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1  169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



    背景技术:

    铁路信号电缆敷设在铁道旁边的电缆沟内,同一条电缆沟内交错布放多根电缆,传输距离长,且电缆外观均为黑色,表面标识已擦失掉,当其中一根电缆发生断线、混线、电压击穿等故障时,检修过程中很难识别待修电缆。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以使检修人员能够清晰、准确识别待检修电缆,为检修工作提供便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包括外护套以及设置于所述外护套内的内层结构,所述外护套与所述内层结构之间设置有电缆识别条,所述电缆识别条包括沿电缆长度方向设置的光纤,所述外护套与所述电缆识别条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透光条带。

    优选地,所述电缆识别条包括至少两条所述光纤,且各所述光纤沿所述电缆的径向上下层叠布置。

    优选地,所述电缆识别条设置有至少两个,且各个所述电缆识别条绕周向间隔分布。

    优选地,所述透光条带的宽度不大于3mm。

    优选地,所述内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包括缆芯、包带层、隔热层、金属护层、内衬层以及铠装层,所述电缆识别条设置于所述铠装层与所述外护套之间。

    优选地,所述缆芯由多个四线组绞合而成,所述四线组由四根绝缘单线绞合而成。

    优选地,所述包带层由在所述缆芯外重叠绕包的非吸湿性绝缘带构成。

    优选地,所述隔热层由聚乙烯材料在所述包带层外挤制而成。

    优选地,所述金属护套为由铝带在所述隔热层外焊接而成的无缝铝护套。

    优选地,所述内衬层由聚乙烯材料在所述金属护套外挤制而成。

    优选地,所述铠装层由双层镀锌钢带在所述内衬层外绕包而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该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包括外护套以及内层结构,内层结构设置于外护套内,外护套与内层结构之间设置有电缆识别条,电缆识别条包括沿电缆长度方向设置的光纤,外护套与电缆识别条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透光条带,透光条带为透明及半透明,透光条带与外护套上其他部位材质相同,仅透光率不同;在应用时,当待检修电缆的故障点确定后,从待检修电缆的一端,通常位于信号机房内,为电缆识别条的光纤提供光源,光线就会沿着光纤传输到电缆故障点,由于电缆外护套上有正对电缆识别条的透光条带,光线就会透过透光条带向外发射,维修人员就能够很容易地从多根电缆中识别出待检修电缆,从而准确无误地进行检修工作,提高检修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的截面图。

    图中:

    1为四线组;2为包带层;3为隔热层;4为金属护层;5为内衬层;6为铠装层;7为外护套;8为内层结构;9为透光条带;10为电缆识别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该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的结构设计能够使检修人员能够清晰、准确识别待检修电缆,为检修工作提供便利。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的截面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包括外护套7以及内层结构8。

    其中,内层结构8设置于外护套7内,外护套7与内层结构8之间设置有电缆识别条10,电缆识别条10包括沿电缆长度方向设置的光纤,外护套7与电缆识别条1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透光条带9,透光条带9在外护套7上沿长度方向设置,透光条带9为透明及半透明,透光条带9与外护套7上其他部位材质相同,仅透光率不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在应用时,当待检修电缆的故障点确定后,从待检修电缆的一端,通常位于信号机房内,为电缆识别条10的光纤提供光源,光线就会沿着光纤传输到电缆故障点,由于电缆外护套7上有正对电缆识别条10的透光条带9,光线就会透过透光条带9向外发射,由于仅仅是待检修的电缆上的电缆识别条10发光,因此维修人员就能够很容易地从多根电缆中识别出待检修电缆,从而准确无误地进行检修工作,提高检修效率,且本方案的电缆识别条10设置于外护套7内,不影响电缆的正常敷设。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的是,光纤在光纤中并不是直线传播的,而是呈折线状传播的,因此电缆识别条10中如果仅由一条光纤,容易由于光纤传播方向的问题而导致检修人员无法发现,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缆识别条10包括至少两条光纤,且各光纤沿电缆的径向上下层叠布置。

    作为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缆识别条10设置有至少两个,且各个电缆识别条10绕周向间隔分布,从而保证至少能够有一个电缆识别条10朝外,以便于检修人员观察。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透光条带9的宽度不大于3mm。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层结构8从内到外依次包括缆芯、包带层2、隔热层3、金属护层4、内衬层5以及铠装层6,电缆识别条10设置于铠装层6与外护套7之间。

    作为优选地,缆芯由多个四线组1绞合而成,且各个四线组1的外层为不同颜色,四线组1由四根绝缘单线绞合而成,绝缘单线包括导体以及设置于导体外的绝缘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各个绝缘单线的绝缘层的颜色也不同。

    作为优选地,上述导体为软铜导体,绝缘层由聚乙烯材料在软铜导体外挤包而成。

    作为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包带层2由在缆芯外重叠绕包的非吸湿性绝缘带构成。

    作为优选地,隔热层3由聚乙烯材料在包带层2外挤制而成。

    进一步地,金属护套为由铝带在隔热层3外焊接而成的无缝铝护套。

    上述内衬层5由聚乙烯材料在金属护套外挤制而成。

    上述铠装层6由双层镀锌钢带在内衬层5外绕包而成。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护套以及设置于所述外护套内的内层结构,所述外护套与所述内层结构之间设置有电缆识别条,所述电缆识别条包括沿电缆长度方向设置的光纤,所述外护套与所述电缆识别条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透光条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识别条包括至少两条所述光纤,且各所述光纤沿所述电缆的径向上下层叠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识别条设置有至少两个,且各个所述电缆识别条绕周向间隔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条带的宽度不大于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包括缆芯、包带层、隔热层、金属护层、内衬层以及铠装层,所述电缆识别条设置于所述铠装层与所述外护套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缆芯由多个四线组绞合而成,所述四线组由四根绝缘单线绞合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带层由在所述缆芯外重叠绕包的非吸湿性绝缘带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由聚乙烯材料在所述包带层外挤制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护层为由铝带在所述隔热层外焊接而成的无缝铝护套。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由聚乙烯材料在所述金属护层外挤制而成。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铠装层由双层镀锌钢带在所述内衬层外绕包而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识别铁路信号电缆,包括外护套以及内层结构,内层结构设置于外护套内,外护套与内层结构之间设置有电缆识别条,电缆识别条包括沿电缆长度方向设置的光纤,外护套与电缆识别条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透光条带,透光条带为透明及半透明,透光条带与外护套上其他部位材质相同,仅透光率不同;在应用时,当待检修电缆的故障点确定后,从待检修电缆的一端,通常位于信号机房内,为电缆识别条的光纤提供光源,光线就会沿着光纤传输到电缆故障点,由于电缆外护套上有正对电缆识别条的透光条带,光线就会透过透光条带向外发射,维修人员就能够很容易地从多根电缆中识别出待检修电缆,从而准确无误地进行检修工作,提高检修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张富县;杨拉明;段拓;韩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西电光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7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2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