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公交车用座椅。
背景技术:
目前,公交车上使用的座椅底座偏硬,靠背甚至有些凹陷下去对脊柱造成不良影响,坐车时间稍长些便会很不舒适,其次在转弯时,并排的乘客会发生碰撞,刹车时后排乘客常会撞到前排,而且乘车时间长的乘客小憩时头无处安放。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设计了这种公交车座椅,在保证乘客安全的前提下,兼顾了舒适性,而且生产成本也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紧凑、安全舒适的公交车用座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公交车用座椅,包括坐垫支承架、支承腿、背部支承架、膝部支撑部、腰部包围部、腰部支撑部、头枕,支承腿设于坐垫支承架的底部,在坐垫支承架的后部倾斜安装有背部支承架,背部支承架的底部与坐垫支承架固定连接,在坐垫支承架的前部安装有膝部支撑部,腰部包围部对称且凸出设于背部支承架的正面两侧,腰部支撑部凸出设于背部支承架的正面中部,腰部支撑部套设于背部支承架上,并且位于腰部包围部的内侧,头枕设于背部支承架的顶部;在坐垫支承架的中部内嵌设有记忆海绵坐垫,在头枕的外部包裹有防撞软垫,坐垫支承架、背部支承架、膝部支撑部、腰部包围部、头枕是采用阻燃abs材料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工艺制作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坐垫支承架的中部开设有凹槽,记忆海绵坐垫套设于凹槽中,记忆海绵坐垫的面积占坐垫支承架面积的2/3-4/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背部支承架与坐垫支承架之间的安装倾斜角度范围为105°-120°,背部支承架的宽度为40-45cm,高度范围为60cm-62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膝部支撑部为一朝下弯曲的圆弧支撑部,膝部支撑部的曲面弧度为(8π/9)rad。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膝部支撑部与坐垫支承架的宽度相同,坐垫支承架的厚度为6cm,膝部支撑部的纵切面形状为直角扇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背部支承架的中部开设有容纳槽,腰部支撑部套设于容纳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腰部包围部的面积占背部支撑部面积的1/4,腰部支撑部的面积占背部支承架面积的1/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腰部支撑部采用海绵制作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支承腿的数量为一对,支承腿对称设置于坐垫支承架的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支承腿与坐垫支承架之间设有安装支撑板,支承腿焊接于安装支撑板上,安装支撑板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坐垫支承架的底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设计巧妙,结构合理稳定,体积紧凑,安全舒适性能好,通过采用一体注塑成型的坐垫支承架、背部支承架、膝部支撑部、腰部包围部、头枕,座椅的结构安全牢靠,易于安装使用,外形美观简洁大方,同时在坐垫支承架的中部嵌套记忆海绵坐垫和前部设置的膝部支撑部,及在背部支承架上设置腰部包围部、腰部支撑部,加之头枕上套设的防撞软垫,可大大提高座椅的乘坐舒适性,此外,腰部包围部的设置可有效对乘客的腰背部形成包裹作用,在车辆转弯时可有效避免乘客的身体发生偏移,大大提高了乘坐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公交车用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公交车用座椅的支承腿与安装支撑板的焊接仰视图。
图中:1-坐垫支承架,2-背部支承架,3-支承腿,4-膝部支撑部,5-腰部包围部,6-腰部支撑部,7-头枕,8-防撞软垫,9-记忆海绵坐垫,10-安装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和认识,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和介绍。
如图1所示,一种公交车用座椅,包括坐垫支承架1、支承腿3、背部支承架2、膝部支撑部4、腰部包围部5、腰部支撑部6、头枕7,支承腿3设于坐垫支承架1的底部,在坐垫支承架1的后部倾斜安装有背部支承架2,背部支承架2的底部与坐垫支承架1固定连接,在坐垫支承架1的前部安装有膝部支撑部4,腰部包围部5对称且凸出设于背部支承架2的正面两侧,腰部支撑部6凸出设于背部支承架2的正面中部,腰部支撑部6套设于背部支承架2上,并且位于腰部包围部5的内侧,头枕7设于背部支承架2的顶部,在坐垫支承架1的中部内嵌设有记忆海绵坐垫9,在头枕7的外部包裹有防撞软垫8,可有效避免车辆刹车时后排乘客撞到前排的座椅,提高乘坐安全性及舒适性,坐垫支承架1、背部支承架2、膝部支撑部4、腰部包围部5、头枕7是采用阻燃abs材料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工艺制作而成,结构简单可靠,外形美观简洁大方,可有效提高座椅的结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优选的是,所述坐垫支承架1的中部开设有凹槽,记忆海绵坐垫9套设于凹槽中,方便拆换及清洗记忆海绵坐垫9,记忆海绵坐垫9的面积占坐垫支承架1面积的2/3-4/5,通过设置的记忆海绵坐垫9能够有效提高坐垫支承架1的舒适性。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背部支承架2与坐垫支承架1之间的安装倾斜角度范围为105°-120°,实验表明,采用该范围的倾斜安装角度,可有效提高背部支承架2对人体背部的支撑作用,并且乘客在长时间保持坐姿时也不会感到难受,背部支承架2与坐垫支承架1基本保持统一宽度,背部支承架2的宽度设计为40-45cm,优选的宽度为43cm,背部支承架2的高度设计为60cm-62cm,采用该种尺寸的背部支承架2可适应大部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要求。
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将膝部支撑部4设计为一朝下弯曲的圆弧支撑部,膝部支撑部4的曲面弧度为(8π/9)rad,这样在乘客坐在坐垫支承架1上时,其膝部可搭在膝部支撑部4上,有效提高座椅的乘坐舒适性。
更进一步优选的是,坐垫支承架1的厚度为6cm,可有效提高坐垫支承架1的承载力及使用寿命,膝部支撑部4的纵切面形状为直角扇形。
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背部支承架2的中部开设有容纳槽,腰部支撑部6套设于容纳槽中,方便拆换及清洗腰部支撑部6,所述腰部支撑部6采用海绵制作而成,柔软舒适性能好。
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腰部包围部5的面积占背部支撑部面积的1/4,腰部包围部5为曲线形,可有效对乘客的腰背部形成包裹及支撑,避免乘客在车辆转弯颠簸时发生偏移而发生危险,腰部支撑部6的面积占背部支承架2面积的1/2,腰部支撑部6可对乘客的腰背部形成柔软可靠的支撑作用。
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支承腿3的数量为一对,支承腿3对称设置于坐垫支承架1的底部,可有效提高坐垫支承架1的安装稳定性。
更进一步优选的是,如图2所示,所述支承腿3与坐垫支承架1之间设有铁质安装支撑板10,支承腿3采用空心结构,支承腿3采用铸铁材料制作而成,支承腿3焊接于安装支撑板10上,安装支撑板10的四周开设有螺纹孔,并在坐垫支承架1的底部对应开设有螺纹盲孔,安装支撑板10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坐垫支承架1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公交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坐垫支承架、支承腿、背部支承架、膝部支撑部、腰部包围部、腰部支撑部、头枕,支承腿设于坐垫支承架的底部,在坐垫支承架的后部倾斜安装有背部支承架,背部支承架的底部与坐垫支承架固定连接,在坐垫支承架的前部安装有膝部支撑部,腰部包围部对称且凸出设于背部支承架的正面两侧,腰部支撑部凸出设于背部支承架的正面中部,腰部支撑部套设于背部支承架上,并且位于腰部包围部的内侧,头枕设于背部支承架的顶部,在坐垫支承架的中部内嵌设有记忆海绵坐垫,在头枕的外部包裹有防撞软垫,坐垫支承架、背部支承架、膝部支撑部、腰部包围部、头枕是采用阻燃abs材料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工艺制作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交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支承架的中部开设有凹槽,记忆海绵坐垫套设于凹槽中,记忆海绵坐垫的面积占坐垫支承架面积的2/3-4/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交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部支承架与坐垫支承架之间的安装倾斜角度范围为105°-120°,背部支承架的宽度为40-45cm,高度范围为60cm-62c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交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膝部支撑部为一朝下弯曲的圆弧支撑部,膝部支撑部的曲面弧度为(8π/9)rad。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交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膝部支撑部与坐垫支承架的宽度相同,坐垫支承架的厚度为6cm,膝部支撑部的纵切面形状为直角扇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公交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腿的数量为一对,所述背部支承架的中部开设有容纳槽,腰部支撑部套设于容纳槽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公交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腰部包围部的面积占背部支撑部面积的1/4,腰部支撑部的面积占背部支承架面积的1/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公交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腰部支撑部采用海绵制作而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公交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腿对称设置于坐垫支承架的底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公交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腿与坐垫支承架之间设有安装支撑板,支承腿焊接于安装支撑板上,安装支撑板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坐垫支承架的底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