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饰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后遮板。
背景技术:
通常,汽车座椅,特别是后排座椅(例如第三排座椅),与行李箱连通。通过传统面套包覆工艺得到的汽车座椅,物品容易滚入座椅下部,外观上空隙较多,需要利用隔板遮挡座椅底部,使其与行李箱隔开,并在外观上体现较高的品质感。该隔板需要能够匹配座椅靠背翻折、前后滑动等运动所产生的间隙或干涉,具备始终贴合靠背后部消除间隙的特性。现有技术中的隔板通常由abs塑料形成,为了适应于上面提到的翻折等运动而往往具有复杂的结构,成本高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隔板结构复杂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后遮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后遮板,包括板总成,该板总成包括第一遮板部和第二遮板部,其中,第一遮板部固定连接在汽车座椅的坐垫的后方,第二遮板部设置于汽车座椅的靠背的后方,第一遮板部的临近第二遮板部的第一端和第二遮板部的临近第一遮板部的第二端通过弹簧铰链结构枢接,该弹簧铰链结构在靠背完全折叠状态下提供最小枢转角度,该弹簧铰链结构在靠背完全打开状态下提供最大枢转角度。
优选地,该弹簧铰链结构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转轴,第一夹板固定连接于第一遮板部的第一端,第二夹板固定连接于第二遮板部的第二端,第一夹板的临近第二夹板的边缘具有第一套管,第二夹板的临近第一夹板的边缘具有第二套管,转轴容纳于该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中以使得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围绕着转轴枢转。
优选地,该第一套管为朝向第一夹板的延伸平面的一侧卷包形成的第一管结构,该第二套管为朝向第二夹板的延伸平面的一侧卷包形成的第二管结构,该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的卷包方向限定该最小枢转角度。
优选地,该第一夹板设置有侧向伸出的第一挡片,第二夹板设置有侧向伸出的第二挡片,该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成对设置以限定该最大枢转角度。
优选地,该弹簧铰链结构还包括套设在转轴上的弹簧,该弹簧的两自由端分别压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上使两者具有合拢的趋势。
优选地,该板总成还包括松紧带结构,该松紧带结构的两端分别穿过板上的槽口固定到第一遮板部的远离第二遮板部的第一自由端和第二遮板部的远离第一遮板部的第二自由端。
优选地,该汽车座椅后遮板还包括包覆在板总成上的包覆部。
优选地,该板总成为蜂窝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后遮板,不仅可以将座椅底部与行李箱隔开,而且通过结构简单的结构即可以适应座椅靠背翻折等运动,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汽车座椅后遮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爆炸图;
图3示出了在靠背完全折叠状态下的图1的汽车座椅后遮板;
图4示出了在靠背完全打开状态下的图1的汽车座椅后遮板;
图5是图2的弹簧铰链结构的爆炸图;
图6是在靠背完全折叠状态下的图5的弹簧铰链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在靠背完全打开状态下的图5的弹簧铰链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局部背面放大图;
图9示出了在靠背完全折叠状态下的图2的松紧带结构;
图10示出了在靠背完全打开状态下的图2的松紧带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汽车座椅后遮板包括板总成1和包覆部2,其中,板总成1被固定在汽车座椅3(参见图3-图4)上,而包覆部2沿着箭头f的方向从后端例如通过胶水粘结包覆在板总成1上以提供该汽车座椅后遮板的外观面(参见图3、图4、图9和图10)。在本实施例中,板总成1包括第一板组11和第二板组12,两者在宽度方向上独立地设置于汽车座椅3(参见图3-图4)的后方且具有相同的结构,以下仅以第一板组11为例进行具体说明。特别地,第一板组11的宽度占该汽车座椅后遮板的总宽度的40%,该第二板组12的宽度占该汽车座椅后遮板的总宽度的60%。在本实施例中,板总成1由蜂窝板冲裁成型。通过将汽车座椅后遮板的主材料由塑料(例如abs塑料)替换为蜂窝板,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汽车座椅后遮板一方面具有较轻的重量以满足汽车饰件的轻量化要求,另一方面在提供足够的强度的同时还具有较低的成本。在本实施例中,包覆部2为整块包覆毯,也可称为地毯。通过在板总成1的外部包覆毛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后遮板一方面具有平整简洁的外观和较高的品质感,另一方面可适用于各种形式的汽车座椅,如四六分、可调角、可翻平、带滑轨等。
如图2所示,第一板组11包括独立的第一遮板部111和第二遮板部112,两者通过弹簧铰链结构113和松紧带结构114连接,其中,第一遮板部111的临近第二遮板部112的第一端111a和第二遮板部112的临近第一遮板部111的第二端112a通过弹簧铰链结构113实现枢接,松紧带结构114的两端分别穿过板上的槽口固定到第一遮板部111的远离第二遮板部112的第一自由端111b和第二遮板部112的远离第一遮板部111的第二自由端112b。在本实施例中,弹簧铰链结构113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铰链,松紧带结构114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两根松紧带,结合图1,松紧带优选为覆盖在铰链的上方以辅助铰链协同作用。另外,第一板组11还包括卡扣结构115,结合图1,该卡扣结构115为预装在第一遮板部111上的四个塑料卡扣,用于将第一遮板部111固定连接到汽车座椅上。
如图3-图4所示,汽车座椅后遮板的第一遮板部111(参见图2)通过卡扣结构115(参见图2)固定连接在汽车座椅3的坐垫31的后方,第二遮板部112(参见图2)设置于汽车座椅3的靠背32的后方。在图3所示的靠背完全折叠状态下,第一遮板部111和第二遮板部112由弹簧铰链结构113提供最小枢转角度;在图4所示的靠背完全打开状态下,第一遮板部111和第二遮板部112由弹簧铰链结构113提供最大枢转角度。在本实施例中,该最小枢转角度为90°,该最大枢转角度为190°。应该理解,该最小和最大枢转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如图5所示,弹簧铰链结构113包括第一夹板1131、第二夹板1132和转轴1133。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用一个模具来制造两块夹板以节省费用,该第一夹板1131和第二夹板1132完全相同,沿短边翻转180度,再绕轴旋转对齐装配。应该理解,该第一夹板1131和第二夹板1132也可以不相同。结合图2,第一夹板1131通过抽芯铆钉固定连接于第一遮板部111的第一端111a,第二夹板1132通过抽芯铆钉固定连接于第二遮板部112的第二端112a,回到图5,第一夹板1131的临近第二夹板1132的边缘具有朝向夹板延伸平面的一侧卷包形成的彼此间隔开的两第一套管1131a,第二夹板1132的临近第一夹板1131的边缘具有朝向夹板延伸平面的一侧卷包形成的彼此间隔开的两第二套管1132a,转轴1133容纳于该第一套管1131a和第二套管1132a中以使得第一夹板1131和第二夹板1132围绕着转轴1133枢转。特别地,通过第一套管1131a和第二套管1132a的卷包方向的设置,第一夹板1131和第二夹板1132限定最小枢转角度,如图6所示。另外,第一夹板1131的临近第二夹板1132的边缘在两第一套管1131a之间还设置有侧向伸出的彼此间隔开的两第一挡片1131b,第二夹板1132的临近第一夹板1131的边缘在两第二套管1132a之间还设置有侧向伸出的彼此间隔开的两第二挡片1132b,如图7-图8所示,第一挡片1131b和第二挡片1132成对地至少部分包覆在转轴1133上以限定第一夹板1131和第二夹板1132的最大枢转角度,即第一挡片1131b和第二挡片1132的自由端在靠背完全打开状态下彼此抵触以限定该最大枢转角度。进一步地,弹簧铰链结构113还包括套设在转轴1133的中部上的弹簧1134,如图6所示,该弹簧1134的两自由端1134a,1134b分别压在第一夹板1131和第二夹板1132上使两者具有合拢的趋势。特别地,由于第一夹板1131被固定连接于第一遮板部111(参见图2),第二夹板1132固定连接于第二遮板部112(参见图2),第一遮板部111固定连接在坐垫31的后方,第二遮板部112设置于靠背32的后方,该弹簧1134确保第二遮板部112的第二自由端112b(参见图2)在靠背完全折叠状态和靠背完全打开状态之间的任何状态下始终紧贴靠背32而不留缝隙。
如图9所示,在靠背完全折叠状态下,第一夹板1131和第二夹板1132限定最小枢转角度,弹簧1134的弹力最小,第二遮板部112相对于第一遮板部111容易被翻起(颠簸路况下可能会抖动),此时的松紧带结构114顶触靠背32的后端而被张紧以起到增加弹力的作用。如图10所示,在靠背完全打开状态下,松紧带结构114离转轴1133(参见图5)很近而贴靠在板总成1上,仅具有较小的弹力,而第一夹板1131和第二夹板1132限定最大枢转角度,弹簧1134的弹力最大,因此第二遮板部112相对于第一遮板部111之间的弹力主要由弹簧1134提供。应该理解,如果选用具有足够弹性的弹簧1134,可以取消松紧带结构114。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即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均为常规技术内容。
1.一种汽车座椅后遮板,其特征在于,该汽车座椅后遮板包括板总成,该板总成包括第一遮板部和第二遮板部,其中,第一遮板部固定连接在汽车座椅的坐垫的后方,第二遮板部设置于汽车座椅的靠背的后方,第一遮板部的临近第二遮板部的第一端和第二遮板部的临近第一遮板部的第二端通过弹簧铰链结构枢接,该弹簧铰链结构在靠背完全折叠状态下提供最小枢转角度,该弹簧铰链结构在靠背完全打开状态下提供最大枢转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后遮板,其特征在于,该弹簧铰链结构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转轴,第一夹板固定连接于第一遮板部的第一端,第二夹板固定连接于第二遮板部的第二端,第一夹板的临近第二夹板的边缘具有第一套管,第二夹板的临近第一夹板的边缘具有第二套管,转轴容纳于该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中以使得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围绕着转轴枢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后遮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套管为朝向第一夹板的延伸平面的一侧卷包形成的第一管结构,该第二套管为朝向第二夹板的延伸平面的一侧卷包形成的第二管结构,该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的卷包方向限定该最小枢转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后遮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夹板设置有侧向伸出的第一挡片,第二夹板设置有侧向伸出的第二挡片,该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成对设置以限定该最大枢转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后遮板,其特征在于,该弹簧铰链结构还包括套设在转轴上的弹簧,该弹簧的两自由端分别压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上使两者具有合拢的趋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后遮板,其特征在于,该板总成还包括松紧带结构,该松紧带结构的两端分别穿过板上的槽口固定到第一遮板部的远离第二遮板部的第一自由端和第二遮板部的远离第一遮板部的第二自由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后遮板,其特征在于,该汽车座椅后遮板还包括包覆在板总成上的包覆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后遮板,其特征在于,该板总成为蜂窝板。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