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烹饪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焗炉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电焗炉通常采用多个焗层的结构以保证加热的均匀性,但采用多个焗层结构占用的空间成本较大,且针对只需一个焗层的情况下依然无法保证加热的均匀性;或是在锅体内设置翻滚食物的旋转盆使食物受热均匀,但采用旋转盆实现对食物进行交替加热的结构较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焗炉装置,能够实现循环加热,改善食物受热不均匀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焗炉装置,包括电焗炉和置于电焗炉上的锅具,该电焗炉包括加热面板、主控单元和加热线圈盘,加热面板设于加热线圈盘上方,主控单元设于加热线圈盘下方,该加热线圈盘的表面分布有多个电磁线圈,每一电磁线圈分别与主控单元电连接,通过主控单元控制多个电磁线圈依次循环通电,从而在加热面板上对应形成多个循环加热区域以对锅具进行加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焗炉装置采用多个独立加热区域依次循环通电的加热方式,使锅体中食物循环加热,避免局部过热导致食物焦化。并通过电控调节加热温度及时间,同时结合结构上的设计,可更有效实现温差控制,达到焗菜烹饪要求。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加热线圈盘的表面分布有多个线圈走线槽,每一所述电磁线圈对应安置于一个线圈走线槽内。采用该改进方案,通过在加热线圈盘的表面上分布有多个线圈走线槽以对应嵌入电磁线圈,从而能够使电磁线圈更牢固的设置在加热线圈盘的特定位置上。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线圈走线槽包括扇形线圈走线槽,多个所述扇形线圈走线槽依次排列形成一个圆环分布于所述加热线圈盘上。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线圈走线槽还包括设于加热线圈盘的中心位置的圆形线圈走线槽。通过在加热线圈盘中心位置设置圆形线圈走线槽,从而能够使锅体中间部位受热更均匀。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每一所述扇形线圈走线槽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子扇形线圈走线槽;或/和,每一所述圆形线圈走线槽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子圆形线圈走线槽。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扇形线圈走线槽包括大扇形线圈走线槽和小扇形线圈走线槽,所述大扇形线圈走线槽和小扇形线圈走线槽依次交替排列;其中所述大扇形线圈走线槽的整体尺寸大于所述小扇形线圈走线槽的整体尺寸。采用该改进方案,通过设置大小扇形线圈交替排列能有效实现温差调节。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大扇形线圈走线槽包含的子扇形线圈走线槽的数量大于所述小扇形线圈走线槽的数量。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电焗炉还包括壳体,所述加热面板与所述壳体连接以构成密闭的收容腔,采用该改进方案使得所述主控单元和加热线圈盘可以收藏在收容腔内。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底座,所述底座通过外壳与加热面板实现连接。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底座呈碗状以形成内凹的容置腔,采用该改进方案,所述主控单元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使得电焗炉装置整体结构变得更薄。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通过在所述容置腔的环形侧壁上设置多个散热孔,使得主控单元产生的热量及时排散出去,降低电子器件的损耗。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电焗炉还包括散热风扇,采用该改进方案,通过将散热风扇设于所述加热线圈盘与所述主控单元之间,使得加热线圈盘底部产生的热量及时排散,避免温度过高对主控单元的电子器件产生影响。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边缘设置加热线圈盘螺丝锁柱,所述加热线圈盘的边缘对应设置底壳螺丝锁口,通过螺丝将所述底壳螺丝锁口与所述加热线圈盘螺丝锁柱锁紧,使得所述加热线圈盘更牢固地固定于底座上。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加热线圈盘螺丝锁柱数量为四个,并均匀分布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边缘。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底座的容置腔底部设置主控单元螺丝锁柱,所述主控单元的边缘对应设置底面螺丝锁口,通过螺丝将所述底面螺丝锁口与所述主控单元螺丝锁柱锁紧,使得所述主控单元更牢固地固定于所述底座上。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主控单元螺丝锁柱数量为三个,并均匀分布于所述容置腔底部边缘。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散热风扇的两端分别设置加热线圈盘螺丝锁口,所述加热线圈盘的底部对应设置散热风扇螺丝锁柱,通过螺丝将所述加热线圈盘螺丝锁口与所述散热风扇螺丝锁柱锁紧,使得所述散热风扇更牢固地固定在所述加热线圈盘的底部。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外壳的内侧设置底壳螺丝锁柱,所述外壳的顶部设置外壳卡扣边,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边缘对应设置外壳螺丝锁口,所述加热面板通过按压固定于所述外壳卡扣边内,通过螺丝将所述外壳螺丝锁口与所述底壳螺丝锁柱锁紧以将所述外壳固定于所述底座上。通过采用该改进方案,使得加热面板、外壳、底座共同组成一个封闭的炉体。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底壳螺丝锁柱数量为四个,并均匀分布于所述外壳的内侧。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外壳呈环形结构,所述外壳的外表面设有触控屏,采用该改进方案,通过触控屏连接主控单元使得可以人为设置加热温度及时间等。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电焗炉与所述锅具为分离式结构,所述电焗炉锅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紧扣于锅体内沿。通过该改进方案,使得锅体在加热过程中处于密闭状态,避免热量散失。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对应提供了所述电焗炉与所述锅具为一体结构的装置。所述锅具包括锅罩、内胆和锅盖,所述锅罩与所述加热面板一体形成,所述锅罩与所述加热面板构成的内腔为内胆放置腔,所述内胆置于所述内胆放置腔中,所述锅盖用于闭合所述内胆。通过该改进方案,使得加热过程中内胆更容易保存热量。
作为上述的电焗炉装置的改进,所述内胆的顶部边缘向外弯折形成内胆凹槽,当所述内胆置于所述内胆放置腔时,所述锅罩的顶部边缘嵌入所述内胆凹槽中。通过该改进方案,使得内胆方便取出,更容易清洗和盛放食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焗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焗炉装置的电焗炉的整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焗炉装置的电焗炉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电焗炉的加热线圈盘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焗炉装置的电焗炉的加热线圈盘不带电磁线圈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焗炉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焗炉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厚度”、“上”、“下”、“水平”、“内”、“外”、“左”、“右”、“轴向”、“周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焗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焗炉装置包括电焗炉1和置于电焗炉上的锅具2。其中,本实施例所示的所述电焗炉1与所述锅具2为分离式结构。所述电焗炉锅具2包括锅体21和锅盖22,所述锅盖22紧扣于锅体21内沿,锅体在加热过程中处于密闭状态,避免热量散失。
参考图2~图3,所述电焗炉1包括加热面板11、主控单元12和加热线圈盘13,所述加热面板11设于所述加热线圈盘13上方,所述主控单元12设于所述加热线圈盘13下方,所述加热线圈盘13的表面分布有多个电磁线圈131,每一所述电磁线圈131分别与所述主控单元12电连接,通过所述主控单元12控制多个电磁线圈131依次循环通电,从而在所述加热面板11上对应形成多个循环加热区域,从而对所述锅具2进行循环加热。
其中,参考图5,所述加热线圈盘13的表面分布有多个线圈走线槽132,每一所述电磁线圈131对应安置于一个线圈走线槽132内。本实施例通过在加热线圈盘13的表面不同区域分布线圈走线槽132,并使每个线圈走线槽132对应嵌入以固定一个电磁线圈131,从而能够使电磁线圈131更牢固的设置在加热线圈盘13的特定位置上。
其中,所述线圈走线槽132包括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多个所述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依次排列形成一个圆环分布于所述加热线圈盘13上。具体的,每一所述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子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0。可以理解的,将每个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以多个同心设置的子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0的走线设计,能够在加热线圈盘13的表面区域大小有限的情况下更合理地分布电磁线圈131,有效节约空间成本。
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线圈走线槽132还包括设于加热线圈盘的中心位置的圆形线圈走线槽1322。通过在加热线圈盘中心位置设置圆形线圈走线槽1322,从而能够使锅体中间部位受热更均匀。每一所述圆形线圈走线槽1322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子圆形线圈走线槽13220。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包括大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a和小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b,所述大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a和小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b依次交替排列。可以理解的,所述大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a的整体尺寸大于所述小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b的整体尺寸。作为优选的,所述大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a包含的子扇形线圈走线槽的数量大于所述小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a包含的子扇形线圈走线槽的数量。这样,通过设置本实施例大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a和小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b依次交替排列,使得对应嵌入到大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a和小扇形线圈走线槽1321b中的电磁线圈也呈大小交替排列,通过设置大小扇形线圈交替排列能有效实现温差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电焗炉1还包括外壳14和底座15,所述外壳14的内侧设置底壳螺丝锁柱141,所述外壳14的顶部设置外壳卡扣边142,所述底座15的上表面边缘对应设置外壳螺丝锁口151,所述加热面板11通过按压固定于所述外壳卡扣边142内,所述外壳14通过螺丝将所述外壳螺丝锁口151与所述底壳螺丝锁柱141锁紧从而固定在所述底座15上。所述加热面板11、外壳14和底座15通过连接共同组成一个封闭的炉体,所述主控单元12和加热线圈盘13封装在该炉体的密闭收容腔中。
优选地,所述底壳螺丝锁柱141数量为四个,并均匀分布于所述外壳14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外壳14呈环形结构,所述外壳14的外表面设有触控屏143,所述触控屏143连接所述主控单元12,通过触控屏143可以人为设置加热温度及时间等。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5呈碗状以形成内凹的容置腔,所述主控单元12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底座15的容置腔底部设置主控单元螺丝锁柱152,所述主控单元12的边缘对应设置底面螺丝锁口121,通过螺丝将所述底面螺丝锁口121与所述主控单元螺丝锁柱152锁紧,使得所述主控单元12更牢固地固定于所述底座15上,并且使得电焗炉装置整体结构变得更薄。
优选地,所述主控单元螺丝锁柱152数量为三个,并均匀分布于所述容置腔底部边缘。
优选地,所述底座15的容置腔的环形侧壁上设置多个散热孔154,使得主控单元12产生的热量及时排散出去,降低电子器件的损耗。
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电焗炉1还包括散热风扇16,所述散热风扇16位于所述加热线圈盘13与所述主控单元12之间。所述散热风扇16的两端分别设置加热线圈盘螺丝锁口161,所述加热线圈盘13的底部对应设置散热风扇螺丝锁柱133,通过螺丝将所述加热线圈盘螺丝锁口161与所述散热风扇螺丝锁柱133锁紧,使得所述散热风扇16更牢固地固定在所述加热线圈盘的底部,从而使得加热线圈盘底部产生的热量及时排散,避免温度过高对主控单元的电子器件产生影响。
优选地,所述底座15的上表面边缘设置加热线圈盘螺丝锁柱153,所述加热线圈盘13的边缘对应设置底壳螺丝锁口134,通过螺丝将所述底壳螺丝锁口134与所述加热线圈盘螺丝锁柱153锁紧,使得所述加热线圈盘13更牢固地固定于底座15上。
优选地,所述加热线圈盘螺丝锁柱153数量为四个,并均匀分布于所述底座15的上表面边缘。
请参阅图6和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的电焗炉装置。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焗炉装置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焗炉装置的结构基本一致,包括电焗炉1和置于电焗炉上的锅具2。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焗炉装置的电焗炉1与锅具2为一体式结构。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锅具2包括锅罩2a、内胆2b和锅盖22,所述锅罩2a与所述加热面板11一体形成,所述锅罩2a与所述加热面板11构成的内腔为内胆放置腔2c,所述内胆2b置于所述内胆放置腔2c中,所述锅盖22用于闭合所述内胆2b,使得加热过程中内胆更容易保存热量。
优选地,所述内胆2b的顶部边缘向外弯折形成内胆凹槽(图未示),当所述内胆2b置于所述内胆放置腔2c时,所述锅罩2a的顶部边缘嵌入所述内胆凹槽中。从而使得内胆方便取出,更容易清洗和盛放食物。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些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1.一种电焗炉装置,包括电焗炉和置于所述电焗炉上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焗炉包括加热面板、主控单元和加热线圈盘,所述加热面板设于所述加热线圈盘上方,所述主控单元设于所述加热线圈盘下方,所述加热线圈盘的表面分布有多个电磁线圈,每一所述电磁线圈分别与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通过所述主控单元控制多个所述电磁线圈依次循环通电,从而在所述加热面板上对应形成多个循环加热区域以对所述锅具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线圈盘的表面分布有多个线圈走线槽,每一所述电磁线圈对应安置于一个所述线圈走线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走线槽包括扇形线圈走线槽,多个所述扇形线圈走线槽依次排列形成一个圆环分布于所述加热线圈盘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走线槽还包括设于所述加热线圈盘的中心位置的圆形线圈走线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扇形线圈走线槽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子扇形线圈走线槽;或/和,每一所述圆形线圈走线槽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子圆形线圈走线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线圈走线槽包括大扇形线圈走线槽和小扇形线圈走线槽,所述大扇形线圈走线槽和小扇形线圈走线槽依次交替排列;其中所述大扇形线圈走线槽的整体尺寸大于所述小扇形线圈走线槽的整体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扇形线圈走线槽包含的子扇形线圈走线槽的数量大于所述小扇形线圈走线槽的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焗炉还包括壳体,所述加热面板与所述壳体连接以构成密闭的收容腔,所述主控单元和所述加热线圈盘均置于所述收容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底座,所述底座通过所述外壳与所述加热面板实现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呈碗状以形成内凹的容置腔,所述主控单元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的环形侧壁上设有多个散热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11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焗炉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设于所述加热线圈盘与所述主控单元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边缘设置加热线圈盘螺丝锁柱,所述加热线圈盘的边缘对应设置底壳螺丝锁口,通过螺丝将所述底壳螺丝锁口与所述加热线圈盘螺丝锁柱锁紧,以将所述加热线圈盘固定于底座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容置腔底部设置主控单元螺丝锁柱,所述主控单元的边缘对应设置底面螺丝锁口,通过螺丝将所述底面螺丝锁口与所述主控单元螺丝锁柱锁紧,以将所述主控单元固定于所述底座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的两端分别设置加热线圈盘螺丝锁口,所述加热线圈盘的底部对应设置散热风扇螺丝锁柱,通过螺丝将所述加热线圈盘螺丝锁口与所述散热风扇螺丝锁柱锁紧,以将所述散热风扇固定在所述加热线圈盘的底部。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侧设置底壳螺丝锁柱,所述外壳的顶部设置外壳卡扣边,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边缘对应设置外壳螺丝锁口,所述加热面板通过按压固定于所述外壳卡扣边内,通过螺丝将所述外壳螺丝锁口与所述底壳螺丝锁柱锁紧以将所述外壳固定于所述底座上。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呈环形结构,所述外壳的外表面设有触控屏,所述触控屏连接所述主控单元。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焗炉与所述锅具为分离式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焗炉锅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紧扣于锅体内沿。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焗炉与所述锅具为一体结构。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包括锅罩、内胆和锅盖,所述锅罩与所述加热面板一体形成,所述锅罩与所述加热面板构成的内腔为内胆放置腔,所述内胆置于所述内胆放置腔中,所述锅盖用于闭合所述内胆。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电焗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的顶部边缘向外弯折形成内胆凹槽,当所述内胆置于所述内胆放置腔时,所述锅罩的顶部边缘嵌入所述内胆凹槽中。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