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站点接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技术2024-12-06  17


    本技术涉及无线通信,具体涉及一种物理站点接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随着数字建设的推进和5g网络千兆光网建设力度的增大,传输网络通信业务量激增,大量新节点机房启用、但无线与家客等业务未及时归位优化调整的情况出现,节点机房出现负载不均衡的现象,导致重载机房产生、引入重大网络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故障将造成巨大损失。

    2、目前,传统传输网哑资源不规范接入问题分析、规划工作以人工方式进行,数字化能力不足、智能化手段缺失,导致科学规划能力不足,规划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一种物理站点接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人工分析、规划哑资源效率低且科学规划能力不足的技术问题。

    2、本发明提供一种物理站点接入方法,包括:

    3、基于物理站点接入分析结果,确定一个或多个待规划站点,所述待规划站点是不规范接入的物理站点;

    4、对各所述待规划站点,基于光缆利用率阈值和所述待规划站点所属的机房网格对应的承载段信息,以新放光缆的距离最短为目标,生成所述待规划站点至所述机房网格内节点机房的最短路径

    5、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物理站点接入方法,在所述基于物理站点接入分析结果,确定一个或多个待规划站点之前,还包括:

    6、筛选出类型为核心节点、骨干节点、汇聚节点、综合业务接入节点的节点机房;

    7、基于各所述站点关联的基带处理单元,筛选出网络制式中包含nr的基带处理单元;

    8、确定与各所述包含nr的基带处理单元相关联的射频拉远单元和有源天线单元后,确定各所述射频拉远单元和各所述有源天线单元所属的物理站点。

    9、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物理站点接入方法,所述物理站点接入分析结果包括节点机房负载分析结果,所述节点机房负载分析结果是基于如下步骤确定的:

    10、统计得到各所述节点机房的物理站点堆叠数;

    11、若所述节点机房的物理站点堆叠数大于或等于堆叠数阈值,则确定所述节点机房为重载节点机房;

    12、若所述节点机房的物理站点堆叠数小于所述堆叠数阈值,则确定所述节点机房为非重载节点机房。

    13、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物理站点接入方法,所述物理站点接入分析结果包括跨网格站点分析结果,所述跨网格站点分析结果是基于如下步骤确定的:

    14、基于所述节点机房的经纬度,确定所述节点机房所属的机房网格;

    15、基于所述节点机房对应的物理站点的经纬度,确定各所述对应的物理站点所属的机房网格;

    16、若所述物理站点所属的机房网格和所述节点机房所属的机房网格一致,则确定所述物理站点不是跨网格站点;

    17、若所述物理站点所属的机房网格和所述节点机房所属的机房网格不一致,则确定所述物理站点是跨网格站点。

    18、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物理站点接入方法,所述物理站点接入分析结果包括长距离接入分析结果,所述长距离接入分析结果是基于如下步骤确定的:

    19、若所述射频拉远单元或所述有源天线单元关联的光路不存在,且所述射频拉远单元或所述有源天线单元关联的无线网分光器不存在,确定对应物理站点的接入距离为所述物理站点至对应的节点机房的直线距离;

    20、若所述射频拉远单元或所述有源天线单元关联的光路存在,则确定所述光路关联的局向光纤所属的光缆段后,将各关联的光缆段的长度相加,得到对应物理站点的接入距离;

    21、若所述射频拉远单元或所述有源天线单元关联的无线网分光器存在,则确定所述射频拉远单元或所述有源天线单元关联的光路后,确定所述光路关联的局向光纤所属的光缆段后,将各关联的光缆段的长度相加,得到对应物理站点的接入距离;

    22、若所述物理站点为700m制式站点,当所述物理站点的接入距离大于预置短距阈值时,确定所述物理站点为长距离接入站点;

    23、若所述物理站点为2.6g制式站点,当所述物理站点的第一接入距离大于所述预置短距阈值或第二接入距离大于预置长距阈值时,确定所述物理站点为长距离接入站点。

    24、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物理站点接入方法,若所述待规划站点为2.6g制式站点,则基于如下步骤生成所述待规划站点至所述机房网格内节点机房的最短路径:

    25、生成所述待规划站点至最近的分纤点的路径,以及新放光缆的物理路由;

    26、当所述分纤点为二级分纤点时,若无法通过所述二级分纤点找到所述机房网格内的一级分纤点,则剔除所述路径;

    27、当所述分纤点为二级分纤点,且找到所述分纤点上联的一级分纤点时,或当所述分纤点为一级分纤点时,判断所述一级分纤点是否成环;

    28、若所述一级分纤点成环,则生成第一最短路径和第二最短路径,所述第一最短路径和所述第二最短路径是通过主配环找到的两条无同路由且距离最短的主备路由;

    29、若所述一级分纤点未成环,则生成第一最短路径和第二最短路径,所述第一最短路径是所述一级分纤点通过所述主配环至所述节点机房的路由,所述第二最短路径是以新放光缆的距离最短为目标,基于所述光缆利用率生成的。

    30、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物理站点接入方法,若所述待规划站点为700m制式站点,则基于如下步骤生成所述待规划站点至所述机房网格内节点机房的最短路径:

    31、生成所述待规划站点至所述机房网格内节点机房的路由路径;

    32、若所述路由路径唯一,则确定所述路由路径为所述最短路径;

    33、若所述路由路径不唯一,则确定距离最短的路由路径为所述最短路径。

    3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物理站点接入装置,包括:

    35、站点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物理站点接入分析结果,确定一个或多个待规划站点,所述待规划站点是不规范接入的物理站点;

    36、路径生成模块,用于:对各所述待规划站点,基于光缆利用率阈值和所述待规划站点所属的机房网格对应的承载段信息,以新放光缆的距离最短为目标,生成所述待规划站点至所述机房网格内节点机房的最短路径。

    3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物理站点接入方法。

    3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物理站点接入方法。

    39、本发明提供的物理站点接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基于物理站点接入分析结果,确定一个或多个待规划站点,所述待规划站点是不规范接入的物理站点;对各所述待规划站点,基于光缆利用率阈值和所述待规划站点所属的机房网格对应的承载段信息,以新放光缆的距离最短为目标,生成所述待规划站点至所述机房网格内节点机房的最短路径。利用运营商独有的现网承载段数据,实现不规范接入物理站点方案优化的数字化、智能化,一方面,科学规划物理站点的接入方案,另一方面,提高物理站点接入方案的规划效率,此外,通过线上更新不规范接入的物理站点的接入方案,可以实现物理站点负载情况的自适应均衡。


    技术特征:

    1.一种物理站点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理站点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于物理站点接入分析结果,确定一个或多个待规划站点之前,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理站点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站点接入分析结果包括节点机房负载分析结果,所述节点机房负载分析结果是基于如下步骤确定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理站点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站点接入分析结果包括跨网格站点分析结果,所述跨网格站点分析结果是基于如下步骤确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理站点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站点接入分析结果包括长距离接入分析结果,所述长距离接入分析结果是基于如下步骤确定的: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物理站点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待规划站点为2.6g制式站点,则基于如下步骤生成所述待规划站点至所述机房网格内节点机房的最短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物理站点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待规划站点为700m制式站点,则基于如下步骤生成所述待规划站点至所述机房网格内节点机房的最短路径:

    8.一种物理站点接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物理站点接入方法。

    10.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物理站点接入方法。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提供一种物理站点接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基于物理站点接入分析结果,确定一个或多个待规划站点,待规划站点是不规范接入的物理站点;对各待规划站点,基于光缆利用率阈值和待规划站点所属的机房网格对应的承载段信息,以新放光缆的距离最短为目标,生成待规划站点至机房网格内节点机房的最短路径。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利用运营商独有的现网承载段数据,实现不规范接入物理站点方案优化的数字化、智能化,一方面,科学规划物理站点的接入方案,另一方面,提高物理站点接入方案的规划效率,此外,通过线上更新不规范接入的物理站点的接入方案,可以实现物理站点负载情况的自适应均衡。

    技术研发人员:吴翊展,李静雯,陈佳威,储晶星,岑伟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31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