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辊内冷却的辊压机。
背景技术:
辊压成型机用于将型材压延成特定的形状,在压延过程中,由于压辊与原材料的摩擦作用,在压辊与原材料的接触面上会有较大热量产生,这些热量使得加工温度上升,这会影响压延后的产品的内部结晶形态,也会影响压辊的表面质量,使得压辊更加容易被氧化。所以辊压成型机上通常设有冷却液循环机构,包括集液箱、第一泵、喷液泵、若干用于运输冷却液的管体等,冷却液在喷液泵的作用下被喷淋到压辊上,冷却液经压辊和产品上流过,带走热量,流到机台上,回收槽通常设于机台边缘,冷却液流到机台边缘后经回收槽,经过滤后进入第一泵,最终流回集液箱,供循环使用。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喷淋方式进行冷却,容易使压辊和产品被喷淋到的点快速降温,而没有被喷淋到的点降温较慢,并且,在不同的时间点,压辊和产品被喷淋到的点不同,压辊和产品上最冷的点的位置处于动态变化中,造成辊压的温度不均匀,并且温度难以精确控制,最终导致产品的结晶不均匀,影响到产品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使用喷淋方式对压辊和辊压产品进行冷却,冷却不均匀,温度难以精确控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辊内冷却的辊压机,包括机台、竖直设置在机台上的安装板、若干压辊、若干横向设置的轴、冷却系统,所述安装板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轴的左端穿过所述安装板,所述轴的右端、所述压辊均设于所述安装板右侧,所述压辊套设在所述轴上,所述压辊与所述轴一一对应;所述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水道,所述第一冷却水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主盲孔、第一纵水孔、第一副盲孔;所述第一主盲孔的左端设于所述轴的左端面上,所述第一主盲孔的右端设于轴内;所述第一副盲孔的左端设于所述压辊内,所述第一副盲孔的右端设于所述压辊的右端面上;所述第一纵水孔的内端、外端分别设于所述轴内、所述压辊内,所述第一纵水孔的内端、外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主盲孔、第一副盲孔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通孔,所述轴设于所述通孔中,所述盖板设于所述安装板右侧,所述盖板设于所述压辊左侧,所述盖板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左端盖,所述左端盖与所述轴的左端可旋转地连接,所述左端盖上设有横向设置的进水通孔,所述进水通孔与所述第一主盲孔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动力装置、齿轮,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轴的左端传动相连,所述齿轮套设在所述轴上,所述齿轮用于将所述轴的运动传递给相邻的轴。
进一步地,所述左端盖上还设有横向设置的连接柱,所述进水通孔设于所述连接柱内,所述连接柱的右端伸入所述第一主盲孔内,所述连接柱的中部与所述左端盖固接,所述连接柱的左端设于所述左端盖左侧,所述连接柱的右部套设有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第一主盲孔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左端盖的内侧面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中设有第二轴套,所述第二轴套与所述轴的侧面抵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二冷却水道,所述第二冷却水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主盲孔、第二纵水孔、第二副盲孔;所述第二主盲孔的右端设于所述轴的右侧面上,所述第二主盲孔的左端设于轴内;所述第二副盲孔的右端设于所述压辊内,所述第二副盲孔的左端设于所述压辊的左侧面上;所述第二纵水孔的内端、外端分别设于所述轴内、所述压辊内,所述第二纵水孔的内端、外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主盲孔、第二副盲孔连通;所述第二副盲孔与所述第一副盲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纵水孔设于所述第一纵水孔的右侧,所述第二纵水孔沿左右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一纵水孔沿左右方向的投影相互间隔。
进一步地,还包括右端盖,所述右端盖具有与所述左端盖相同的结构,所述右端盖与所述左端盖对称设置,所述右端盖与所述轴的右端可旋转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压辊表面各处的温度能够通过调节冷却液的流量定量地、精确地控制,另外压辊表面的温度能够达到基本均匀,相邻的点之间的温度相同或相近,不会出现局部骤冷的现象;
2、压辊安装在安装板的一侧,冷却液从侧边流下,避免溅到齿轮等传动机构上,避免润滑油被冷却液冲走造成齿轮容易被锈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压辊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轴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冷却水道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冷却水道和第二冷却水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参照图1至图7,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体地:
一种辊内冷却的辊压机,包括机台4、竖直设置在机台4上的安装板41、若干压辊3、若干横向设置的轴30、冷却系统,所述安装板41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轴30的左端穿过所述安装板41,所述轴30的右端、所述压辊3均设于所述安装板41右侧,所述压辊3套设在所述轴30上,所述压辊3与所述轴30一一对应;所述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水道,所述第一冷却水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主盲孔11、第一纵水孔12、第一副盲孔13;所述第一主盲孔11的左端设于所述轴30的左端面上,所述第一主盲孔11的右端设于轴30内;所述第一副盲孔13的左端设于所述压辊3内,所述第一副盲孔13的右端设于所述压辊3的右端面上;所述第一纵水孔12的内端、外端分别设于所述轴30内、所述压辊3内,所述第一纵水孔12的内端、外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主盲孔11、第一副盲孔13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冷却液从第一主盲孔11的左端进入压辊内,从第一副盲孔13的右端流出压辊,在第一主盲孔11的左端外接冷却液管路。压辊3表面各处的温度能够通过调节冷却液的流量定量地、精确地控制,压辊3表面的温度能够达到基本均匀,相邻的点之间的温度相同或相近,不会出现局部骤冷的现象;并且,压辊3安装在安装板的一侧,冷却液从侧边流下,避免溅到齿轮等传动机构上,避免润滑油被冷却液冲走造成齿轮容易被锈蚀。
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盖板42,所述盖板42上设有通孔,所述轴30设于所述通孔中,所述盖板42设于所述安装板41右侧,所述盖板42设于所述压辊3左侧,所述盖板42与所述安装板41连接。盖板42可以进一步防止冷却液冲走齿轮54上的润滑油。
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左端盖33,所述左端盖33与所述轴30的左端可旋转地连接,所述左端盖33上设有横向设置的进水通孔331,所述进水通孔331与所述第一主盲孔11连通。由于压辊3和轴30在工作时,会沿着轴30的轴心转动,为了避免外设的管路也随之转动,可将外设的管路连接在左端盖33的进水通孔331上,左端盖33保持静止,轴30和压辊3可以任意转动,从而避免外设的管路缠绕。
进一步地,还包括动力装置53、齿轮54,所述动力装置53与所述轴30的左端传动相连,所述齿轮54套设在所述轴30上,所述齿轮54用于将所述轴30的运动传递给相邻的轴30。动力装置53用于驱动轴30,现有技术中的动力装置53一般通过联轴器安装在轴30左端,本实用新型中,部分的轴左端需要安装左端盖33,安装了左端盖33的轴可以通过齿轮54,由安装了动力装置53的轴带动。
进一步地,所述左端盖33上还设有横向设置的连接柱34,所述进水通孔331设于所述连接柱34内,所述连接柱34的右端伸入所述第一主盲孔11内,所述连接柱34的中部与所述左端盖33固接,所述连接柱34的左端设于所述左端盖33左侧,所述连接柱34的右部套设有第一轴套332,所述第一轴套332与所述第一主盲孔11抵接。连接柱34的左端用于连接外接的管路,第一轴套332和第一主盲孔11可以形成动密封,减少冷却液从第一主盲孔11左端流出的几率。
进一步地,所述左端盖33的内侧面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中设有第二轴套333,所述第二轴套333与所述轴30的侧面抵接。第二轴套333进一步提高了动密封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二冷却水道,所述第二冷却水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主盲孔21、第二纵水孔22、第二副盲孔23;所述第二主盲孔21的右端设于所述轴的右侧面上,所述第二主盲孔21的左端设于轴内;所述第二副盲孔23的右端设于所述压辊3内,所述第二副盲孔23的左端设于所述压辊3的左侧面上;所述第二纵水孔22的内端、外端分别设于所述轴内、所述压辊3内,所述第二纵水孔22的内端、外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主盲孔21、第二副盲孔23连通;所述第二副盲孔23与所述第一副盲孔13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纵水孔22设于所述第一纵水孔12的右侧,所述第二纵水孔22沿左右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一纵水孔12沿左右方向的投影相互间隔。第二冷却水道中的冷却液从依次流经第二主盲孔21、第二纵水孔22、第二副盲孔23,流向整体从右到左,而第一冷却水道中的冷却液流向整体从左到右。第一冷却水道左端的冷却液未经传热升温,其温度比第一冷却水道右端的温度低。设置第二冷却水道与第一冷却水道结合使用,可以抵消压辊左端和右端的温差。
进一步地,还包括右端盖,所述右端盖具有与所述左端盖相同的结构,所述右端盖与所述左端盖对称设置,所述右端盖与所述轴30的右端可旋转地连接。右端盖与第二冷却水道配合使用,能够防止外设的管路缠绕。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括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1.一种辊内冷却的辊压机,包括机台、竖直设置在机台上的安装板、若干压辊、若干横向设置的轴、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板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轴的左端穿过所述安装板,所述轴的右端、所述压辊均设于所述安装板右侧,所述压辊套设在所述轴上,所述压辊与所述轴一一对应;
所述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水道,所述第一冷却水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主盲孔、第一纵水孔、第一副盲孔;所述第一主盲孔的左端设于所述轴的左端面上,所述第一主盲孔的右端设于轴内;所述第一副盲孔的左端设于所述压辊内,所述第一副盲孔的右端设于所述压辊的右端面上;所述第一纵水孔的内端、外端分别设于所述轴内、所述压辊内,所述第一纵水孔的内端、外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主盲孔、第一副盲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内冷却的辊压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通孔,所述轴设于所述通孔中,所述盖板设于所述安装板右侧,所述盖板设于所述压辊左侧,所述盖板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辊内冷却的辊压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端盖,所述左端盖与所述轴的左端可旋转地连接,所述左端盖上设有横向设置的进水通孔,所述进水通孔与所述第一主盲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辊内冷却的辊压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力装置、齿轮,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轴的左端传动相连,所述齿轮套设在所述轴上,所述齿轮用于将所述轴的运动传递给相邻的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辊内冷却的辊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上还设有横向设置的连接柱,所述进水通孔设于所述连接柱内,所述连接柱的右端伸入所述第一主盲孔内,所述连接柱的中部与所述左端盖固接,所述连接柱的左端设于所述左端盖左侧,所述连接柱的右部套设有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第一主盲孔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辊内冷却的辊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的内侧面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中设有第二轴套,所述第二轴套与所述轴的侧面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辊内冷却的辊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二冷却水道,所述第二冷却水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主盲孔、第二纵水孔、第二副盲孔;所述第二主盲孔的右端设于所述轴的右侧面上,所述第二主盲孔的左端设于轴内;所述第二副盲孔的右端设于所述压辊内,所述第二副盲孔的左端设于所述压辊的左侧面上;所述第二纵水孔的内端、外端分别设于所述轴内、所述压辊内,所述第二纵水孔的内端、外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主盲孔、第二副盲孔连通;
所述第二副盲孔与所述第一副盲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纵水孔设于所述第一纵水孔的右侧,所述第二纵水孔沿左右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一纵水孔沿左右方向的投影相互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辊内冷却的辊压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右端盖,所述右端盖具有与所述左端盖相同的结构,所述右端盖与所述左端盖对称设置,所述右端盖与所述轴的右端可旋转地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