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10-26  143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在利用模具进行注塑加工的时候会利用到注塑模具,但是,现阶段所使用的注塑模具不具备减震的效果,如果,注塑模具在使用的时候不具备减震的效果,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模具出现损坏的现象,拖慢工作效率,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使用后,能够对注塑模具进行减震,避免了注塑模具不具备减震的效果,从而,拖慢工作效率。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包括模具外壳,所述模具外壳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侧壁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滑槽,所述凹槽的内部放置有第一升降板,所述第一升降板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滑槽相适配的第一滑块,且第一滑块卡接在第一滑槽的内部,所述第一升降板的下方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左右两侧面均与凹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第一插口。

    所述第一升降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等距离排列的第一插杆,所述凹槽的内侧壁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下方放置有第二升降板,所述第二升降板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二滑槽相适配的第二滑块,且第二滑块卡接在第二滑槽的内部,每个所述第一插杆远离第一升降板的一端均贯穿第一插口并与第二升降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板的下方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凹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凹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等距离排列的套筒,每个所述套筒的上表面均开设有第二插口,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两组相对称的第三插口,所述第二升降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两组相对称的第二插杆,每组所述第二插杆远离第二升降板的一端均贯穿第三插口并延伸至第三插口的下方,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下方放置有第三升降板,每组所述第二插杆的低端均与第三升降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升降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等距离排列的第三插杆。

    每个所述第三插杆远离第三升降板的一端均贯穿第三插口并延伸至套筒的内部,每个所述套筒的内部均放置有滑动板,每个所述滑动板的上表面均与第三插杆的底面固定连接,每个所述滑动板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弹簧,每个所述弹簧远离滑动板的一端均与套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模具,且模具位于第一升降板上表面的中部。

    优选的,每个所述第一滑块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磁铁,每个所述第一滑槽的内底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磁铁,且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为同性。

    优选的,每个所述第二滑块的上表面均固定镶嵌有滑环,每个所述滑环的内圈均放置有与滑环相适配的滑杆,每个所述滑杆的上表面和每个滑杆的底面分别与第二滑槽的内顶壁和第二滑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且滑杆与滑环相套接。

    优选的,每个所述套筒的内侧壁均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三滑槽,每个所述滑动板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三滑槽相适配的第三滑块,且第三滑块卡接在第三滑槽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气囊,每个所述气囊远离第二固定板的一端均与第二升降板的底面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三升降板的下方放置有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镶嵌有等距离排列的固定环,每个所述固定环的内圈均与套筒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通过第一升降板,起到了放置模具的作用,通过第一升降板,配合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能够使第一升降板带动第一插杆向下滑动,通过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相互排斥,起到了缓冲的作用。

    (2)、该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通过第一插杆的向下滑动,能够带动第二升降板在第二固定板上挤压气囊,从而,能够通过气囊,增加了第一升降板的缓冲性,起到了对模具进行减震的效果,避免了模具在注塑的时候不具备减震的问题。

    (3)、该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通过第二升降板的向下滑动,能够带动第二插杆下压第三升降板,通过第三升降板的下压,配合第三插杆,能够在套筒的内部压缩弹簧,通过弹簧的弹力,起到了减震的作用,增加了模具的减震效果,避免了减震效果不好的问题,通过第三滑槽,配合第三滑块,增加了滑动板在压缩弹簧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了出现倾斜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具外壳正视图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套筒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模具外壳、2套筒、3第三插杆、4第二固定板、5固定环、6气囊、7第一固定板、8第二升降板、9第二滑块、10滑环、11第一滑槽、12第一升降板、13第一滑块、14第一磁铁、15第二磁铁、16滑杆、17第二滑槽、18第二插杆、19第三插口、20第三升降板、21第三固定板、22第二插口、23滑动板、24第三滑槽、25弹簧、26第三滑块、27第一插杆、28第一插口、29凹槽、30模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包括模具外壳1,模具外壳1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29,凹槽29的内侧壁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滑槽11,凹槽29的内部放置有第一升降板12,第一升降板12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滑槽11相适配的第一滑块13,且第一滑块13卡接在第一滑槽11的内部,每个第一滑块13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磁铁14,每个第一滑槽11的内底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磁铁15,且第一磁铁14和第二磁铁15为同性,第一升降板12的下方放置有第一固定板7,第一固定板7的左右两侧面均与凹槽29的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7的上表面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第一插口28。

    第一升降板12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等距离排列的第一插杆27,凹槽29的内侧壁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二滑槽17,第一固定板7的下方放置有第二升降板8,第二升降板8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二滑槽17相适配的第二滑块9,且第二滑块9卡接在第二滑槽17的内部,每个第二滑块9的上表面均固定镶嵌有滑环10,每个滑环10的内圈均放置有与滑环10相适配的滑杆16,每个滑杆16的上表面和每个滑杆16的底面分别与第二滑槽17的内顶壁和第二滑槽17的内底壁固定连接,且滑杆16与滑环10相套接,每个第一插杆27远离第一升降板12的一端均贯穿第一插口28并与第二升降板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升降板8的下方放置有第二固定板4,第二固定板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气囊6,每个气囊6远离第二固定板4的一端均与第二升降板8的底面相接触,第二固定板4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凹槽29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凹槽29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等距离排列的套筒2,每个套筒2的内侧壁均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三滑槽24,每个滑动板23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三滑槽24相适配的第三滑块26,且第三滑块26卡接在第三滑槽24的内部,每个套筒2的上表面均开设有第二插口22,第二固定板4的上表面开设有两组相对称的第三插口19,第二升降板8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两组相对称的第二插杆18,每组第二插杆18远离第二升降板8的一端均贯穿第三插口19并延伸至第三插口19的下方,第二固定板4的下方放置有第三升降板20,第三升降板20的下方放置有第三固定板21,第三固定板21的上表面固定镶嵌有等距离排列的固定环5,每个固定环5的内圈均与套筒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每组第二插杆18的低端均与第三升降板2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三升降板20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等距离排列的第三插杆3。

    每个第三插杆3远离第三升降板20的一端均贯穿第三插口19并延伸至套筒2的内部,每个套筒2的内部均放置有滑动板23,每个滑动板23的上表面均与第三插杆3的底面固定连接,每个滑动板23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弹簧25,每个弹簧25远离滑动板23的一端均与套筒2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升降板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模具30,且模具30位于第一升降板12上表面的中部。

    使用时,模具30在受到压力的时候,能够带动第一升降板12下降,通过第一升降板12,配合第一滑槽11和第一滑块13,能够使第一升降板12带动第一插杆27向下滑动,通过第一磁铁14和第二磁铁15的相互排斥,起到了缓冲的作用,通过第一插杆27的向下滑动,能够带动第二升降板8在第二固定板4上挤压气囊6,从而,能够通过气囊6,增加了第一升降板12的缓冲性,起到了对模具30进行减震的效果,避免了模具30在注塑的时候不具备减震的问题,通过第二升降板8的向下滑动,能够带动第二插杆18下压第三升降板20,通过第三升降板20的下压,配合第三插杆3,能够在套筒2的内部压缩弹簧25,通过弹簧25的弹力,起到了减震的作用,增加了模具30的减震效果,避免了减震效果不好的问题,通过第三滑槽24,配合第三滑块26,增加了滑动板23在压缩弹簧25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了出现倾斜的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包括模具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外壳(1)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29),所述凹槽(29)的内侧壁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滑槽(11),所述凹槽(29)的内部放置有第一升降板(12),所述第一升降板(12)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滑槽(11)相适配的第一滑块(13),且第一滑块(13)卡接在第一滑槽(11)的内部,所述第一升降板(12)的下方放置有第一固定板(7),所述第一固定板(7)的左右两侧面均与凹槽(29)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7)的上表面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第一插口(28);

    所述第一升降板(12)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等距离排列的第一插杆(27),所述凹槽(29)的内侧壁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二滑槽(17),所述第一固定板(7)的下方放置有第二升降板(8),所述第二升降板(8)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二滑槽(17)相适配的第二滑块(9),且第二滑块(9)卡接在第二滑槽(17)的内部,每个所述第一插杆(27)远离第一升降板(12)的一端均贯穿第一插口(28)并与第二升降板(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板(8)的下方放置有第二固定板(4),所述第二固定板(4)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凹槽(29)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凹槽(29)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等距离排列的套筒(2),每个所述套筒(2)的上表面均开设有第二插口(22),所述第二固定板(4)的上表面开设有两组相对称的第三插口(19),所述第二升降板(8)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两组相对称的第二插杆(18),每组所述第二插杆(18)远离第二升降板(8)的一端均贯穿第三插口(19)并延伸至第三插口(19)的下方,所述第二固定板(4)的下方放置有第三升降板(20),每组所述第二插杆(18)的低端均与第三升降板(2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升降板(20)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等距离排列的第三插杆(3);

    每个所述第三插杆(3)远离第三升降板(20)的一端均贯穿第三插口(19)并延伸至套筒(2)的内部,每个所述套筒(2)的内部均放置有滑动板(23),每个所述滑动板(23)的上表面均与第三插杆(3)的底面固定连接,每个所述滑动板(23)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弹簧(25),每个所述弹簧(25)远离滑动板(23)的一端均与套筒(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板(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模具(30),且模具(30)位于第一升降板(12)上表面的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滑块(13)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磁铁(14),每个所述第一滑槽(11)的内底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磁铁(15),且第一磁铁(14)和第二磁铁(15)为同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滑块(9)的上表面均固定镶嵌有滑环(10),每个所述滑环(10)的内圈均放置有与滑环(10)相适配的滑杆(16),每个所述滑杆(16)的上表面和每个滑杆(16)的底面分别与第二滑槽(17)的内顶壁和第二滑槽(17)的内底壁固定连接,且滑杆(16)与滑环(10)相套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套筒(2)的内侧壁均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三滑槽(24),每个所述滑动板(23)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三滑槽(24)相适配的第三滑块(26),且第三滑块(26)卡接在第三滑槽(24)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板(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气囊(6),每个所述气囊(6)远离第二固定板(4)的一端均与第二升降板(8)的底面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升降板(20)的下方放置有第三固定板(21),所述第三固定板(21)的上表面固定镶嵌有等距离排列的固定环(5),每个所述固定环(5)的内圈均与套筒(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该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包括模具外壳,所述模具外壳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侧壁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滑槽,所述凹槽的内部放置有第一升降板。该具有减震效果的注塑模具,能够使第一升降板带动第一插口向下滑动,通过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相互排斥,起到了缓冲的作用,能够通过气囊,增加了第一升降板的缓冲性,起到了对模具进行减震的效果,避免了模具在注塑的时候不具备减震的问题,通过第三升降板的下压,配合第三插杆,能够在套筒的内部压缩弹簧,通过弹簧的弹力,起到了减震的作用,增加了模具的减震效果,避免了减震效果不好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高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怡丰塑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13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986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