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杆复合材料生产用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11-17  124


    本实用新型涉及秸杆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秸杆复合材料生产用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秸秆复合材料是一类新型复合材料,指利用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代替通常的树脂胶粘剂,与超过60%以上的秸秆、再生塑料等混合而成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经过混合、造粒、挤出、打磨、压花等工艺,生产的板材或型材,主要用于园林景观、公园栈道、隔离栏、葡萄架、花箱、建筑、家具、物流包装等行业。

    在秸秆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中,需要将秸杆加入混合机内与其他物料混合,此过程为秸杆的上料过程,现有的上料设备或者装置一般存在如下的弊端:由于秸秆结构蓬松,因此传统的上料设备或者装置不易对秸杆上料,极易出现秸杆堵塞上料通道的现象,使得上料速度慢,效率低,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秸秆结构蓬松,因此传统的上料设备或者装置不易对秸杆上料,极易出现秸杆堵塞上料通道的现象,使得上料速度慢,效率低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秸杆复合材料生产用上料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秸杆复合材料生产用上料装置,包括加料箱,所述加料箱的底端安装有输送箱,所述输送箱远离加料箱一端的底壁上安装有出料管,所述输送箱靠近加料箱一端的侧壁上通过安装架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端安装有第一驱动轮,所述输送箱的内底部转动连接有两个输送辊,两个输送辊之间通过绕设有输送带,所述输送带的外壁上均匀安装有多个输送推板,位于第一电机一侧的所述输送辊的轴杆上安装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第一驱动轮之间共同绕设有第一皮带;

    所述输送箱的内部设有多个拨动器,每个所述拨动器均平行位于输送带的上方,每个所述拨动器均包括与输送箱的内壁转动连接的转杆,每个所述拨动器还包括均匀安装在转杆侧壁上的多个拨动杆,每个所述转杆的同一端均安装有第二从动轮,且每个第二从动轮均与第一从动轮位于同一侧,所述输送箱远离加料箱一侧顶壁上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端安装有第二驱动轮,所述第二驱动轮与同侧的所述第二从动轮之间共同绕设有第二皮带,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从动轮之间共同绕设有第三皮带。

    优选地,所述加料箱的底板向输送箱一侧倾斜,所述加料箱的底部和输送箱相互连通,所述输送箱和出料管相互连通。

    优选地,所述出料管为橡胶软管。

    优选地,每个所述输送辊的两端均通过第一轴承与输送箱的内侧壁转动连接。

    优选地,每个所述转杆的两端均通过第二轴承与输送箱的内侧壁转动连接。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方案通过输送带对秸杆进行输送,并在输送带上设置输送推板可增加输送带与秸杆的摩擦力,同时设置可转动的拨动器,通过拨动器中的拨动杆可在输送秸杆时对秸杆进行拨动,起到辅助秸杆输送的效果,从而使秸杆稳定持续的在输送箱内输送,最后从出料管排出,整个过程具有上料速度快,上料稳定,效率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秸杆复合材料生产用上料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秸杆复合材料生产用上料装置的拨动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秸杆复合材料生产用上料装置的a部分结构的放大图。

    图中:1加料箱、2输送箱、3出料管、4第一电机、41第二电机、5输送辊、6转杆、61拨动杆、7输送带、8输送推板、9第一驱动轮、91第二驱动轮、10第一从动轮、11第二从动轮、12第一皮带、13第二皮带、14第三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3,一种秸杆复合材料生产用上料装置,包括加料箱1,加料箱1的底端安装有输送箱2,输送箱2远离加料箱1一端的底壁上安装有出料管3,输送箱2靠近加料箱1一端的侧壁上通过安装架安装有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的驱动端安装有第一驱动轮9,输送箱2的内底部转动连接有两个输送辊5,两个输送辊5之间通过绕设有输送带7,输送带7的外壁上均匀安装有多个输送推板8,位于第一电机4一侧的输送辊5的轴杆上安装有第一从动轮10,第一从动轮10与第一驱动轮9之间共同绕设有第一皮带12。

    输送箱2的内部设有多个拨动器,每个拨动器均平行位于输送带7的上方,每个拨动器均包括与输送箱2的内壁转动连接的转杆6,每个拨动器还包括均匀安装在转杆6侧壁上的多个拨动杆61,每个转杆6的同一端均安装有第二从动轮11,且每个第二从动轮11均与第一从动轮10位于同一侧,输送箱2远离加料箱1一侧顶壁上安装有第二电机41,第二电机41的驱动端安装有第二驱动轮91,第二驱动轮91与同侧的第二从动轮11之间共同绕设有第二皮带13,相邻的两个第二从动轮11之间共同绕设有第三皮带14。

    加料箱1的底板向输送箱2一侧倾斜,加料箱1的底部和输送箱2相互连通,输送箱2和出料管3相互连通。

    出料管3为橡胶软管,橡胶软管可方便对秸杆的出料位置进行一定范围的调整。

    每个输送辊5的两端均通过第一轴承与输送箱2的内侧壁转动连接。

    每个转杆6的两端均通过第二轴承与输送箱2的内侧壁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秸杆原料通过加料箱1并进入输送箱2内,第二电机4通过第一驱动轮9、第一从动轮10和第一皮带12的配合带动输送辊5转动,输送辊5转动时带动输送带7转动,第二电机41通过第二驱动轮91、第二从动轮11和第二皮带13的配合带动转杆6转动,第二从动轮11与第二从动轮11之间通过第三皮带14联动,此时输送箱2内的输送辊5和多个拨动器均可同时转动,且输送辊5和拨动器的转动方向相反,秸杆进入输送箱2时,首先通过输送推板8的配合在输送带7上输送,拨动器的多个拨动杆61可对秸杆进行拨动,使得秸杆在输送带7稳定的移动,最后秸杆可移动至输送箱2的顶端并通过出料管3下落,至此上料过程结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秸杆复合材料生产用上料装置,包括加料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料箱(1)的底端安装有输送箱(2),所述输送箱(2)远离加料箱(1)一端的底壁上安装有出料管(3),所述输送箱(2)靠近加料箱(1)一端的侧壁上通过安装架安装有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电机(4)的驱动端安装有第一驱动轮(9),所述输送箱(2)的内底部转动连接有两个输送辊(5),两个输送辊(5)之间通过绕设有输送带(7),所述输送带(7)的外壁上均匀安装有多个输送推板(8),位于第一电机(4)一侧的所述输送辊(5)的轴杆上安装有第一从动轮(10),所述第一从动轮(10)与第一驱动轮(9)之间共同绕设有第一皮带(12);

    所述输送箱(2)的内部设有多个拨动器,每个所述拨动器均平行位于输送带(7)的上方,每个所述拨动器均包括与输送箱(2)的内壁转动连接的转杆(6),每个所述拨动器还包括均匀安装在转杆(6)侧壁上的多个拨动杆(61),每个所述转杆(6)的同一端均安装有第二从动轮(11),且每个第二从动轮(11)均与第一从动轮(10)位于同一侧,所述输送箱(2)远离加料箱(1)一侧顶壁上安装有第二电机(41),所述第二电机(41)的驱动端安装有第二驱动轮(91),所述第二驱动轮(91)与同侧的所述第二从动轮(11)之间共同绕设有第二皮带(13),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从动轮(11)之间共同绕设有第三皮带(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秸杆复合材料生产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料箱(1)的底板向输送箱(2)一侧倾斜,所述加料箱(1)的底部和输送箱(2)相互连通,所述输送箱(2)和出料管(3)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秸杆复合材料生产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管(3)为橡胶软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秸杆复合材料生产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输送辊(5)的两端均通过第一轴承与输送箱(2)的内侧壁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秸杆复合材料生产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转杆(6)的两端均通过第二轴承与输送箱(2)的内侧壁转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秸秆复合材料生产用上料装置,包括加料箱,所述加料箱的底端安装有输送箱,所述输送箱远离加料箱一端的底壁上安装有出料管,所述输送箱靠近加料箱一端的侧壁上通过安装架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端安装有第一驱动轮,所述输送箱的内底部转动连接有两个输送辊,两个输送辊之间通过绕设有输送带。本方案通过输送带对秸秆进行输送,并在输送带上设置输送推板可增加输送带与秸秆的摩擦力,同时设置可转动的拨动器,通过拨动器中的拨动杆可在输送秸秆时对秸秆进行拨动,起到辅助秸秆输送的效果,从而使秸秆稳定持续的在输送箱内输送,最后从出料管排出,整个过程具有上料速度快,上料稳定,效率高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孙伟;张甜甜;段荣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市佰斯达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01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02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