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矿井通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综采顺拉工作面e形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采煤工作面通风系统是矿井通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煤矿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程度越来越高。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长度,一般为150~220m,如开采技术条件许可工作面长度可达250~300m,每个工作面长度尽可能保持一致。普通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长度,一般宜为120~160m,对拉或顺拉工作面,其总长度一般为200~300m。设计采用合理的采煤工作面通风系统不仅可以减少矿井掘进工作量,缓解了矿井接续紧张局面,实现工作面高产高效,提高经济效益。
采煤工作面巷道布置及通风系统的选择,直接影响矿井的采掘接续及瓦斯防治工作。目前,煤矿采用的通风系统主要形式有:u型、y型、z型、h型、w型、双u型等多种结构的通风系统。对于较长的采煤工作面,u型通风系统上隅角容易积聚瓦斯,风流冲洗工作面后上半部工作面温度较高。w型通风系统需要掘进三条顺槽,采用“一进两回”或“两进一回”通风系统,工作面按两个独立工作面配风,需风量大,调节两工作面风量平衡相对困难。双u型通风系统采煤工作面需掘进四条巷道,巷道掘进及维护工作量大,影响采掘接续,中间留设煤柱造成资源浪费,需风量按照两个工作面计算,风量需用量较大。因此,现有技术亟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综采顺拉工作面e形通风系统,解决现有的通风系统的工作面需独立配风,风量需用量较大,调节两工作面风量平衡相对困难,煤炭回收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综采顺拉工作面e形通风系统,包括采区进风巷、采区回风巷、采区联络巷、进风顺槽、回风顺槽及中间巷,采区进风巷和采区回风巷平行布置,采区进风巷、采区联络巷和采区回风巷首尾依次相连相通。所述进风顺槽、回风顺槽和中间巷,均位于采区进风巷背离采区回风巷的一侧,中间巷位于进风顺槽和回风顺槽之间。进风顺槽和中间巷的一端与采区进风巷相连相通,进风顺槽和中间巷的另一端与回采工作面相通。所述回风顺槽一端与回采工作面相通,其另一端与采区回风巷相连相通。
优选地,进风顺槽、回风顺槽和中间巷,均相互平行且垂直于采区进风巷,回风顺槽、中间巷及进风顺槽沿着采区进风巷内风的流通方向依次间隔布置。
优选地,所述采区联络巷的内部设有第一调节风门,中间巷的内部设有第二调节风门。
优选地,所述回风顺槽的内部设有调节风窗。
优选地,所述采区进风巷和回风顺槽之间通过斜巷相连相通,所述斜巷内部设置有第三调节风门,所述调节风窗位于斜巷与回风顺槽的连接处和采区回风巷与回风顺槽的连接处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工作面布置三条顺槽,采用“两进一回”通风系统,计算采煤工作面需风量时,按照一个长工作面进行计算,中间巷辅助进风,节约回采工作面配风量。
2.工作面采用“两进一回”通风系统,中间巷辅助进风可以稀释回采工作面上风流的有害气体,增加工作面风量,提高工作面风速,降低工作面温度。
3三条顺槽对应两个回采工作面,可以减少掘进工程量,节省巷道维护费用,缓解矿井接续紧张局面,提高了工作面生产能力和回采效率。
4.利用三条顺槽布置两个回采工作面,两个回采工作面之间不再留设保护煤柱,从设计方面增加了工作面可采储量,降低了煤炭损失,提高煤炭回收率。
5.两个回采工作面的安装、回撤可一次完成,比分别布置两个回采工作面减少一次安装、回撤程序,简化了生产流程,节省安装工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综采顺拉工作面e形通风系统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1,一种综采顺拉工作面e形通风系统,包括采区进风巷1、采区回风巷2、采区联络巷3、进风顺槽4、回风顺槽6及中间巷5,采区进风巷1和采区回风巷2平行布置,采区联络巷3位于采区进风巷1和采区回风巷2之间,所述采区进风巷1、采区联络巷3和采区回风巷2首尾依次相连相通,具体地,采区进风巷1的出口端与采区联络巷3的进口端相连相通,采区联络巷3的出口端与采区回风巷2的进口端相连相通。工作状态下,风从采区进风巷1的进口端进入采区进风巷1内,并沿着采区进风巷1流通至采区联络巷3,经由采区联络巷3进入采区回风巷2,从采区回风巷2的出口端出风。
所述进风顺槽4、回风顺槽6和中间巷5,均位于采区进风巷1背离采区回风巷2的一侧,进风顺槽4、回风顺槽6和中间巷5,均是在工作面8内开凿出来的通道,可运送人员、设备和用来通风。进风顺槽4、回风顺槽6和中间巷5,均相互平行且垂直于采区进风巷1,中间巷5是一个用于辅助进风的顺槽,三个顺槽将整个回采工作面7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位于进风顺槽4和中间巷5之间,另一部分位于中间巷5和回风顺槽6之间,三个顺槽与采区进风巷1和采区回风巷2构成e形结构的井下通风系统,根据工作面的风量计算,进风顺槽4的进风量是工作面所需风量的70%,中间巷5的进风量是工作面所需风量的30%。中间巷5位于进风顺槽4和回风顺槽6之间,回风顺槽6、中间巷5及进风顺槽4沿着采区进风巷1内风的流通方向依次间隔布置。
进风顺槽4和中间巷5的一端与采区进风巷1相连相通,进风顺槽4和中间巷5的另一端与回采工作面7相通。风从采区进风巷1的进口端进入采区进风巷1,分别由中间巷5及进风顺槽4进入回采工作面7,新鲜风流由进风顺槽4进入、冲洗一侧回采工作面7,中间巷5辅助进风,冲洗回采工作面7的风流并掺入部分新鲜风流,冲洗另一侧回采工作面7。所述回风顺槽6一端与回采工作面7相通,其另一端与采区回风巷2相连相通,回采工作面7的乏风进入回风顺槽6内,并通过回风顺槽6汇入采区回风巷2,由从采区回风巷2的出口端排出。
所述采区联络巷3的内部设有第一调节风门31,中间巷5的内部设有第二调节风门51。通过第一调节风门31控制回采工作面7的进风量,回采工作面7所需的风量是由回采工作面7的长度计算得到的,多余的风可以通过采区联络巷3进入采区回风巷2内,第一调节风门31的作用是控制采区联络巷3内通过的风量,即采区进风巷1的风量等于进风顺槽4的风量、中间巷5的风量和采区联络巷3的风量之和,所述进风顺槽4的风量和中间巷5的风量之和等于回采工作面7所需的风量。所述进风顺槽4作为回采工作面7的主进风通道,中间巷5作为回采工作面7的辅助进风通道。
工作面8生产期间,对中间巷5的风量通过第二调节风门51进行调节,合理调控中间巷5的进风风量,中间巷5风量按照巷道最低风速调配,可以根据回采工作面7瓦斯涌出情况、温度变化情况,适当增加风量。中间巷5进入的新鲜风流掺入回采工作面的风流,增加回采工作面的风量,提高回采工作面风速,降低工作面温度,改善现在作业环境。所述采区进风巷1和回风顺槽6之间通过斜巷9相连相通,所述斜巷9内部设置有第三调节风门91,采区进风巷1可通过斜巷9进入回风顺槽6并到达回采工作面7,减少由采区进风巷1到达回采工作面7的路程,方便设备运输和人员通过。
工作面8一侧顺槽为进风顺槽4,中间巷5内构筑的通风设施调节风量辅助进风,另一侧顺槽为回风顺槽6,形成“两进一回”通风系统,回风顺槽6内设置调节风窗61,所述调节风窗61位于斜巷9与回风顺槽6的连接处和采区回风巷2与回风顺槽6的连接处之间,调节风窗61对工作面8的回风风量进行调节,并与第一调节风门31和第二调节风门51相配合,保障回采工作面7的风量满足生产需要,确保工作面8通风系统稳定、可靠。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综采顺拉工作面e形通风系统,包括采区进风巷、采区回风巷、采区联络巷、进风顺槽、回风顺槽及中间巷,其特征在于,采区进风巷和采区回风巷平行布置,采区进风巷、采区联络巷和采区回风巷首尾依次相连相通;所述进风顺槽、回风顺槽和中间巷均位于采区进风巷背离采区回风巷的一侧,中间巷位于进风顺槽和回风顺槽之间;进风顺槽和中间巷的一端与采区进风巷相连相通,进风顺槽和中间巷的另一端与回采工作面相通;所述回风顺槽一端与回采工作面相通,其另一端与采区回风巷相连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采顺拉工作面e形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进风顺槽、回风顺槽和中间巷,均相互平行且垂直于采区进风巷,回风顺槽、中间巷及进风顺槽沿着采区进风巷内风的流通方向依次间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采顺拉工作面e形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采区联络巷的内部设有第一调节风门,中间巷的内部设有第二调节风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采顺拉工作面e形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顺槽的内部设有调节风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综采顺拉工作面e形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采区进风巷和回风顺槽之间通过斜巷相连相通,所述斜巷内部设置有第三调节风门,所述调节风窗位于斜巷与回风顺槽的连接处和采区回风巷与回风顺槽的连接处之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