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凝液混合降温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11-15  130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高温无腐蚀性清洁凝液回收的装置。



    背景技术:

    pta生产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温清洁凝液,本着节能降耗的原则,公司设计将该部分水量回收入我车间工业水池中。

    原有的回收方式是将凝液管线直接插入工业水池内,此设计有如下弊端:

    1、当水池内液位较高,没过凝液管口时易造成凝液管线憋压,排水不畅;

    2、当凝液量较大时管线震动明显,长时间运行使各处支撑结构易损坏,存在安全隐患;

    3、由于凝液温度较高(90℃左右),与水池内原有水温(20℃左右)形成较大温差,对后端脱盐水生产装置有影响。而且过大的水量和温差易使池底沉积物上翻,造成水池内整体浊度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高温无腐蚀性清洁凝液回收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装置凝液混合降温回收系统,包括:v型滤池清水渠,凝液管线,凝液入口管以及工业水池等;

    现有的v型滤池清水渠位于工业水池前端,作为v型滤池产水的缓冲池。将凝液管线设置分支管线与v型滤池清水渠连通,将部分凝液注入到v型滤池清水渠内与v型滤池的产水混合;

    v型滤池清水渠内部混合水通过管路输送至工业水池;

    其中,装置凝液支管位于v型滤池清水渠内的排放管以及凝液管线位于工业水池内的排放管,均在管壁径向方向上加工若干通孔。凝液管线凝液管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v型滤池产水排入v型滤池清水渠内的同时,凝液管线的分支管线将部分凝液也排放至v型滤池清水渠内,在v型滤池清水渠内进行混合,然后在将混合后的水输送至工业水池内;

    在装置凝液分支管线排放管和凝液管线排放管的管体上加工径向通孔可有效保证排放顺畅以及避免管体震动。

    进一步的,

    在凝液管线和工业水池内均设置有温度显示监控装置,目的在于监测装置凝液温度和工业水池内的水温,便于观察凝液降温效果。

    较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整体结构简单,充分利用现有构筑物,便于施工和操作。

    2、整体系统安全稳定,管线及附件使用寿命长。

    3、可实现温度的监控,便于控制混合,避免因凝液水流剧烈扰动导致池内沉积物翻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整体布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凝液管线的排放口部分管体局部放大图。

    图中:1、工业水池;2、凝液管线;3、v型滤池;4、v型滤池清水渠。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清楚,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己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向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位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置凝液混合降温回收系统,包括:v型滤池清水渠,凝液管线,凝液入口管以及工业水池等凝液管线;

    v型滤池3产水排入到v型滤池清水渠4内,装置凝液总管2设置分支管线与v型滤池清水渠连通,将部分凝液注入到v型滤池清水渠4内与v型滤池3的产水混合;

    v型滤池清水渠4内部混合水通过管路输送至工业水池1;

    其中,凝液管线凝液管线装置凝液支管位于v型滤池清水渠4内的排放管以及凝液管线2位于工业水池1内的排放管,均在管壁径向方向上加工若干通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凝液管线2的分支管线将部分凝液先排放至v型滤池清水渠4内,在v型滤池清水渠4内与v型滤池3产水进行混合,然后一起排入工业水池1内;

    在凝液管线2的排放管管壁上加工径向通孔可有效保证排放顺畅以及避免管体震动。

    进一步的,

    通过将部分凝液排入v型滤池清水渠,充分利用v型滤池清水渠,清水渠与工业水池之间的管道以及工业水池,将混合水在路径上充分混合,水温均匀。

    通过在v型滤池清水渠内和工业水池内的凝液排放管管壁上加工若干通孔,来减小凝液出流阻力,提高凝液与工业水的混合程度

    在凝液管线和工业水池内均设置有温度显示监控装置,目的在于监测装置凝液温度和工业水池内的水温,便于观察凝液降温效果;

    温度显示监控装置同时通过控制电路与各输送管路流量控制装置(通常为泵)连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2个工业水池(或者1个工业水池分隔为两个存液区域)对应匹配的1个v型滤池清水渠,以保证混合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装置凝液混合降温回收系统,包括:v型滤池清水渠,凝液管线,凝液入口管以及工业水池;

    其特征在于:

    v型滤池清水渠位于工业水池前端,作为v型滤池产水的缓冲池;将装置的凝液管线设置分支管线与v型滤池清水渠连通,将部分凝液注入到v型滤池清水渠内与v型滤池的产水混合;

    v型滤池清水渠内部混合水通过管路输送至工业水池;

    其中,装置凝液支管位于v型滤池清水渠内的排放管以及凝液管线位于工业水池内的排放管,均在管壁径向方向上加工若干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置凝液混合降温回收系统,

    其特征在于:

    在凝液管线上和工业水池内设置有温度显示监测装置,便于观察凝液降温效果。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置凝液混合降温回收系统,包括:V型滤池清水渠,凝液管线,凝液入口管以及工业水池等。凝液管线通过利用现有的V型滤池清水渠,将凝液先排入位于工业水池前端的V型滤池清水渠的做法,使凝液和工业水通过管线充分混合后再进入工业水池,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工业水池内温差;再通过将凝液入口管的管壁上开适当数目的圆孔,在保证管道强度的基础上,即使液位淹没管口也能保证水流通畅,同时解决震动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姜殿斌;陈荣建;朱中朝;房俊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恒力石化(大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12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02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