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过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4-08-07  73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锅炉过热器。



    背景技术:

    过热器又称蒸气过热器,一般安装在炉膛出口位置,它的作用是将锅筒中引出的饱和蒸气(一般含有2%的水分)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再加热到规定的过热温度,以满足生产工艺的需要。过热器管的作用是吸收热量,采用无缝锅炉钢管或耐热合金钢管弯成蛇形状,两端分别焊在进、出口集箱上。

    然而传统的过热器采用固定连接,其安装,拆卸不便,同时传统过热器采用的固定连接使过热器得结构形状被固定,无法根据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变,使其只能用于一种特定的锅炉,无法灵活运用于其他锅炉内,同时,传统过热器直接放入锅炉内,然后使用,该方法导致过热器内部各个位置的温度不同,加热效果较差,容易导致饱和蒸气脱水不完全的情况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炉过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锅炉过热器,包括内部加热板、上盖、竖直导热鳍片、连接拆卸节、过热器管、外壳、侧面导热鳍片、饱和蒸汽输入管道以及过热蒸汽输出管道,所述上盖设于外壳上端,所述外壳设有侧面导热鳍片,所述外壳下端设有竖直导热鳍片,所述上盖侧面设有侧面导热鳍片,所述上盖上端设有竖直导热鳍片,所述过热器管设于外壳内部,所述过热器管两端连接设有饱和蒸汽输入管道以及过热蒸汽输出管道,所述饱和蒸汽输入管道以及过热蒸汽输出管道皆穿透外壳伸于外壳外侧,所述过热器管上安装有连接拆卸节,所述内部加热板设于外壳内部内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内部加热板交错固定于外壳内部内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端与上盖接触处设有凸台,所述上盖下端与外壳接触处设有凹槽,所述凸台与凹槽相互配合,且两者接触处设有高温密封垫圈;

    所述外壳与上盖通过螺栓螺母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油浴槽,装有甲基硅油。

    进一步地,所述过热器管为单节管道利用连接拆卸节拼接而成,所述单节管道分为s型管道和u型管道,所述s型管道两端上安装有连接拆卸节,所述u型管道两端上安装有连接拆卸节。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拆卸节包括第一连接头、螺旋移动环、连接环、卡扣环、限位凸块、限位凹槽、外侧配合凹槽、第二连接头、母口环、密封凸台、外侧配合凸台以及密封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头一端与单节管道一端连接,单节管道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头一端,所述第一连接头另一端上设有限位凸块以及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凸块与限位凹槽交替分布,所述密封凸台以及密封凹槽皆设于第一连接头设有限位凸块的一端上,所述密封凸台与密封凹槽组成圆环状,并设于限位凸块与限位凹槽外侧,所述第二连接头另一端结构与第一连接头上设有限位凸块一端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外侧配合凹槽设于第二连接头的设有限位凸块一端的外侧壁上,所述外侧配合凸台设于第一连接头的设有限位凸块一端的外侧壁上,所述母口环旋转连接于第二连接头外侧壁上,所述螺旋移动环螺纹连接于第一连接头外侧壁上,所述连接环套于第一连接头外侧壁上,且与螺旋移动环旋转连接,所述卡扣环套于第一连接头外侧壁上,且与连接环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头以及第二连接头非单节管道连接的一端相配合,所述母口环与卡扣环配合。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外壳体内部设置油浴槽,先将油加热到沸点,然后通入饱和蒸汽,通过油浴槽使蒸汽受热均匀,避免过热器受热不均匀,使饱和蒸汽脱水不完全,同时采用单节管道拆接式连接,使过热器可以根据情况自由组合长度,到达有效利用资源,到达资源分配最大化,避免浪费,同时采用单节管道拆接式连接,方便过热器的拆装、检修,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结合在外壳外侧采用多方鳍片,加速外壳吸热,提高温度利用率,外壳内部的内部加热板使外壳与外壳内的油的接触面积增大,提高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锅炉过热器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锅炉过热器的过热器管s型单节管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锅炉过热器的过热器管u型单节管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锅炉过热器的连接拆卸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锅炉过热器,包括内部加热板1、上盖2、竖直导热鳍片3、连接拆卸节4、过热器管5、外壳6、侧面导热鳍片7、饱和蒸汽输入管道8以及过热蒸汽输出管道9。

    上盖2设于外壳6上端,外壳6设有侧面导热鳍片7,外壳6下端设有竖直导热鳍片3,上盖2侧面设有侧面导热鳍片7,上盖2上端设有竖直导热鳍片3。

    过热器管5设于外壳6内部,过热器管5两端连接设有饱和蒸汽输入管道8以及过热蒸汽输出管道9,饱和蒸汽输入管道8以及过热蒸汽输出管道9皆穿透外壳6伸于外壳6外侧。

    过热器管5上安装有连接拆卸节4,内部加热板1设于外壳6内部内侧壁上。内部加热板1交错固定于外壳6内部内侧壁。

    外壳6上端与上盖2接触处设有凸台,上盖2下端与外壳6接触处设有凹槽,凸台与凹槽相互配合,且两者接触处设有高温密封垫圈。外壳6与上盖2通过螺栓螺母固定。

    外壳6内设置油浴槽,装有甲基硅油。

    如图2-3所示,过热器管5为单节管道利用连接拆卸节4拼接而成,单节管道分为s型管道和u型管道,s型管道两端上安装有连接拆卸节4,u型管道两端上安装有连接拆卸节4。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拆卸节4包括第一连接头41、螺旋移动环42、连接环43、卡扣环44、限位凸块45、限位凹槽46、外侧配合凹槽47、第二连接头48、母口环49、密封凸台410、外侧配合凸台411以及密封凹槽412,第一连接头41一端与单节管道一端连接,单节管道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头48一端,第一连接头41另一端上设有限位凸块45以及限位凹槽46,限位凸块45与限位凹槽46交替分布,密封凸台410以及密封凹槽412皆设于第一连接头41设有限位凸块45的一端上,密封凸台410与密封凹槽412组成圆环状,并设于限位凸块45与限位凹槽46外侧,第二连接头48另一端结构与第一连接头41上设有限位凸块45一端的结构完全相同,外侧配合凹槽47设于第二连接头48的设有限位凸块45一端的外侧壁上,外侧配合凸台411设于第一连接头41的设有限位凸块45一端的外侧壁上,母口环49旋转连接于第二连接头48外侧壁上,螺旋移动环42螺纹连接于第一连接头41外侧壁上,连接环43套于第一连接头41外侧壁上,且与螺旋移动环42旋转连接,卡扣环44套于第一连接头41外侧壁上,且与连接环43连接。

    第一连接头41以及第二连接头48非单节管道连接的一端相配合,母口环49与卡扣环44配合。

    结合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锅炉过热器的工作步骤如下:

    1)将单节管道上的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相互对齐,然后对向插入,并将母口环49插入卡扣环44中,拧动母口环49,使母口环49卡入卡扣环44中,然后拧动螺旋移动环42,使连接环43根据螺旋移动环42向与第二连接头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卡扣环44向第二连接头相反的方向移动,使卡扣环44与母口环49彼此紧密牢固的结合,使第一连接头41与第二连接头48紧密结合;

    2)将一个个单节管道组合成一个过热器管5,之后将过热器管5放入外壳6中,同时将过热器管5的两端分别与饱和蒸汽输入管道8、过热蒸汽输出管道9连接;

    3)将甲基硅油灌满外壳6,同时盖上上盖2,拧紧螺栓;

    4)将外壳6安装于锅炉中,加热;

    5)当甲基硅油加热到零界温度时,将饱和蒸汽由饱和蒸汽输入管道8通入设备。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锅炉过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加热板(1)、上盖(2)、竖直导热鳍片(3)、连接拆卸节(4)、过热器管(5)、外壳(6)、侧面导热鳍片(7)、饱和蒸汽输入管道(8)以及过热蒸汽输出管道(9),其中:

    所述上盖(2)设于外壳(6)上端,所述外壳(6)设有侧面导热鳍片(7),所述外壳(6)下端设有竖直导热鳍片(3);

    所述上盖(2)侧面设有侧面导热鳍片(7),所述上盖(2)上端设有竖直导热鳍片(3);

    所述过热器管(5)设于外壳(6)内部,所述过热器管(5)两端连接设有饱和蒸汽输入管道(8)以及过热蒸汽输出管道(9),所述饱和蒸汽输入管道(8)以及过热蒸汽输出管道(9)皆穿透外壳(6)伸于外壳(6)外侧;

    所述过热器管(5)上安装有连接拆卸节(4),所述内部加热板(1)设于外壳(6)内部内侧壁上,所述内部加热板(1)交错固定于外壳(6)内部内侧壁;

    所述外壳(6)上端与上盖(2)接触处设有凸台,所述上盖(2)下端与外壳(6)接触处设有凹槽,所述凸台与凹槽相互配合,且两者接触处设有高温密封垫圈;

    所述外壳(6)与上盖(2)通过螺栓螺母固定。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过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6)内装有甲基硅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过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热器管(5)为单节管道利用连接拆卸节(4)拼接而成,所述单节管道分为s型管道和u型管道,所述s型管道两端上安装有连接拆卸节(4),所述u型管道两端上安装有连接拆卸节(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炉过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拆卸节(4)包括第一连接头(41)、螺旋移动环(42)、连接环(43)、卡扣环(44)、限位凸块(45)、限位凹槽(46)、外侧配合凹槽(47)、第二连接头(48)、母口环(49)、密封凸台(410)、外侧配合凸台(411)以及密封凹槽(412),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头(41)一端与单节管道一端连接,单节管道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头(48)一端,所述第一连接头(41)另一端上设有限位凸块(45)以及限位凹槽(46),所述限位凸块(45)与限位凹槽(46)交替分布;

    所述密封凸台(410)以及密封凹槽(412)皆设于第一连接头(41)设有限位凸块(45)的一端上,所述密封凸台(410)与密封凹槽(412)组成圆环状,并设于限位凸块(45)与限位凹槽(46)外侧;

    所述第二连接头(48)另一端结构与第一连接头(41)上设有限位凸块(45)一端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外侧配合凹槽(47)设于第二连接头(48)的设有限位凸块(45)一端的外侧壁上;

    所述外侧配合凸台(411)设于第一连接头(41)的设有限位凸块(45)一端的外侧壁上,所述母口环(49)旋转连接于第二连接头(48)外侧壁上,所述螺旋移动环(42)螺纹连接于第一连接头(41)外侧壁上;

    所述连接环(43)套于第一连接头(41)外侧壁上,且与螺旋移动环(42)旋转连接,所述卡扣环(44)套于第一连接头(41)外侧壁上,且与连接环(43)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头(41)以及第二连接头(48)非单节管道连接的一端相配合,所述母口环(49)与卡扣环(44)配合装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炉过热器,其结构包括内部加热板、上盖、竖直导热鳍片、连接拆卸节、过热器管、外壳、侧面导热鳍片、饱和蒸汽输入管道以及过热蒸汽输出管道,本实用新型增加有油浴槽,使蒸汽受热均匀,避免过热器受热不均匀,使饱和蒸汽没有完全脱水,同时采用单节管道拆接式连接,使过热器可以根据情况自由组合长度,到达有效利用资源,到达资源分配最大化,避免浪费,同时采用单节管道拆接式连接,方便过热器的拆装、检修,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外壳外侧采用多方鳍片,加速外壳吸热,提高温度利用率,外壳内部的内部加热板使外壳与外壳内的油的接触面积增大,提高加热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民;周大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中科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23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09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