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茶油制作用油渣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4-08-21  125


    本实用新型属于菜籽油压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山茶油制作用油渣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榨油机的过滤装置是直接让油渣自然沉淀而进行过滤,其过滤的时间较长,且过滤后的油渣中含油量较高,降低了出油率;且现有的过滤装置易出现油渣粘锅的现象,常温的状态下油渣粘稠,不容易过滤。但是现有的油渣分离装置依然存在着过滤效率慢,内部有残留油液,不容易被清理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山茶油制作用油渣分离装置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山茶油制作用油渣分离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油渣分离装置依然存在着过滤效率慢,内部有残留油液,不容易被清理的问题。一种山茶油制作用油渣分离装置,包括分离仓,支撑块,支撑架,第一卡扣,第一密封垫,封口,单向阀,导管,第二卡扣,第二密封垫,出油口,滤油垫和滤渣垫,其中:支撑块焊接在分离仓的表面,且分离仓通过支撑块安装在支撑架的内部,该封口的下方粘结有第一密封垫;所述封口通过第一卡扣安装在分离仓的上方,且封口的上方通过螺纹安装有单向阀,该单向阀的上方通过螺纹安装有导管;所述导管的另一端通过螺纹安装有型号为ors25-10的加压器,且出油口的上方粘结有第二密封垫,且出油口通过第二卡扣安装在分离仓的下方,该出油口的下方安装有滤油垫;所述出油口的内部安装有滤渣垫;所述滤油垫包括外壳,过滤填充和连接凸块,且过滤填充粘结在外壳的内部,该连接凸块焊接在外壳的外侧;所述滤渣垫包括过滤膜,上方保护垫,下方保护垫和安装块,且上方保护垫或下方保护垫分别粘结在过滤膜的上下两面,该安装块粘接在过滤膜的外侧。

    所述单向阀采用升降式密封止回阀,且单向阀与封口的连接处进行密封处理,有利于保证分离仓的密闭性,防止内部充入的气体从入口漏出,使内部物质只能从出油口向外排除。

    所述出油口采用漏斗型弧形金属壳,且出油口的内部粘结有一层纳米防油膜,该出油口的接缝处做圆弧过渡处理,有利于使内部的油可完全排除,防止接缝处出现油液的残留,防止内部油液的挂壁。

    所述过滤填充采用多层海面垫,且多层海面垫略微向内压缩,有利于对油液内部的细小杂质进行多次的过滤,且可以进行拆卸进行多层海绵垫的清理。

    所述过滤膜采用多层白色粗麻布,且过滤膜通过安装块向外撑紧,有利于对油液内部的大型杂质进行过滤,防止过大杂质堵塞滤填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单向阀的设置,有利于保证分离仓的密闭性,防止内部充入的气体从入口漏出,使内部物质只能从出油口向外排除。

    2.本实用新型过滤填充的设置,有利于对油液内部的细小杂质进行多次的过滤,且可以进行拆卸进行多层海绵垫的清理。

    3.本实用新型过滤膜的设置,有利于对油液内部的大型杂质进行过滤,防止过大杂质堵塞滤填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滤油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滤渣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分离仓,2-支撑块,3-支撑架,4-第一卡扣,5-第一密封垫,6-封口,7-单向阀,8-导管,9-第二卡扣,10-第二密封垫,11-出油口,12-滤油垫,121-外壳,122-过滤填充,123-连接凸块,13-滤渣垫,131-过滤膜,132-上方保护垫,133-下方保护垫,134安装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山茶油制作用油渣分离装置,包括分离仓1,支撑块2,支撑架3,第一卡扣4,第一密封垫5,封口6,单向阀7,导管8,第二卡扣9,第二密封垫10,出油口11,滤油垫12和滤渣垫13,其中:支撑块2焊接在分离仓1的表面,且分离仓1通过支撑块2安装在支撑架3的内部,该封口6的下方粘结有第一密封垫5;所述封口6通过第一卡扣4安装在分离仓1的上方,且封口6的上方通过螺纹安装有单向阀7,该单向阀7的上方通过螺纹安装有导管8;所述导管8的另一端通过螺纹安装有型号为ors25-10的加压器,且出油口11的上方粘结有第二密封垫10,且出油口11通过第二卡扣9安装在分离仓1的下方,该出油口11的下方安装有滤油垫12;所述出油口11的内部安装有滤渣垫13;所述滤油垫12包括外壳121,过滤填充122和连接凸块123,且过滤填充122粘结在外壳121的内部,该连接凸块123焊接在外壳121的外侧;所述滤渣垫13包括过滤膜131,上方保护垫132,下方保护垫133和安装块134,且上方保护垫132或下方保护垫133分别粘结在过滤膜131的上下两面,该安装块134粘接在过滤膜131的外侧。

    所述单向阀7采用升降式密封止回阀,且单向阀7与封口6的连接处进行密封处理,有利于保证分离仓的密闭性,防止内部充入的气体从入口漏出,使内部物质只能从出油口11向外排除。

    所述出油口11采用漏斗型弧形金属壳,且出油口11的内部粘结有一层纳米防油膜,该出油口11的接缝处做圆弧过渡处理,有利于使内部的油可完全排除,防止接缝处出现油液的残留,防止内部油液的挂壁。

    所述过滤填充122采用多层海面垫,且多层海面垫略微向内压缩,有利于对油液内部的细小杂质进行多次的过滤,且可以进行拆卸进行多层海绵垫的清理。

    所述过滤膜131采用多层白色粗麻布,且过滤膜131通过安装块134向外撑紧,有利于对油液内部的大型杂质进行过滤,防止过大杂质堵塞滤填充122。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将需要过滤的菜籽油从封口6下方的分离仓1的开口导入,并通过第一卡扣4或第二卡扣9进行固定,然后加压器通过单向阀7向内部冲压,将内部的有向外挤压,单向阀7的设置,有利于保证分离仓的密闭性,防止内部充入的气体从入口漏出,使内部物质只能从出油口11向外排除,出油口11的设置,有利于使内部的油可完全排除,防止接缝处出现油液的残留,防止内部油液的挂壁,滤填充122的设置,有利于对油液内部的细小杂质进行多次的过滤,且可以进行拆卸进行多层海绵垫的清理,过滤填充122的设置,有利于对油液内部的大型杂质进行过滤,防止过大杂质堵塞滤填充122。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山茶油制作用油渣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仓(1),支撑块(2),支撑架(3),第一卡扣(4),第一密封垫(5),封口(6),单向阀(7),导管(8),第二卡扣(9),第二密封垫(10),出油口(11),滤油垫(12)和滤渣垫(13),其中:支撑块(2)焊接在分离仓(1)的表面,且分离仓(1)通过支撑块(2)安装在支撑架(3)的内部,该封口(6)的下方粘结有第一密封垫(5);所述封口(6)通过第一卡扣(4)安装在分离仓(1)的上方,且封口(6)的上方通过螺纹安装有单向阀(7),该单向阀(7)的上方通过螺纹安装有导管(8);所述导管(8)的另一端通过螺纹安装有型号为ors25-10的加压器,且出油口(11)的上方粘结有第二密封垫(10),且出油口(11)通过第二卡扣(9)安装在分离仓(1)的下方,该出油口(11)的下方安装有滤油垫(12);所述出油口(11)的内部安装有滤渣垫(13);所述滤油垫(12)包括外壳(121),过滤填充(122)和连接凸块(123),且过滤填充(122)粘结在外壳(121)的内部,该连接凸块(123)焊接在外壳(121)的外侧;所述滤渣垫(13)包括过滤膜(131),上方保护垫(132),下方保护垫(133)和安装块(134),且上方保护垫(132)或下方保护垫(133)分别粘结在过滤膜(131)的上下两面,该安装块(134)粘接在过滤膜(131)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茶油制作用油渣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7)采用升降式密封止回阀,且单向阀(7)与封口(6)的连接处进行密封处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茶油制作用油渣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口(11)采用漏斗型弧形金属壳,且出油口(11)的内部粘结有一层纳米防油膜,该出油口(11)的接缝处做圆弧过渡处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茶油制作用油渣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填充(122)采用多层海面垫,且多层海面垫略微向内压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茶油制作用油渣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膜(131)采用多层白色粗麻布,且过滤膜(131)通过安装块(134)向外撑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山茶油制作用油渣分离装置,包括分离仓,支撑块,支撑架,第一卡扣,第一密封垫,封口,单向阀,导管,第二卡扣,第二密封垫,出油口,滤油垫和滤渣垫,其中:支撑块焊接在分离仓的表面,且分离仓通过支撑块安装在支撑架的内部,该封口的下方粘结有第一密封垫;所述封口通过第一卡扣安装在分离仓的上方,且封口的上方通过螺纹安装有单向阀,该单向阀的上方通过螺纹安装有导管;所述导管的另一端通过螺纹安装有型号为ORS25‑10的加压器,且出油口的上方粘结有第二密封垫。本实用新型单向阀,出油口,过滤填充和过滤膜的设置,过滤效率快,内部不会残留油液,容易被清理,便于市场推广和应用。

    技术研发人员:徐敏高;徐宇彤;邹彬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海南高晖农业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27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11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