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4-08-10  72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频率资源越来越紧张,对滤波器的损耗及带外抑制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滤波器都是在通带5mhz、3mhz、2mhz甚至1.5mhz外有较高的近端抑制要求,进而需要多个传输零点才能满足。当这些传输零点在通带低端时,我们一般是通过电容耦合结构来实现。

    目前,哑铃状、探针结构的电容耦合结构由于具有制造容易及加工方便的特点,在滤波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当滤波器的多个零点在通带低端且靠近通带时,电容耦合结构的尺寸对零点强弱很敏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工的公差和人为装配的误差,往往使得电容耦合结构与谐振杆的间距难免会有偏差,最终导致电容耦合结构的强弱较难控制。

    由于电容耦合结构尺寸的偏差,给滤波器的批量生产带来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当滤波器的性能指标能满足要求时,由于指标临界,增加了滤波器整机的调试难度,从而延长了其调试时间,最终增加了其人工成本;当滤波器的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或减弱电容耦合结构,从而需要拆开滤波器整机更换不同大小的电容耦合结构,最后重新装配调试整机,由于整机返工,最终导致滤波器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因此,电容耦合结构的可调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电容耦合结构的可调通常采用移动其支撑结构进而移动电容耦合结构来实现,但这种方式一方面需要打开滤波器盖板,费时费力,另一方面,其可调范围有限且不易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包括

    腔体;

    盖板,可拆卸连接在腔体的顶部;

    还包括

    隔离壁,设置在腔体内,且腔体通过隔离壁分隔为多个谐振腔;

    谐振杆,设置在谐振腔内,且固定连接在腔体的底部内壁;

    槽孔,开设在隔离壁上

    电容耦合组件:包括电容耦合铜片、电容支撑件与介质螺杆,所述介质螺杆连接在槽孔内,所述电容耦合铜片与电容支撑件上均开设有与介质螺杆相配合的开槽,所述电容耦合铜片与电容支撑件均通过介质螺杆连接在隔离壁顶部,所述电容耦合铜片的两端分别设置在需要耦合的两个谐振腔内;

    电容耦合谐振器,电容耦合谐振器上开设有工字型槽,电容耦合谐振器通过穿过工字型槽的介质螺杆连接在电容耦合铜片的中顶部;

    调谐螺杆,设置在需要电容耦合的谐振腔内并连接在盖板上,且置于电容耦合谐振器上开设的工字型槽槽口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腔体的外侧壁还连接有输入端口耦合铜片和输出端口耦合铜片,所述输入端口耦合铜片和输出端口耦合铜片均通过螺丝与谐振杆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电容支撑件为环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电容支撑件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电容支撑件螺纹连接在介质螺杆外壁。

    进一步地,所述谐振杆靠近盖板的一端开设有留置槽,所述留置槽槽口上方设置有连接在盖板上的电感耦合螺丝。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壁的底部滑动连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滑槽,所述隔离壁滑动连接在滑槽内,所述腔体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穿过安装座向滑槽内部延伸的调节螺杆,且延伸端与隔离壁的底部转动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壁的外侧壁还连接有置于滑槽内的限位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在电容耦合组件旁增加电容耦合调谐螺杆,通过电容耦合调谐螺杆旋入电容耦合谐振器工字型槽内的深度,电容耦合组件附近的电磁场产生微扰,小幅改变电容耦合组件附近的电磁场分布,从而实现电容耦合强弱的微调。

    通过调节腔体底部的调节螺杆旋入调谐腔的长度,调节电容耦合组件与电容耦合调谐螺杆的距离,调节隔离壁的高度,提高电容耦合强度调节的范围,避免拆卸盖板进行调试,从而降低了滤波器整机的调试难度,降低了调试时间,。

    通过介质螺杆与槽孔相配合,实现对电容耦合铜片的装配,连接可靠性高,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附图中各部件标注为:1、腔体;2、盖板;3、隔离壁;4、谐振杆;5、槽孔;6、电容耦合组件;61、电容耦合铜片;62、电容支撑件;63、介质螺杆;7、电容耦合谐振器;8、工字型槽;9、调谐螺杆;10、输入端口耦合铜片;11、输出端口耦合铜片;12、留置槽;13、电感耦合螺丝;14、安装座;15、滑槽;16、调节螺杆;17、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的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包括

    腔体1;

    盖板2,可拆卸连接在腔体1的顶部;

    还包括

    隔离壁3,设置在腔体1内,且腔体1通过隔离壁3分隔为多个谐振腔;

    谐振杆4,设置在谐振腔内,且固定连接在腔体1的底部内壁;

    槽孔5,开设在隔离壁3上

    电容耦合组件6:包括电容耦合铜片61、电容支撑件62与介质螺杆63,介质螺杆63连接在槽孔5内,电容耦合铜片61与电容支撑件62上均开设有与介质螺杆63相配合的开槽,电容耦合铜片61与电容支撑件62均通过介质螺杆63连接在隔离壁3顶部,电容耦合铜片61的两端分别设置在需要耦合的两个谐振腔内;

    电容耦合谐振器7,电容耦合谐振器7上开设有工字型槽8,电容耦合谐振器7通过穿过工字型槽8的介质螺杆63连接在电容耦合铜片61的中顶部;

    调谐螺杆9,设置在需要电容耦合的谐振腔内并连接在盖板2上,且置于电容耦合谐振器7上开设的工字型槽8槽口上方。

    腔体1的外侧壁还连接有输入端口耦合铜片10和输出端口耦合铜片11,输入端口耦合铜片10和输出端口耦合铜片11均通过螺丝与谐振杆4相连。

    电容支撑件62为环状结构。

    电容支撑件62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电容支撑件62螺纹连接在介质螺杆63外壁。

    谐振杆4靠近盖板2的一端开设有留置槽12,留置槽12槽口上方设置有连接在盖板2上的电感耦合螺丝13。

    在电容耦合组件6旁增加电容耦合调谐螺杆9,通过电容耦合调谐螺杆9旋入电容耦合谐振器7工字型槽8内的深度,电容耦合组件6附近的电磁场产生微扰,小幅改变电容耦合组件6附近的电磁场分布,从而实现电容耦合强弱的微调,通过介质螺杆63与槽孔5相配合,实现对电容耦合铜片61的装配,连接可靠性高,使用方便。

    实施例2:

    如图1-6所示的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包括

    腔体1;

    盖板2,可拆卸连接在腔体1的顶部;

    还包括

    隔离壁3,设置在腔体1内,且腔体1通过隔离壁3分隔为多个谐振腔;

    谐振杆4,设置在谐振腔内,且固定连接在腔体1的底部内壁;

    槽孔5,开设在隔离壁3上

    电容耦合组件6:包括电容耦合铜片61、电容支撑件62与介质螺杆63,介质螺杆63连接在槽孔5内,电容耦合铜片61与电容支撑件62上均开设有与介质螺杆63相配合的开槽,电容耦合铜片61与电容支撑件62均通过介质螺杆63连接在隔离壁3顶部,电容耦合铜片61的两端分别设置在需要耦合的两个谐振腔内;

    电容耦合谐振器7,电容耦合谐振器7上开设有工字型槽8,电容耦合谐振器7通过穿过工字型槽8的介质螺杆63连接在电容耦合铜片61的中顶部;

    调谐螺杆9,设置在需要电容耦合的谐振腔内并连接在盖板2上,且置于电容耦合谐振器7上开设的工字型槽8槽口上方。

    腔体1的外侧壁还连接有输入端口耦合铜片10和输出端口耦合铜片11,输入端口耦合铜片10和输出端口耦合铜片11均通过螺丝与谐振杆4相连。

    电容支撑件62为环状结构。

    电容支撑件62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电容支撑件62螺纹连接在介质螺杆63外壁。

    谐振杆4靠近盖板2的一端开设有留置槽12,留置槽12槽口上方设置有连接在盖板2上的电感耦合螺丝13。

    隔离壁3的底部滑动连接有安装座14,安装座14上开设有滑槽15,隔离壁3滑动连接在滑槽15内,腔体1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穿过安装座14向滑槽15内部延伸的调节螺杆16,且延伸端与隔离壁3的底部转动相连。

    隔离壁3的外侧壁还连接有置于滑槽15内的限位块17。

    在电容耦合组件6旁增加电容耦合调谐螺杆9,通过电容耦合调谐螺杆9旋入电容耦合谐振器7工字型槽8内的深度,电容耦合组件6附近的电磁场产生微扰,小幅改变电容耦合组件6附近的电磁场分布,从而实现电容耦合强弱的微调,通过调节腔体1底部的调节螺杆16旋入调谐腔的长度,调节电容耦合组件6与电容耦合调谐螺杆9的距离,调节隔离壁3的高度,提高电容耦合强度调节的范围,避免拆卸盖板2进行调试,从而降低了滤波器整机的调试难度,降低了调试时间,通过介质螺杆63与槽孔5相配合,实现对电容耦合铜片61的装配,连接可靠性高,使用方便。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包括

    腔体(1);

    盖板(2),可拆卸连接在腔体(1)的顶部;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离壁(3),设置在腔体(1)内,且腔体(1)通过隔离壁(3)分隔为多个谐振腔;

    谐振杆(4),设置在谐振腔内,且固定连接在腔体(1)的底部内壁;

    槽孔(5),开设在隔离壁(3)上

    电容耦合组件(6):包括电容耦合铜片(61)、电容支撑件(62)与介质螺杆(63),所述介质螺杆(63)连接在槽孔(5)内,所述电容耦合铜片(61)与电容支撑件(62)上均开设有与介质螺杆(63)相配合的开槽,所述电容耦合铜片(61)与电容支撑件(62)均通过介质螺杆(63)连接在隔离壁(3)顶部,所述电容耦合铜片(61)的两端分别设置在需要耦合的两个谐振腔内;

    电容耦合谐振器(7),电容耦合谐振器(7)上开设有工字型槽(8),电容耦合谐振器(7)通过穿过工字型槽(8)的介质螺杆(63)连接在电容耦合铜片(61)的中顶部;

    调谐螺杆(9),设置在需要电容耦合的谐振腔内并连接在盖板(2)上,且置于电容耦合谐振器(7)上开设的工字型槽(8)槽口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1)的外侧壁还连接有输入端口耦合铜片(10)和输出端口耦合铜片(11),所述输入端口耦合铜片(10)和输出端口耦合铜片(11)均通过螺丝与谐振杆(4)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支撑件(62)为环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支撑件(62)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支撑件(62)螺纹连接在介质螺杆(63)外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杆(4)靠近盖板(2)的一端开设有留置槽(12),所述留置槽(12)槽口上方设置有连接在盖板(2)上的电感耦合螺丝(1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壁(3)的底部滑动连接有安装座(14),所述安装座(14)上开设有滑槽(15),所述隔离壁(3)滑动连接在滑槽(15)内,所述腔体(1)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穿过安装座(14)向滑槽(15)内部延伸的调节螺杆(16),且延伸端与隔离壁(3)的底部转动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壁(3)的外侧壁还连接有置于滑槽(15)内的限位块(17)。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包括腔体;盖板,还包括隔离壁,设置在腔体内,且腔体通过隔离壁分隔为多个谐振腔;谐振杆,设置在谐振腔内;槽孔,开设在隔离壁上电容耦合组件;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式电容耦合结构,调节腔体底部的调节螺杆旋入调谐腔的长度,调节电容耦合组件与电容耦合调谐螺杆的距离,调节隔离壁的高度,结合调谐螺栓旋入电容耦合谐振器工字型槽的深度,实现电容耦合强度微调和粗调的功能,提高电容耦合强度调节的范围,避免拆卸盖板进行调试,从而降低了滤波器整机的调试难度,降低了调试时间,通过介质螺杆与槽孔相配合,实现对电容耦合铜片的装配,连接可靠性高,使用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史作毅;梁文超;汪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诺泰信通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26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09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