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排接触件固定结构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11-01  124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元器件接插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需要对元器件连接具有多排接触件固定结构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高速类连接器大部分都是接触件密度很高,同时对接触件的位置度要求也很高,一般产品会涉及几十到几百个接触件,在组装产品的过程中如果是单个接触件装配不但工作效率低,而且容易导致接触件在产品内的位置发生变化,在该种连接器的使用要求情况下,需要对产品的接触件的组装效率以及位置的控制就至关重要。

    现有技术的多接触件容易造成接触件在基座上位置发生变化,安装精度不易控制,误差较大,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设计的一种多排接触件固定结构的连接器,采用卡槽式结构的固定板,组装时将接触件分别安装在固定板的相邻凸起结构形成的凹槽内,固定后进行多接触件的整体装配,大大提高了接触件位置的精度,实现接触件整排快速、准确的安装于产品的上、下基座内,大大减少了人工组装时间,产品组装的精度和工效进一步提高,保证了产品的良好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排接触件固定结构的连接器,包括安装在上基座与下基座内的若干排接触件,其特点是若干排接触件由固定板设置在上基座与下基座扣合的连接器内,所述固定板为条形,其上设有若干个等距离设置的矩形凸块构成数个凹槽;所述矩形凸块顶端的两侧设有卡扣;所述接触件两端插入固定板的凹槽内,且由卡扣固定为整排的接触件后进行上基座与下基座的整体组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接触件整排快速、准确的安装于产品的上、下基座内,大大减少了人工组装时间,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装配效率以及触件位置度的精度,确保产品的良好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组装示意图;

    图3为固定板安装固定多排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固定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节点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阅附图1,本实用新型由安装在上基座1与下基座2内多排的接触件3组成,接触件3的头部露出上基座1,用于连接导通信号,所述接触件3的数量可以从几十到几百个。

    参阅附图2,所述的下基座2内部具有用于安装接触件3的方槽结构,接触件3成排通过固定板4固定组装后先装入下基座2内,同时上基座1内部也具有与接触件3安装的方槽结构,当成排的接触件3安装于下基座2后再进行上基座1的扣合动作,完成产品的组装过程。

    参阅附图3,所述固定板4的矩形凸块41包含卡扣411,将接触件3固定,实现限制接触件3上、下位置的运动;当整排的接触件3一起用于安装时,接触件3安装在固定板4的相邻矩形凸块41之间的插槽412内,同时,通过固定板4的卡扣411的固定,从而实现整排的接触件3固定,限制接触件3上下移动,当通过固定板4限制的整排的接触件3会很容易安装到上基座1内,从而实现很顺畅的安装到下基座2内,实现产品快速、准确的组装。

    参阅附图4,所述固定板4为条形,其上设有若干个等距离设置的矩形凸块41构成数个凹槽412;所述凹槽412用于接触件3的安装。

    参阅附图5,所述矩形凸块41顶端的两侧设有卡扣411,当接触件3装入时矩形凸块41弹性变形,当接触件3装入到位时矩形凸块41恢复原状,同时卡扣411将接触件3固定,限制了接触件3在固定板4内的上、下运动。

    以上只是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凡为本实用新型等效实施,均应包含于本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多排接触件固定结构的连接器,包括组装在上基座(1)与下基座(2)内若干排接触件(3),其特征在于若干排接触件(3)由固定板(4)设置在上基座(1)与下基座(2)扣合的连接器内,所述固定板(4)为条形,其上设有若干个等距离设置的矩形凸块(41)构成数个凹槽(412);所述矩形凸块(41)顶端的两侧设有卡扣(411);所述接触件(3)两端插入固定板(4)的凹槽(412)内,且由卡扣(411)固定为整排的接触件(3)后进行上基座(1)与下基座(2)的整体组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排接触件固定结构的连接器,其特点是若干排接触件由固定板设置在上基座与下基座扣合的连接器内,所述固定板为条形,其上设有若干个等距离设置的矩形凸块构成数个凹槽;所述矩形凸块顶端的两侧设有卡扣;所述接触件两端插入固定板的凹槽内,且由卡扣固定为整排的接触件后进行上基座与下基座的整体组装。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接触件整排快速、准确的安装于产品的上、下基座内,大大减少了人工组装时间,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装配效率以及触件位置度的精度,确保产品的良好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苏文玉;张海旭;曹永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20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99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