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站天线及外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12-06  82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站天线及外罩。



    背景技术:

    在基站中,单一天线的强度和方向性是有限的,为了加强基站辐射场的强度和改善基站辐射场的方向性,基站中需要设置频率相同的天线阵列。为了降低多列天线之间的辐射信号产生相互干扰,改善天线阵列的天线方向图以及提高天线阵列之间的隔离度,通常在多列天线之间的底板上设置金属隔离条。

    但是,金属隔离条与底板之间存在非线性的连接处,导致天线辐射的通信信号在金属隔离条与底板的连接结点混合,从而产生无源互调现象。无源互调会对天线辐射信号产生干扰,造成基站接收系统的信号减敏现象。

    在通信频率及信号容量低的通信中,无源互调的影响较小,一般可以不考虑。但由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频率及信号容量的逐步增加,以及现代通信系统中,要求基站的大功率发射系统和高灵敏接收系统同存在于同一有限空间内。以往对基站通信信号影响较小的无源互调,成为基站接收系统灵敏度不可无视的干扰因素,所以在现代大功率通讯基站中,无源互调现象也需要被克服。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站天线及外罩,以解决传统天线为实现通信信号隔离设置金属隔离条时,会引入无源互调现象的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天线,包括天线阵列和底板,天线阵列设置在底板上,还包括罩设于天线阵列的外罩;

    外罩的内壁上设置有筋位,筋位处于天线阵列的相邻两列天线之间,筋位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

    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沿筋位纵向的长度l1大于筋位两侧天线阵列的长度l2。

    可选的,第一金属隔离层与第二金属隔离层平行设置,第一金属隔离层与第二金属隔离层的厚度相同。

    可选的,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为镭射在筋位上的金属图案。

    可选的,第一金属隔离层连接第二金属隔离层。

    可选的,筋位上还设置有金属过孔,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通过金属过孔连接,或者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延伸至筋位的边缘并连接。

    可选的,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的形状为矩形、梳形、菱形或周期结构形状。

    可选的,筋位处于天线阵列相邻两列天线的正中间。

    可选的,筋位的数量大于等于。

    可选的,筋位与外罩为一体成型的塑料件。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天线外罩,外罩的内壁上设置有筋位,筋位处于天线阵列的相邻两列天线之间,筋位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

    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沿筋位纵向的长度l1大于筋位两侧天线阵列的长度l2。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站天线及外罩,包括天线阵列和底板,天线阵列设置在底板上,还包括罩设于天线阵列的外罩;外罩的内壁上设置有筋位,筋位处于天线阵列相邻两列天线之间,筋位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沿筋位纵向的长度l1大于筋位两侧天线阵列的长度l2。

    通过在筋位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在外罩罩设于天线阵列上时,筋位处于天线阵列的相邻两列天线之间,筋位上的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可以有效降低天线阵列的相邻两列天线之间的相互干扰,优化天线阵列的辐射方向图,而且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与筋位之间不存在非线性的连接结点,避免在基站天线中引入无源互调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基站天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基站天线的筋位与天线阵列位置示意图;

    图3为一种基站天线的筋位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基站天线的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基站天线的筋位与底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基站天线的金属隔离层形状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种基站天线的筋位布局示意图;

    图示说明:其中,1-外罩,2-筋位,21-第一金属隔离层,22-第二金属隔离层,23-金属过孔,3-天线阵列,4-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地对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实施例中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仅是与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系统和方法的示例。

    参见图1,为一种基站天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2,为一种基站天线的筋位与天线阵列位置示意图。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天线,包括天线阵列3和底板4,所述天线阵列3设置在所述底板4上,还包括罩设于所述天线阵列3的外罩1。

    所述外罩1的内壁上设置有筋位2,所述筋位2处于所述天线阵列3的相邻两列天线之间,所述筋位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第二金属隔离层22。

    所述天线阵列3包括了多列天线,如图1所示,在所述底板4上设置了两列天线的所述天线阵列3,但是不局限于两列天线,可以根据天线的设计需求,设置多列天线的所述天线阵列3。

    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沿所述筋位2纵向的长度l1大于所述筋位2两侧所述天线阵列3的长度l2。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天线为微基站天线,但是不局限于微基站天线,还可以为宏基站天线。宏基站容量大,需要机房,可靠性较好,维护方便;微基站体积小,不需要机房,安装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外罩1用户罩设所述天线阵列3,对所述天线阵列3起到物理上的保护作用,所述外罩1的形状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基站天线的形状,而被设计成不同的形状。所述外罩1的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进一步的,所述天线阵列3的多列天线平行设置,但是不局限于平行设置,还可以为其他设置方式,如交叉设置。所述天线阵列3根据实际需求被设计成不同的阵列形式,在相邻两列之间设置所述筋位2,所述筋位2的形状适应于相邻两列天线的布局,如附图1所述,相邻两列天线为平行设置,则所述筋位2为平行与两列天线的长条形。

    进一步的,所述筋位2一方面作为所述外罩1的加强筋,保证所述外罩1的支撑强度,另一方面,对所述筋位2朝向天线阵列的方向进行适当延伸,是延伸部分靠近所述底板4,在所述筋位2延伸部位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第二金属隔离层22。

    所述筋位2设置的数量在保证分割所述天线阵列3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所述外罩1的大小,在没有所述天线阵列3的部分设置更多的所述筋位2,以保证所述外罩1具备足够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筋位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第二金属隔离层22,但是不局限于将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设置所述筋位2两侧,还可以设置在所述筋位2的内部。

    以及,不局限于在所述筋位2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第二金属隔离层22,也可以只在所述筋位2的一侧设置金属隔离层。在所述筋位2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第二金属隔离层22,可以变相增加金属隔离层的厚度,更好的减小相邻天线之间的电磁耦合作用,从而提升对所述筋位2两侧天线的隔离度。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沿筋位2纵向的长度l1大于筋位2两侧天线阵列3的长度l2。保证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的隔离范围可以有效覆盖所述筋位2两侧天线的长度l2。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的图案凸起向上,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的图案方向不局限于凸起向上,也可以凸起向下,图案方向对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的功能没有明显影响。

    本申请提供的基站天线,包括外罩1、筋位2、天线阵列3、底板4、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第二金属隔离层22。通过在所述筋位2两侧分别设置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在所述外罩1罩设于所述天线阵列3上时,所述筋位2处于所述天线阵列3的相邻两列天线之间,所述筋位2上的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可以有效降低所述天线阵列3相邻两列天线之间的相互干扰,优化天线阵列的辐射方向图,而且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与所述筋位2之间不存在非线性的连接结点,避免在基站天线中引入无源互调现象。

    本申请提供的基站天线,所述金属隔离层21与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平行设置,所述金属隔离层21与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的厚度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金属隔离层21与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的厚度相同,保证所述金属隔离层21与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对所述筋位2两侧的天线产生相同的隔离效果。

    其中,所述金属隔离层21与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的厚度与电磁波进入金属层内部的趋肤深度d有关,式中,π为圆周率,f为电磁波频率,μ为金属层磁导率,σ为金属层电导率,故所述金属隔离层21与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的厚度需要大于趋肤深度,则所述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与在所述底板4上设置的金属隔离条对电磁波具有相同的阻隔功能,即可取代金属隔离条。

    本申请提供的基站天线,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为镭射在所述筋位2上的金属图案。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是采用lds(laserdirectstructuring,激光直接成型)技术镭射在所述筋位2上的金属图案,但是不局限于lds技术,还可以为其他镭射技术,如采用lrp(laserrestructuredprint,激光重构印刷)技术。lds技术利用计算机按照导电图形的轨迹控制激光的运动,将激光投照到模塑成型的器件上,活化出电路图案。

    lds技术制造流程短,无需电路图形模具,可以提高所述筋位2的空间利用率,使所述筋位2的结构进一步小型化。

    lrp技术是指通过三维印刷工艺,将导电图案高速精准的涂敷到工件表面,形成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的图案,然后通过三维控制激光修整,以形成高精度的金属图案。

    参见图3,为一种基站天线的筋位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4,为一种基站天线的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连接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5,为一种基站天线的筋位与底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本身请提供的基站天线,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连接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连接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但是不局限于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连接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也可以不连接。所述天线阵列3的电磁波进入所述第一金属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层22会产生感应电流,在所述第一金属层21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层22时,所述第一金属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层22上产生的感应电流相互连通,从而避免因为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上的电流不一致,产生互扰现象。

    若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不连接,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之间存在互扰现象,则会影响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对相邻两列天线之间的隔离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基站天线,所述筋位2上还设置有金属过孔23,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通过所述金属过孔23连接,或者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延伸至所述筋位2的边缘并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可以通过所述金属过孔23连接,如采用金属过孔23连接,则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与所述筋位2的边缘不接触,此时所述筋位2可以延伸至所述底板4。

    进一步的,如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延伸至所述筋位2靠近所述底板4方向的边缘并连接,则所述筋位2与所述底板4不接触。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与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在所述筋位2边缘为形状的凸起处连接,但是不局限于这种连接形式,也可以为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与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的形状方向相反,使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与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形状的直边连接。

    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的两种连接方式,都需要保证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与所述底板4不接触,且距离所述底板4的距离h1大于等于0.3mm。

    参见图6,为一种基站天线的金属隔离层形状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基站天线,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的形状为矩形、梳形、菱形或周期结构形状。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形状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设计成不同形状,如采用矩形、梳形、菱形或周期结构形状。

    其中,矩形形状的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是在空间上直接阻隔相邻两列天线之间的电磁波传输,在所述天线阵列3的相邻两列天线之间形成完全封闭结构,相对于其他不形成完全阻隔形状的金属隔离层,矩形金属隔离层使相邻天线之间的隔离度更高。但是矩形金属隔离条的宽度d2不宜过大,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天线方向图的波宽,导致波宽增加,降低所示天线阵列3方向图的前后比。

    其中方向图的前后比是指定向天线主瓣的最大辐射方向(规定为0°)的功率通量密度与相反方向附近(规定为180°±30°范围内)的最大功率通量密度之比值。它表明了天线对后瓣抑制的好坏。前后比越大,天线的后向辐射(或接收)越小。

    梳形形状的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主要是通过干扰相邻两列天线之间的电磁波互耦现象,从而提升相邻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在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上设置密集缝隙,可以降低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对天线阵列3方向图波宽的影响,提升所述天线阵列3方向图的前后比。

    周期结构形状的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第二金属隔离层22可以起到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selectivesurface,fss)的作用,对应的周期结构的最大尺寸d3应设计为所述天线阵列3的波长二分之一。可以保证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阻隔天线阵列3的相邻天线的电磁波干扰,从而提升相邻两列天线之间的隔离度。

    其中频率选择表面是一种二维周期阵列结构,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空间滤波器,与电磁波相互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带通或带阻的滤波特性,包括贴片类型(介质类型)和开槽类型(波导类型),贴片类型是在介质表面周期性的标贴同样的金属单元,一般作为带阻型滤波器的,具有低频透射、高频反射的特性;开槽类型是在金属板上周期性的开一些金属单元的槽孔,从频率特性相应上看是带通型频率选择表面,具有低频反射、高频透射的特性。

    参见图2,为一种基站天线的筋位与天线阵列位置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的基站天线,所述筋位2处于所述天线阵列3相邻两列天线的正中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筋位2处于相邻两列天线的正中间,但是不局限于正中间,只要所述筋位2处于相邻两列天线之间,即能够实现阻隔相邻两列天线之间的互相干扰。所述筋位2设置在相邻两列天线的正中间,从而使在所述筋位2一侧的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同侧天线之间的距离l3,与所述筋位2另一侧的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和同侧天线之间的距离l4相等,保证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对所述天线阵列3的隔离效果具有一致性。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明显超出所述筋位2的边缘,实际情况是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的表面与所述筋位2的表面基本齐平,图2中只是为了方便表示金属隔离层与天线的距离,所以在示意图中,增加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的厚度。

    进一步的,在所述筋位2的厚度需要小于所述天线阵列3的相邻两列天线时间的距离,一般所述筋位2的厚度d1为1~5mm。

    参见图7,为一种基站天线的筋位布局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的基站天线,所述筋位2的数量大于等于1。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筋位2的数量不少于1,所述筋位2作为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的载体,需要设置在所述天线阵列3的相邻两列天线之间,所述筋位2的数量根据所述天线阵列3的列数确定。

    在所述天线阵列3的列数较少时,还可以在其他位置设置所述筋位2,此时设置的所述筋位2不需要设置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金属隔离层22,在功能上只起到加强所述外罩1的强度的作用。只起加强筋作用的所述筋位2设置方向不局限于所述天线阵列3的方向,还可以2形成交叉结构,使所述外罩1的强度进一步加强。

    本申请提供的基站天线,所述筋位2与所述外罩1为一体成型的塑料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筋位2与所述外罩1为一体成型结构,但是不局限于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筋位2和所述筋位1还可以是单独构件,通过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采用一体成型结构虽然使所述外罩1的制造难度加大,但是可以避免所述筋位2与所述外罩1安装连接的过程,所述外罩1和所述筋位2为一体成型,有效避免了所述筋位2和所述外罩1之间的安装误差,以及在安装部分存在缝隙的问题,减少引入可能对所述天线阵列3产生干扰的因素。

    进一步的,所述筋位2和所述外罩1为塑料件,塑料件不仅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而且塑料材质的所述外罩1比一般金属件的质量更轻,有利于减轻天线整体重量。

    采用塑料件所谓所述筋位2的材料,可以直接在所述筋位2上镭射金属图案作为金属隔离条,避免在所述底板4上装配金属隔离条,在所述底板4上装配金属隔离条一方面会引入无源互调现象;另一方面,传统金属隔离条在生产中,若需要设置成不规则的形状或者在金属隔离条上设置密集开槽,则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工序复杂,生产成本高;采用模具注塑成型,需要进行模具制作,浇铸、开模及机加工等工序,同样加工工序复杂,生产成本高;采用lds技术在塑料件上直接镭射出技术图案作为金属隔离条,可以降低基站天线加工的复杂性,以及减少基站天线的生产成本。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天线的外罩,所述外罩1的内壁上设置有筋位2,所述筋位2处于所述天线阵列3的相邻两列天线之间,所述筋位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第二金属隔离层22;

    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沿所述筋位2纵向的长度l1大于所述筋位2两侧天线阵列3的长度l2。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外罩1用于罩设所述天线阵列3,一方面对所述天线阵列3起到物理上的保护作用,防止所述天线阵列3收到外部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所述外罩1上设置有所述筋位2,所述筋位2两侧分别设置的所述第一金属隔离条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条,可以在不引入无源互调现象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所述天线阵列3的相邻两列天线之间产生电磁波信号干扰。

    本申请提供的基站天线及外罩,包括外罩1、筋位2、天线阵列3、底板4、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第二金属隔离层22。通过在所述筋位2两侧分别设置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在所述外罩1罩设于所述天线阵列3上时,所述筋位2处于所述天线阵列3的相邻两列天线之间,所述筋位2上的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可以有效降低所述天线阵列3相邻两列天线之间的相互干扰,优化天线阵列的辐射方向图,而且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与所述筋位2之间不存在非线性的连接结点,避免在基站天线中引入无源互调现象。

    所述外罩1和所述筋位2采用塑料件,在塑料件的所述筋位2上镭射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避免在所述底板4上安装金属隔离,从而降低基站天线的加工复杂性,以及减少基站天线的生产成本。

    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之间的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以上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申请总的构思下的几个示例,并不构成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依据本申请方案所扩展出的任何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基站天线,包括天线阵列(3)和底板(4),所述天线阵列(3)设置在所述底板(4)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罩设于所述天线阵列(3)的外罩(1);所述外罩(1)的内壁上设置有筋位(2);所述筋位(2)处于所述天线阵列(3)的相邻两列天线之间,所述筋位(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第二金属隔离层(22);

    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沿所述筋位(2)纵向的长度l1大于所述筋位(2)两侧所述天线阵列(3)的长度l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与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与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的厚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为镭射在所述筋位(2)上的金属图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连接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筋位(2)上还设置有金属过孔(23),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通过所述金属过孔(23)连接,或者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延伸到筋位(2)的边缘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的形状为矩形、梳形、菱形或周期结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筋位(2)处于所述天线阵列(3)相邻两列天线的正中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筋位(2)的数量大于等于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筋位(2)与所述外罩(1)为一体成型的塑料件。

    10.一种基站天线外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1)的内壁上设置有筋位(2),所述筋位(2)处于天线阵列(3)的相邻两列天线之间,所述筋位(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第二金属隔离层(22);

    所述第一金属隔离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隔离层(22)沿所述筋位(2)纵向的长度l1大于所述筋位(2)两侧天线阵列(3)的长度l2。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站天线及外罩,包括天线阵列和底板,天线阵列设置在底板上,还包括罩设于天线阵列的外罩;外罩的内壁上设置有筋位,筋位处于天线阵列的相邻两列天线之间,筋位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沿筋位纵向的长度L1大于筋位两侧天线阵列的长度L2。通过在筋位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在外罩罩设天线阵列时,筋位处于天线阵列的相邻两列天线之间,筋位上的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可以有效降低相邻两列天线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且第一金属隔离层和第二金属隔离层与筋位之间不存在非线性的连接结点,避免在基站天线中引入无源互调现象。

    技术研发人员:张凯;王扬;谭冠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嘉华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6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064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