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
背景技术:
随着雷达、通信等技术的发展,装配于载体上的各类用频设备越来越多,带来了载体外表面空间有限与天线数量众多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天线小型化和宽带化,小型化可以减小单副天线的安装空间,保证载体上能够装配足够多的天线;宽带化是通过拓展天线的带宽来实现一副天线满足多个频段系统的使用要求。从应用角度来讲,天线是通信、探测的核心部件,小型化、共形设计关系到系统的装载能力,频带范围决定了可用带宽、目标探测范围等,天线技术参数影响着通信质量、探测精度等。
超宽带技术是信息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用频系统对天线的指标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通信效率,要求天线具有宽带特性;传输超宽带频谱范围的时域信号时,要求天线具有稳定的相位中心,即要求天线具有小型化特性;为加大通信距离,要求天线具有高增益特性;多数情况下,为和通信系统其它设备方便集成,要求天线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低剖面等特性。但是天线本身为无源器件,其增益、带宽等电气特性主要由结构确定,一方面性能指标的提升往往以牺牲其它指标为代价。
对数周期天线是目前常用的超宽带天线,由于其良好的宽频特性,在短波、超短波及微波频段获得广泛应用。在短波频段,它是目前唯一能利用一副天线工作于整个短波波段并保持优良电性能的宽带天线;在超短波频段,可以作为全频道的电视接收天线或应用于其它宽频带场合;在微波频段,可以作为反射面天线或者透镜天线的照射器、相控阵天线的辐射单元等。随着使用频段不断增高,对数周期天线越来越小,好处是能够通过印制电路板工艺设计并加工,方面快捷的改变其结构特性,不足之处在于尺寸小的对数周期天线低频特性不好。通常,对数周期天线从最短辐射振子端交叉馈电以提高高频辐射效率,而天线的低频特性,也即最低工作频率则取决于天线尺寸,尺寸越大低频特性越好。进而为保证对数周期天线兼顾高、低频的整体宽带特性,必须具有较大的电路尺寸,但这又对系统集成不利,限制了该类天线在日益小型化的用频系统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数周期天线尺寸大、高低频整体宽带特性差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反射面,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安装信号收发端口的安装孔;设于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反射面同一侧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上的对称两侧自上而下依次交错布置有多个第一振子,所述第二立柱上的对称两侧自上而下依次交错布置有多个第二振子,所述第一振子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振子的数量相同,各所述第一振子与各所述第二振子呈对数周期规律布置。
优选的,各所述第一与各所述第二的长度均自上而下依次增大,且所述第一振子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立柱上,另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立柱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振子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立柱上,另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立柱的方向弯折;
优选的,各所述第一振子与各所述第二振子均包括主臂和与所述主臂连接的弯折臂,所述主臂的一端固定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立柱以及所述第二立柱上,所述弯折臂的一端连接所述主臂,所述弯折臂的另一端向所述主臂与所述第一立柱以及所述第二立柱的连接端的方向延伸,且所述主臂与所述弯折臂呈夹角α设置;
优选的,多个所述第一振子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布置的振子一、振子二、振子三、振子四、振子五、振子六、振子七、振子八和振子九,所述振子一、振子三、振子五、振子七以及振子九设于所述第一立柱的同侧,所述振子二、振子四、振子六以及振子八设于所述第一立柱的另一同侧;多个所述第二振子包自下而上括振子十一、振子十二、振子十三、振子十四、振子十五、振子十六、振子十七、振子十八和振子十九,所述振子十一、振子十三、振子十五、振子十七以及振子十九设于所述第二立柱的同侧,所述振子十二、振子十四、振子十六以及振子十八设于所述第二立柱的另一同侧;所述振子一与所述振子十一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一与所述振子十一的主臂长均为17.5mm,弯折臂长均为13.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的高度h1为2mm;所述振子二与所述振子十二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二与所述振子十二的主臂长均为15mm,弯折臂均长为11.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的高度h2为16mm;所述振子三与所述振子十三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三与所述振子十三的主臂长均为12.5mm,弯折臂长均为9.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为的高度h3为20mm;所述振子四与所述振子十四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四与所述振子十四的主臂长均为10mm,弯折臂长均为8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的高度h4为25.5mm;所述振子五与所述振子十五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五与所述振子十五的主臂长均为8mm,弯折臂长均为7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的高度h5为31mm;所述振子六与所述振子十六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六与所述振子十六的主臂长均为6.5mm,弯折臂长均为6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的高度h6为35.5mm;所述振子七与所述振子十七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七与所述振子十七的主臂长均为5.5mm,弯折臂长均为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的高度h7为39mm;所述振子八与所述振子十八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八与所述振子十八的主臂长均为4.5mm,弯折臂长均为4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的高度h8为42.5mm;所述振子九与所述振子十九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九与所述振子十九的主臂长均为4mm,弯折臂长均为3.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的高度h9为45mm。
优选的,所述振子一与所述振子十一在所述反射面上的投影成“z”字型;所述振子二与所述振子十二在所述反射面上的投影成反“z”字型;所述振子三与所述振子十三在所述反射面上的投影成“z”字型;所述振子四与所述振子十四在所述反射面上的投影成反“z”字型;所述振子五与所述振子十五在所述反射面上的投影成“z”字型;所述振子六与所述振子十六在所述反射面上的投影成反“z”字型;所述振子七与所述振子十七在所述反射面上的投影成“z”字型;所述振子八与所述振子十八在所述反射面上的投影成反“z”字型;所述振子九与所述振子十九在所述反射面上的投影成“z”字型;
优选的,各所述第一振子以及各所述第二振子均与所述反射面平行布置且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均与所述反射面垂直布置;
优选的,各所述第一振子与各所述第二振子的截面成直径为1mm的圆形或成边长为1mm的方形,所述底座为直径49mm,厚度4.5mm的圆柱体,所述反射面的直径也为49mm,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均为短边3mm,长边5mm,高49mm,厚3mm的直角梯形体结构或者边长5mm,高49mm,厚3mm的长方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还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反射面的直径与待契合的锥形前端相适配,所述锥形前端为连接于所述底座上的圆锥形外罩,所述圆锥形外罩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一用于容纳各所述第一振子、各所述第二振子、所述第一立柱以及所述第二立柱的腔室,所述反射面的直径与所述圆锥形外罩在所述底座上的投影直径相同;
优选的,各所述第一振子与各所述第二振子均焊接在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
优选的,各所述第一振子以及各所述第二振子分别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一体成型设置,所述一体成型可采用3d打印设备制造。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两立柱上布置有相互错位交替安装的天线振子,与现有技术中将天线振子采用平行对称的布置方式相比,实现对数周期天线高低频整体宽带性能稳定的同时,还能减少天线振子的数量,节约成本,且根据不同的装配环境而改变天线振子的错位交替方向,提高了适应性。
本实用新型中天线的各振子均采用了向内弯折设计,不仅缩小了天线的尺寸,还实现了对数周期天线的工作频率带宽的扩宽,可拓宽通信及探测频段,本实用新型在实现同等驻波、增益、波束宽度指标下,能利用其小型化的优势,更有利于系统集成,实现锥形共形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俯视图;
图5是弯折臂的结构示意图。
1、第一立柱;2、第二立柱;10、底座;11、反射面;12、安装孔;13、固定孔;31、振子一;32、振子二;33、振子三;34、振子四;35、振子五;36、振子六;37、振子七;38、振子八;39振子九;41、振子十一;42、振子十二;43、振子十三;44、振子十四;45、振子十五;46、振子十六;47、振子十七;48、振子十八;49、振子十九;100、主臂;110;弯折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底座10,底座10上设有反射面11,底座10上设有用于安装信号收发元器件的安装孔12,设于底座10上且位于反射面11同一侧的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第一立柱1上的对称两侧自上而下依次交错布置有多个第一振子,第二立柱2上的对称两侧自上而下依次交错布置有多个第二振子,第一振子的数量与第二振子的数量相同,各第一振子与各第二振子呈对数周期规律布置。
各第一振子和各第二振子分别交错布置于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的左右两侧并按照符合对数周期天线设计规律进行布置,过在两立柱上布置有相互错位交替安装的天线振子,与现有技术中将天线振子采用平行对称的布置方式相比,实现对数周期天线高低频整体宽带性能稳定的同时,还能减少天线振子的数量,节约成本,且根据不同的装配环境而改变天线振子的错位交替方向,提高了适应性。
如图2所示,各第一与各第二的长度均自上而下依次增大,且第一振子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立柱1上,另一端向靠近第二立柱2的方向弯折,第二振子的一端固定在第二立柱2上,另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立柱1的方向弯折。由于各第一振子与各第二振子均采用了向内弯折的结构设计,不仅缩小了天线的尺寸,还实现了工作频率带宽进行了扩宽,可拓宽通信及探测频段,本实用新型在实现同等驻波、增益、波束宽度指标下,能利用其小型化的优势,更有利于系统集成,实现锥形共形设计。
如图5所示,各第一振子与各第二振子均包括主臂100和与主臂100连接的弯折臂110,主臂100的一端固定在对应的第一立柱1以及第二立柱2上,弯折臂110的一端连接主臂100,弯折臂110的另一端向主臂100与第一立柱1以及第二立柱2的连接端的方向延伸,且主臂100与弯折臂110呈夹角α设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第一振子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布置的振子一31、振子二32、振子三33、振子四34、振子五35、振子六36、振子七37、振子八38和振子九39,该振子一31、振子三33、振子五35、振子七37以及振子九39设于第一立柱1的同侧,该振子二32、振子四34、振子六36以及振子八38设于第一立柱1的另一同侧;
多个第二振子包自下而上括振子十一41、振子十二42、振子十三43、振子十四44、振子十五45、振子十六46、振子十七47、振子十八48和振子十九49,该振子十一41、振子十三43、振子十五45、振子十七47以及振子十九49设于第二立柱2的同侧,该振子十二42、振子十四44、振子十六46以及振子十八48设于第二立柱2的另一同侧;
该振子一31与该振子十一41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振子一31与振子十一41的主臂长均为17.5mm,弯折臂长均为13.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反射面11的高度h1为2mm;
该振子二32与该振子十二42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振子二32与振子十二42的主臂长均为15mm,弯折臂均长为11.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反射面11的高度h2为16mm;
该振子三33与该振子十三43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振子三33与振子十三43的主臂长均为12.5mm,弯折臂长均为9.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反射面11的高度h3为20mm;
该振子四34与该振子十四44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振子四34与振子十四44的主臂长均为10mm,弯折臂长均为8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反射面11的高度h4为25.5mm;
该振子五35与该振子十五45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振子五35与振子十五45的主臂长均为8mm,弯折臂长均为7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反射面11的高度h5为31mm;
该振子六36与该振子十六46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振子六36与振子十六46的主臂长均为6.5mm,弯折臂长均为6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反射面11的高度h6为35.5mm;
该振子七37与该振子十七47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振子七37与振子十七47的主臂长均为5.5mm,弯折臂长均为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反射面11的高度h7为39mm;
该振子八38与该振子十八48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振子八38与振子十八48的主臂长均为4.5mm,弯折臂长均为4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反射面11的高度h8为42.5mm;
该振子九39与该振子十九49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振子九39与振子十九49的主臂长均为4mm,弯折臂长均为3.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反射面11的高度h9为45mm。
如图4所示,振子一31与振子十一41在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z”字型;振子二32与振子十二42在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反“z”字型;振子三33与振子十三43在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z”字型;振子四34与振子十四44在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反“z”字型;振子五35与振子十五45在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z”字型;振子六36与振子十六46在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反“z”字型;振子七37与振子十七47在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z”字型;振子八38与振子十八48在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反“z”字型;振子九39与振子十九49在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z”字型。
如图1-图3所示,各第一振子以及各第二振子均与反射面11平行布置且第一立柱1与第二立柱2均与反射面11垂直布置,各第一振子与各第二振子的截面成直径为1mm的圆形或成边长为1mm的方形,底座10为直径49mm,厚度4.5mm的圆柱体,反射面11的直径也为49mm,第一立柱1与第二立柱2均为短边3mm,长边5mm,高49mm,厚3mm的直角梯形体结构或者边长5mm,高49mm,厚3mm的长方体结构。
如图1所示,底座10上还设有多个固定孔13,用于将底座10固定在待安装的设备上,反射面11的直径与待契合锥形前端的尺寸适配。
具体实施例中,该锥形前端为安装于该底座10上且用于罩设于各第一振子与各第二振子外部的圆锥形外罩(图中未示出),该圆锥形外罩与底座10之间形成一用于容纳各第一振子、各第二振子以及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的腔室,该圆锥形外罩在底座10上的投影圆面的直径与反射面11的直径相同,该锥型外罩的底部内直径为40mm,顶部内直径为15mm,高度为50mm。
从天线的整个结构上来看,排列在立柱两侧的相邻振子呈现交叉的形式,用常规加工方法无法整体加工出天线结构。鉴于天线结构的复杂性,本公开采用如下方式对天线结构进行加工。
一种实施例是将振子进行单独设计,各第一振子与各第二振子均焊接在与其对应的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上,立柱和底座进行整体设计,通过焊接的方法将振子依次焊接到对应的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的相应位置上,从而加工出整个天线,为了便于焊接,可在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上加工出焊接槽(图中未示出)。
另外的实施例中可以将振子和立柱整体进行设计,底座单独进行设计,最后通过银焊的方式将立柱焊接在法兰盘上。各第一振子以及各第二振子分别与其对应的第一立柱1与所述第二立柱2一体成型设置,优选为通过3d打印设备生产,通过将钛合金粉加热至熔融态按天线3d模型包括振子、立柱、反射板进行一层层堆叠,整体加工,一次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实用新型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实用新型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呈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实用新型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单独实施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1.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0),所述底座(10)上设有反射面(11),所述底座(10)上设有用于安装信号收发端口的安装孔(12);
设于所述底座(10)上且位于所述反射面(11)同一侧的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
所述第一立柱(1)上的对称两侧自上而下依次交错布置有多个第一振子,所述第二立柱(2)上的对称两侧自上而下依次交错布置有多个第二振子,所述第一振子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振子的数量相同,各所述第一振子与各所述第二振子呈对数周期规律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振子与各所述第二振子的长度均自上而下依次增大,且所述第一振子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立柱(1)上,另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立柱(2)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振子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立柱(2)上,另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立柱(1)的方向弯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振子与各所述第二振子均包括主臂(100)和与所述主臂(100)连接的弯折臂(110),所述主臂(100)的一端固定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立柱(1)以及所述第二立柱(2)上,所述弯折臂(110)的一端连接所述主臂(100),所述弯折臂(110)的另一端向所述主臂(100)与所述第一立柱(1)以及所述第二立柱(2)的连接端的方向延伸,且所述主臂(100)与所述弯折臂(110)呈夹角α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振子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布置的振子一(31)、振子二(32)、振子三(33)、振子四(34)、振子五(35)、振子六(36)、振子七(37)、振子八(38)和振子九(39),所述振子一(31)、振子三(33)、振子五(35)、振子七(37)以及振子九(39)设于所述第一立柱(1)的同侧,所述振子二(32)、振子四(34)、振子六(36)以及振子八(38)设于所述第一立柱(1)的另一同侧;
多个所述第二振子包自下而上括振子十一(41)、振子十二(42)、振子十三(43)、振子十四(44)、振子十五(45)、振子十六(46)、振子十七(47)、振子十八(48)和振子十九(49),所述振子十一(41)、振子十三(43)、振子十五(45)、振子十七(47)以及振子十九(49)设于所述第二立柱(2)的同侧,所述振子十二(42)、振子十四(44)、振子十六(46)以及振子十八(48)设于所述第二立柱(2)的另一同侧;
所述振子一(31)与所述振子十一(41)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一(31)与所述振子十一(41)的主臂长均为17.5mm,弯折臂长均为13.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1为2mm;
所述振子二(32)与所述振子十二(42)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二(32)与所述振子十二(42)的主臂长均为15mm,弯折臂均长为11.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2为16mm;
所述振子三(33)与所述振子十三(43)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三(33)与所述振子十三(43)的主臂长均为12.5mm,弯折臂长均为9.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3为20mm;
所述振子四(34)与所述振子十四(44)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四(34)与所述振子十四(44)的主臂长均为10mm,弯折臂长均为8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4为25.5mm;
所述振子五(35)与所述振子十五(45)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五(35)与所述振子十五(45)的主臂长均为8mm,弯折臂长均为7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5为31mm;
所述振子六(36)与所述振子十六(46)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六(36)与所述振子十六(46)的主臂长均为6.5mm,弯折臂长均为6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6为35.5mm;
所述振子七(37)与所述振子十七(47)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七(37)与所述振子十七(47)的主臂长均为5.5mm,弯折臂长均为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7为39mm;
所述振子八(38)与所述振子十八(48)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八(38)与所述振子十八(48)的主臂长均为4.5mm,弯折臂长均为4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8为42.5mm;
所述振子九(39)与所述振子十九(49)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九(39)与所述振子十九(49)的主臂长均为4mm,弯折臂长均为3.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9为4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一(31)与所述振子十一(41)在所述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z”字型;
所述振子二(32)与所述振子十二(42)在所述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反“z”字型;
所述振子三(33)与所述振子十三(43)在所述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z”字型;
所述振子四(34)与所述振子十四(44)在所述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反“z”字型;
所述振子五(35)与所述振子十五(45)在所述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z”字型;
所述振子六(36)与所述振子十六(46)在所述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反“z”字型;
所述振子七(37)与所述振子十七(47)在所述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z”字型;
所述振子八(38)与所述振子十八(48)在所述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反“z”字型;
所述振子九(39)与所述振子十九(49)在所述反射面(11)上的投影成“z”字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振子以及各所述第二振子均与所述反射面(11)平行布置且所述第一立柱(1)与所述第二立柱(2)均与所述反射面(11)垂直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振子与各所述第二振子的截面为圆形或方形或多边形,所述底座(10)成圆柱体设置,所述第一立柱(1)与所述第二立柱(2)均为短边3mm,长边5mm,高49mm,厚3mm的直角梯形体结构或者边长5mm,高49mm,厚3mm的长方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0)上还设有多个固定孔(13),所述反射面(11)的直径与待契合的锥形前端相适配,所述锥形前端为连接于所述底座(10)上的圆锥形外罩,所述圆锥形外罩与所述底座(10)之间形成一用于容纳各所述第一振子、各所述第二振子、所述第一立柱(1)以及所述第二立柱(2)的腔室,所述反射面(11)的直径与所述圆锥形外罩在所述底座(10)上的投影直径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振子与各所述第二振子均焊接在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立柱(1)与所述第二立柱(2)。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振子以及各所述第二振子分别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立柱(1)与所述第二立柱(2)一体成型设置,所述一体成型可采用3d打印设备制造。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