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井口加热技术领域,具体是指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煤矿井口空气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煤矿井口是运输井下材料、输送原煤的必经之路,寒冷地区井口在冬季必须保证在0℃以上,近几年国家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大部分地区煤矿企业也已经完全禁止使用燃煤锅炉,改为使用天然气锅炉。然而天然气锅炉使用成本极高,使煤矿企业不堪重负。而煤矿井口保温的费用在整个供热费用中占比极高;所以有效降低煤矿井口保温费用是煤企节能降耗的重要环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煤矿井口空气加热系统,包括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以及井下乏风输送管道,所述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与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连接且所述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设置于矿井口巷道一侧,所述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输出端设置于矿井口巷道内与矿井口巷道连通,所述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输入端通过井下乏风输送管道向远离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的一侧延伸并与矿井口巷道内部连通。
作为改进,所述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包括机组外壳,所述机组外壳内由与矿井口巷道连接的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设有数个散热器以及一个风扇。
作为改进,所述散热器包括依次设置的氟系统散热器、石墨烯电加热器或者为依次设置的氟系统散热器、热水蒸汽散热器。
作为改进,所述井下乏风输送管道一端与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远离矿井口巷道的一端且远离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伸入矿井口巷道后沿矿井口巷道内壁向远离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的一端延伸使得井下乏风输送管道形成z字型管道。
作为改进,所述井下乏风输送管道与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的连接处位于机组外壳与风扇之间的部位,所述风扇将井下乏风输送管道输送的乏风吹向散热器部分。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结合对现有空气加热系统进行改造,可有效降低的井口保温费用,达到煤炭企业环保、减排、节能的目标,同时大幅度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煤矿井口空气加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煤矿井口空气加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2、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201、机组外壳,202、散热器,203、风扇,3、井下乏风输送管道,4、矿井口巷道。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煤矿井口空气加热系统,包括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1、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2以及井下乏风输送管道3,所述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1与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2连接且所述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1、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2设置于矿井口巷道4一侧,所述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2输出端设置于矿井口巷道4内与矿井口巷道4连通,所述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2输入端通过井下乏风输送管道3向远离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1的一侧延伸并与矿井口巷道4内部连通。
作为本实施例较佳实施方案的是,所述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2包括机组外壳201,所述机组外壳201内由与矿井口巷道4连接的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设有数个散热器202以及一个风扇203。
作为本实施例较佳实施方案的是,所述散热器202包括依次设置的氟系统散热器、石墨烯电加热器或者为依次设置的氟系统散热器、热水蒸汽散热器。
作为本实施例较佳实施方案的是,所述井下乏风输送管道3一端与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2远离矿井口巷道4的一端且远离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1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伸入矿井口巷道4后沿矿井口巷道4内壁向远离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1的一端延伸使得井下乏风输送管道3形成z字型管道。
作为本实施例较佳实施方案的是,所述井下乏风输送管道3与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2的连接处位于机组外壳201与风扇203之间的部位,所述风扇203将井下乏风输送管道3输送的乏风吹向散热器202部分。
本实用新型利用乏风输送管道,将距离井口200-300米左右的10℃左右的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为其提供所需空气,通过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中的氟系统散热器时,吸收散热器的高温将乏风加热至30℃左右,将由井口进入的冷空气加热至0℃以上为井口保温防冻。
相比现有空气加热机组直接抽取室外冷空气相比较其节能效果可达40%,同时以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作为热源,在环境温度-20℃时cop可达2以上,相比传统燃气锅炉可节能30%。同时以石墨烯电加热器或热水蒸汽散热器做为备用辅助热源在设备检修或故障时提供热源保障。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一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1.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煤矿井口空气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以及井下乏风输送管道,所述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与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连接且所述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设置于矿井口巷道一侧,所述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输出端设置于矿井口巷道内与矿井口巷道连通,所述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输入端通过井下乏风输送管道向远离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的一侧延伸并与矿井口巷道内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煤矿井口空气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包括机组外壳,所述机组外壳内由与矿井口巷道连接的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设有数个散热器以及一个风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煤矿井口空气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依次设置的氟系统散热器、石墨烯电加热器或者为依次设置的氟系统散热器、热水蒸汽散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煤矿井口空气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乏风输送管道一端与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远离矿井口巷道的一端且远离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伸入矿井口巷道后沿矿井口巷道内壁向远离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的一端延伸使得井下乏风输送管道形成z字型管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低温氟系统散热乏风热泵煤矿井口空气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乏风输送管道与氟系统散热双热源空气加热机组的连接处位于机组外壳与风扇之间的部位,所述风扇将井下乏风输送管道输送的乏风吹向散热器部分。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