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1  230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煤工作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工作面回风隅角指工作面和回风巷道的交汇处的上方,位于顶板下方约0.5m的位置处。

    现有技术中,综采工作面机尾设备布置的特点,决定了风流从回风隅角流过的阻力远大于沿煤壁流入回风顺槽的阻力,导致回风隅角风量小、氧气浓度低、有毒有害气体容易积聚,危害施工人员的人身健康,不利于安全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增加工作面回风隅角的氧浓度,减少有害气体浓度,增加生产施工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包括用于支撑采煤工作面的液压支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液压支架上的氧气气源;导风管,所述导风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氧气气源相连通,所述导风管的第二端延伸至工作面回风隅角,用于将所述氧气气源内的高压气体引流至所述工作面回风隅角;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工作面回风隅角,所述导水管的第一端设置有喷头,所述喷头的出水方向朝向所述导风管的第二端的出风口设置。

    可选地,所述液压支架包括用于支撑巷道顶板的顶梁,所述氧气气源设置在所述顶梁上背向所述巷道顶板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氧气气源为压风自救装置。

    可选地,所述喷淋装置还包括位于巷道内的供水施救装置,所述导水管的第二端连通至所述供水施救装置,用于将所述供水施救装置中的水引流至所述喷头。

    可选地,所述喷头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喷头沿着所述导水管的第一端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

    可选地,所述导水管固定在巷道侧壁上。

    可选地,所述导风管与所述导水管中,至少有一个为不锈钢管。

    可选地,所述导水管上安装有控制阀。

    可选地,所述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还包括氧气检测仪,所述氧气检测仪设置在所述工作面回风隅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可以通过导风管向工作面回风隅角压入高压气体,增加工作面回风隅角的氧气含量和风量,喷头喷出的液体可以带动导风管的第二端喷出的高压气体发生扰动,增加高压气体在工作面回风隅角的流动速度,带动工作面回风隅角处的有害气体快速流动出工作面回风隅角,提高了工作面回风隅角处的氧气浓度,增加了生产施工作业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以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圆形区域a为工作面回风隅角,箭头b为导风管内气体的流动方向。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包括:用于支撑采煤工作面的液压支架1、氧气气源、导风管2、以及喷淋装置。

    请参照图1,氧气气源安装在液压支架1上,所述导风管2的第一端与所述氧气气源相连通,所述导风管2的第二端延伸至工作面回风隅角,用于将所述氧气气源内的高压气体引流至所述工作面回风隅角。如图1所示,区域a示出的工作面回风隅角位于液压支架1与回风巷道的巷壁之间,氧气气源设置在液压支架1上,可以大幅缩短导风管2的长度,简化导风管2的铺设,降低生产成本。

    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导水管3,所述导水管3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工作面回风隅角,所述导水管3的第一端设置有喷头31,所述喷头31的出水方向朝向所述导风管2的第二端的出风口设置。

    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导风管2向工作面回风隅角压入高压气体,增加工作面回风隅角的氧气含量和风量,喷头31喷出的液体可以带动导风管2的第二端喷出的高压气体发生扰动,增加高压气体在工作面回风隅角的流动速度,带动工作面回风隅角处的有害气体快速流动出工作面回风隅角,提高了工作面回风隅角处的氧气浓度,增加了生产施工作业的安全性。

    可选地,所述液压支架1包括用于支撑巷道顶板的顶梁,所述氧气气源设置在所述顶梁上背向所述巷道顶板的一侧。液压支架1的顶梁与工作面回风隅角在竖直高度上的距离较小,将氧气气源设置在顶梁上可以进一步地减少导风管2的铺设长度。

    较佳地,所述氧气气源为压风自救装置4。压风自救装置4是巷道内已有的设备,内设置有新鲜空气用于在瓦斯浓度超标时向工作人员提供新鲜空气,本实施例将氧气气源设置成压风自救装置4可以就地取材,简化生产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喷淋装置还包括位于巷道内的供水施救装置,所述导水管3的第二端连通至所述供水施救装置,用于将所述供水施救装置中的水引流至所述喷头31。同样地,本实施中的供水施救装置也是巷道内已有的设备,水源可以引自静压水池,本实施例将供水施救装置中的水引流至喷头31处,同样具有简化管路铺设,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喷头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喷头31沿着所述导水管3的第一端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本实施例可以进一步地增加工作面回风隅角中气体的流动速度,增加工作面回风隅角的氧浓度。

    可选地,所述导水管3固定在巷道侧壁上。本实施例可以将导水管3沿着巷道侧壁施工,避免导水管3干扰开采设备。

    较佳地,所述导风管2与所述导水管3中,至少有一个为不锈钢管。不锈钢管内发生锈蚀的概率较小,减小导水管3和导风管2排出异物的概率,增加导风管2的第二端排出气体和喷头31排出水的清洁性。

    作为一个可选地实施过程,所述导水管3上安装有控制阀。通过调节控制阀的开启和关闭,可以在工作面回风隅角氧气浓度高时切断供水,在工作面回风隅角的氧浓度低时恢复供水,节约水源。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还包括氧气检测仪,所述氧气检测仪设置在所述工作面回风隅角。本实施例中的氧气检测仪可以实时检测氧气浓度,当氧气浓度的体积含量小于18%时,控制导风管2和导水管3工作供氧,增加导风管2和喷淋装置工作的有效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包括用于支撑采煤工作面的液压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安装在所述液压支架上的氧气气源;

    导风管,所述导风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氧气气源相连通,所述导风管的第二端延伸至工作面回风隅角,用于将所述氧气气源内的高压气体引流至所述工作面回风隅角;

    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工作面回风隅角,所述导水管的第一端设置有喷头,所述喷头的出水方向朝向所述导风管的第二端的出风口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支架包括用于支撑巷道顶板的顶梁,所述氧气气源设置在所述顶梁上背向所述巷道顶板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气源为压风自救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装置还包括位于巷道内的供水施救装置,所述导水管的第二端连通至所述供水施救装置,用于将所述供水施救装置中的水引流至所述喷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头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喷头沿着所述导水管的第一端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管固定在巷道侧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管与所述导水管中,至少有一个为不锈钢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管上安装有控制阀。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还包括氧气检测仪,所述氧气检测仪设置在所述工作面回风隅角。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包括用于支撑采煤工作面的液压支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液压支架上的氧气气源;导风管,所述导风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氧气气源相连通,所述导风管的第二端延伸至工作面回风隅角,用于将所述氧气气源内的高压气体引流至所述工作面回风隅角;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工作面回风隅角,所述导水管的第一端设置有喷头,所述喷头的出水方向朝向所述导风管的第二端的出风口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作面回风隅角增氧装置,增加了工作面回风隅角的氧浓度,减少了有害气体浓度,增加了生产施工的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帅;刘春桥;康宝明;张治国;邵文琦;史学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乌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13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2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