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运行前,通过预供油泵抽取油底壳的润滑油,对发动机进行润滑。润滑油到达使用周期后,需要将油底壳中的润滑油泵送出去,达到排脏油的目的,以便于新润滑油的装入。
现有技术中,油底壳中预供油和排脏油均是通过同一管路进行润滑油抽送,预供油泵同时提供排脏油的除油动力,因此管路的布置需要同时考虑在预供油时,不会抽取到油底壳底部润滑油,造成含有杂质润滑油抽送到发动机,而在排脏油时,要尽量抽取底部润滑油,将润滑油中杂质全部排出。现有的管路布置结构难以达到两种取油效果的平衡,对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因此,如何优化发动机的润滑油供油管路结构,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以优化发动机的润滑油供油管路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包括设置于油底壳内的供油管路,和设置于所述供油管路出油端的动力泵;
所述供油管路包括预供油时,连通所述油底壳的第一供油液位的第一油路,和排脏油时,连通所述油底壳的第二供油液位的第二油路;
所述第一供油液位的液位高度高于所述第二供油液位的液位高度。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中,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分别为设置于所述供油管路伸入端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
所述第一支路的取油端设置有控制其通断的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支路的取油端设置有控制其通断的第二控制阀。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中,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分别为供油电磁阀和排油电磁阀;还包括与所述动力泵、所述供油电磁阀和所述排油电磁阀电联,分别控制所述第一油路或所述第二油路开闭的控制装置。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中,所述动力泵为电子机油泵。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中,所述供油管路为伸入所述油底壳底部的柔性管路,所述供油管路的伸入端设置有调节其高度升降的位置调节装置。
一种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机体和设置于所述发动机机体底部的油底壳,所述油底壳上设置有抽取润滑油的供油管路,所述供油管路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包括设置于油底壳内的供油管路,和设置于供油管路出油端的动力泵;供油管路包括预供油时,连通油底壳的第一供油液位的第一油路,和排脏油时,连通油底壳的第二供油液位的第二油路;第一供油液位的液位高度高于第二供油液位的液位高度。油底壳内连接供油管路对润滑油输送,动力泵提供供油管路的抽送动力,供油管路伸入油底壳的一端具有不同液位的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第一供油液位的高度高于第二供油液位,处于高液位的的第一油路导通时,动力泵将油底壳内上层润滑油抽送至发动机进行预供油,处于低液位的第二油路导通时,动力泵将位于油底壳底层杂质同步抽出,达到排脏油目的,通过在油底壳设置不同液位的供油管路,可同时优化预供油和排脏油的取油效果,优化发动机的润滑油供油管路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优化了发动机的润滑油供油管路结构。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包括设置于油底壳1内的供油管路2,和设置于供油管路2出油端的动力泵3;供油管路2包括预供油时,连通油底壳1的第一供油液位的第一油路4,和排脏油时,连通油底壳1的第二供油液位的第二油路5;第一供油液位的液位高度高于第二供油液位的液位高度。油底壳1内连接供油管路2对润滑油输送,动力泵3提供供油管路2的抽送动力,供油管路2伸入油底壳1的一端具有不同液位的第一油路4和第二油路5,第一供油液位的高度高于第二供油液位,处于高液位的的第一油路4导通时,动力泵3将油底壳1内上层润滑油抽送至发动机进行预供油,处于低液位的第二油路5导通时,动力泵3将位于油底壳1底层杂质同步抽出,达到排脏油目的,通过在油底壳设置不同液位的供油管路,可同时优化预供油和排脏油的取油效果,优化发动机的润滑油供油管路结构。
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油路4和第二油路5分别为设置于供油管路2伸入端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的取油端设置有控制其通断的第一控制阀6,第二支路5的取油端设置有控制其通断的第二控制阀7。供油管路2的伸入端可连接独立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伸入第一供油液位,其开闭由第一控制阀6控制。第二支路伸入第二供油液位,其开闭由第二控制阀7控制。
第一供油液位对应油底壳1润滑油的上层,该位置润滑油杂质较少,动力泵3开启后,第一控制阀6开启,第二控制阀7关闭,较纯净的润滑油送入发动机保证发动机工作稳定性。第二供油液位对应油底壳1的底层,润滑油中的杂质自动沉降到该位置,排脏油时,第一控制阀6关闭,第二控制阀7开启,第二油路导通,动力泵3将油底壳1底层润滑油及其内混入杂质抽出,便于新润滑油的填入。通过设置独立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并由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对供油管路进行分别导通,满足预供油和排脏油的取油位置选择,优化供油管路油路结构。
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6和第二控制阀7分别为供油电磁阀和排油电磁阀;还包括与动力泵3、供油电磁阀和排油电磁阀电联,分别控制第一油路4或第二油路5开闭的控制装置8。为达到对供油管路2抽取润滑油的自动控制,设置供油电磁阀和排油电磁阀对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进行控制,由控制装置8控制二者的开闭,实现预供油和排脏油的自动控制,控制装置8可接入整车ecu,也可以设置为独立的ecu控制系统,提高车辆操作智能化。
优选地,动力泵3为电子机油泵。
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供油管路2为伸入油底壳底部的柔性管路,供油管路的伸入端设置有调节其高度升降的位置调节装置。供油管路也可以设置为单独的管路,管路采用柔性材质的管路结构,供油管路的伸入端位置可调,可通过位置调节装置,如由电机滑轨控制拖动供油管路的头部在油底壳内滑移,在预供油和排脏油时滑移至不同的油底壳位置,满足不同状态的取油效果。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机体和设置于发动机机体底部的油底壳,油底壳上设置有抽取润滑油的供油管路,该供油管路为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
由于该发动机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所以该发动机由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带来的有益效果请参考上述实施例。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1.一种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油底壳内的供油管路,和设置于所述供油管路出油端的动力泵;
所述供油管路包括预供油时,连通所述油底壳的第一供油液位的第一油路,和排脏油时,连通所述油底壳的第二供油液位的第二油路;
所述第一供油液位的液位高度高于所述第二供油液位的液位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分别为设置于所述供油管路伸入端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
所述第一支路的取油端设置有控制其通断的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支路的取油端设置有控制其通断的第二控制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分别为供油电磁阀和排油电磁阀;还包括与所述动力泵、所述供油电磁阀和所述排油电磁阀电联,分别控制所述第一油路或所述第二油路开闭的控制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泵为电子机油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管路为伸入所述油底壳底部的柔性管路,所述供油管路的伸入端设置有调节其高度升降的位置调节装置。
6.一种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机体和设置于所述发动机机体底部的油底壳,所述油底壳上设置有抽取润滑油的供油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管路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供油管路。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