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基础钻头、光伏系统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技术2024-11-16  8


    本发明涉及光伏,特别是涉及一种光伏基础钻头、一种光伏系统和一种光伏系统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1、光伏基础为工程现场直接处理或未处理的土壤,会存在雨水冲刷后承载力不足,导致光伏系统的安装稳定性较差,但若是光伏支架埋入较深,成本较高,并不能大规模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光伏基础钻头、一种光伏系统和一种光伏系统安装方法。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伏基础钻头,包括:

    3、薄壁螺旋桩,所述薄壁螺旋桩内部形成中空结构,所述薄壁螺旋桩与光伏支架可拆卸连接;

    4、微生物培养组件,设置于所述中空结构中,用于在所述薄壁螺旋桩埋入土壤后,对土壤诱导沉淀,以固定所述薄壁螺旋桩和所述光伏支架。

    5、可选地,在沿所述薄壁螺旋桩的螺纹方向均匀设置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用于为所述微生物培养组件与所述土壤接触反应。

    6、可选地,所述通孔的孔径不大于所述薄壁螺旋桩的螺纹间隙。

    7、可选地,所述通孔的最小间隔为4个所述薄壁螺旋桩的螺纹。

    8、可选地,所述薄壁螺旋桩包括:通过螺纹连接的螺纹钢管和螺纹盖板。

    9、可选地,所述螺纹钢管高度为所述螺纹钢管直径的1~2倍。

    10、可选地,还包括:

    11、拦截栏,设置在所述薄壁螺旋桩的外侧,用于限制所述微生物培养组件与所述土壤的反应范围。

    12、可选地,所述微生物培养组件中的微生物包括巴氏芽孢杆菌。

    13、一种光伏系统,包括:光伏板、光伏支架和如上所述的光伏基础钻头;所述光伏支架一端与所述光伏基础钻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光伏板连接。

    14、一种基于光伏系统的安装方法,所述光伏系统为如上所述的光伏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15、对微生物培养组件进行培养;

    16、对培养后的微生物培养组件放置于薄壁螺旋桩的中空结构;

    17、将所述薄壁螺旋桩埋入土体;

    18、当埋入土体的时间大于一周后,安装光伏板和光伏支架。

    19、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20、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薄壁螺旋桩,所述薄壁螺旋桩内部形成中空结构,所述薄壁螺旋桩与光伏支架可拆卸连接;微生物培养组件,设置于所述中空结构中,用于在所述薄壁螺旋桩埋入土壤后,对土壤诱导沉淀,以固定所述薄壁螺旋桩和所述光伏支架。通过微生物培养组件中的微生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自生长,从而实现采用微生物对土体进行局部加固,且适用于无地基处理过的吹填土,可精准提高桩基点位下土体承载力;从而可以保障光伏支架承载力及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光伏基础钻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基础钻头,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薄壁螺旋桩的螺纹方向均匀设置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用于为所述微生物培养组件与所述土壤接触反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基础钻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孔径不大于所述薄壁螺旋桩的螺纹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基础钻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最小间隔为4个所述薄壁螺旋桩的螺纹。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基础钻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壁螺旋桩包括:通过螺纹连接的螺纹钢管和螺纹盖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基础钻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钢管高度为所述螺纹钢管直径的1~2倍。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基础钻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基础钻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培养组件中的微生物包括巴氏芽孢杆菌。

    9.一种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板、光伏支架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基础钻头;所述光伏支架一端与所述光伏基础钻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光伏板连接。

    10.一种基于光伏系统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系统为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基础钻头、光伏系统及其安装方法,包括光伏基础钻头包括薄壁螺旋桩,所述薄壁螺旋桩内部形成中空结构,所述薄壁螺旋桩与光伏支架可拆卸连接;微生物培养组件,设置于所述中空结构中,用于在所述薄壁螺旋桩埋入土壤后,对土壤诱导沉淀,以固定所述薄壁螺旋桩和所述光伏支架。通过微生物培养组件中的微生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自生长,从而实现采用微生物对土体进行局部加固,且适用于无地基处理过的吹填土,可精准提高桩基点位下土体承载力;从而可以保障光伏支架承载力及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泽超,孙长平,徐海滨,秦明,杨鹏博,王卫,于光明,马璐,王浩,翟汉波,李婷婷,王爽,李明科,王雪晴,陈立,张凡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206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