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及一种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10-24  123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烟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及一种油烟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油烟机主体的内部都会设置有引导油污往下流动的导流装置,而且在导流装置的最下端设置有一个用于收集油污的油杯,当油杯内收集的油污快到设定位置时,用户可以取下油杯并处理杯内的油污,进而可以防止油污溢出油杯而掉落至煮食器皿上,保证食物的安全卫生。

    但是现有技术的油杯,由于油杯尺寸较长,在取下时需要用双手把油杯两侧底端,同时在取出时容易手滑导致油杯脱手或油污滴落。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及一种油烟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足甚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该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具有防脱手和易拆装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提供一种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设置有主体和把手,把手一体连接于主体的一个侧面。

    优选的,上述主体设置有用于集油主腔体和集油副腔体,集油主腔体和集油副腔体一体连接,把手一体连接于集油副腔体的侧面,且把手与集油主腔体平行。

    优选的,上述集油主腔体设置有过渡面,过渡面的边缘与集油副腔体一体连接。

    优选的,上述集油副腔体为倾斜的集油副腔体。

    优选的,上述过渡面与集油副腔体的底面形成用于容纳手指的手部空纳腔。

    优选的,上述集油主腔体设置有用于观察油容量的透视孔,透视孔位于集油主腔体的侧面。

    将主体的长度定义为a,把手的长度定义为b,存在a≥b≥0.3a。

    将集油主腔体的最大深度定义c,集油副腔体的最大深度定义d,把手的高定义为e,0.5c≥e≥0.3c,d=0.1c。

    优选的,上述主体为能被磁铁吸引的主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设置有主体和把手,把手一体连接于主体的一个侧面;所述主体设置有集油主腔体和集油副腔体,集油主腔体和集油副腔体一体连接,把手一体连接于集油副腔体的侧面,且把手与集油主腔体平行。本实用新型的带把手式油杯能够通过单手就能装拆,且因为把手作用不容易脱手。当用户装拆该带把手式油杯时,通过手部空纳腔用户能够更好地把持把手。该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具有防脱手和易拆装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油烟机。该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具有防脱手和易拆装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提供一种油烟机,设置有具有上述带把手式油杯和烟机主体,带把手式油杯磁吸可拆卸装配于烟机主体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油烟机,设置有带把手式油杯和烟机主体,带把手式油杯可拆卸磁吸装配于烟机主体的内部。因此该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具有防脱手和易拆装的优点。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为一种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4为主体的长度和把手的长度示意图。

    图5为集油主腔体的最大深度、集油副腔体的最大深度和把手的高示意图。

    在图1至图5中,包括有:

    主体1、

    透视孔11、

    集油主腔体12、过渡面121、

    集油副腔体13、

    手部空纳腔14、

    把手2。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如图1-5所示,设置有主体1和把手2,把手2一体连接于主体1的一个侧面。主体1设置有集油主腔体12和集油副腔体13,集油主腔体12和集油副腔体13一体连接,把手2一体连接于集油副腔体13的侧面,且把手2与集油主腔体12平行。

    集油主腔体12设置有过渡面121,过渡面121的边缘与集油副腔体13一体连接。集油副腔体13为倾斜的集油副腔体13。

    过渡面121与集油副腔体13的底面形成用于容纳手指的手部空纳腔14。集油主腔体12设置有用于观察油容量的透视孔11,透视孔11位于集油主腔体12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倾斜的集油副腔体13和过渡面121的作用是将油滴容易汇集至集油主腔体12。

    本实用新型的主体1设置有集油主腔体12和集油副腔体13的作用是,增加油滴进入带把手式油杯的面积,同时集油主腔体12和集油副腔体13可以形成用于容纳手指的手部空纳腔14。

    手部空纳腔14的作用是,在用户装拆该带把手式油杯时通过手部空纳腔14用户能够更好地把持把手2。

    将主体1的长度定义为a,把手2的长度定义为b,存在a≥b≥0.3a。本实施例具体的b=0.5a。

    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把手2的长度可以为主体1的长度b的0.5倍,也可以0.3倍、0.4倍、0.6倍、0.8倍、1倍等,只需要在1倍至0.3倍之间任意倍数都可以,具体的实施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因为如把手2的长度过短会与主体1的连接强度不够,也造成用户对把手2的把持面积不足,从而容易脱手。经多次实验得到a≥b≥0.3a,把持效果和连接强度较好。

    将集油主腔体12的最大深度定义c,集油副腔体13的最大深度定义d,把手2的高定义为e,0.5c≥e≥0.3c,d=0.1c。本实施例具体的e=0.4c。

    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把手2的高度e可以为集油主腔体12的最大深度c的0.4倍,也可以为0.3倍、0.35倍、0.45倍、0.5倍等,只需要在0.3倍至0.5倍之间任意倍数都可以,具体的实施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因为如把手2的高度与集油主腔体12的最大深度比例过高时,会对用户手部进入手部空纳腔14造成不便。如把手2的高度与集油主腔体12的最大深度比例过低时,会与主体1的连接强度不够,也造成用户对把手2的把持面积不足,从而容易脱手。经多次实验得到0.5c≥e≥0.3c和d=0.1c,把持效果和用户舒适度较好。

    本实用新型的主体1为能被磁铁吸引的主体1。

    一种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设置有主体1和把手2,把手2一体连接于主体1的一个侧面。所述主体1设置有集油主腔体12和集油副腔体13,集油主腔体12和集油副腔体13一体连接,把手2一体连接于集油副腔体13的侧面,且把手2与集油主腔体12平行。本实用新型的带把手式油杯能够通过单手就能装拆,且因为把手2作用不容易脱手。当用户装拆该带把手式油杯时,通过手部空纳腔14用户能够更好地把持把手2。该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具有防脱手和易拆装的优点。

    实施例2。

    一种油烟机,设置有与实施例1相同的带把手式油杯和烟机主体1,带把手式油杯可拆卸磁吸装配于烟机主体1的内部。

    带把手式油杯通过磁吸装配能大大减少装配时间。

    该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具有防脱手和易拆装的优点。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主体和把手,把手一体连接于主体的一个侧面;

    所述主体设置有用于集油主腔体和集油副腔体,集油主腔体和集油副腔体一体连接,把手一体连接于集油副腔体的侧面,且把手与集油主腔体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主腔体设置有过渡面,过渡面的边缘与集油副腔体一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副腔体为倾斜的集油副腔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与集油副腔体的底面形成用于容纳手指的手部空纳腔;

    所述集油主腔体设置有用于观察油容量的透视孔,透视孔位于集油主腔体的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其特征在于:将主体的长度定义为a,把手的长度定义为b,存在a≥b≥0.3a。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其特征在于:将集油主腔体的最大深度定义c,集油副腔体的最大深度定义d,把手的高定义为e,0.5c≥e≥0.3c,d=0.1c。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为能被磁铁吸引的主体。

    8.一种油烟机,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带把手式油杯和烟机主体,带把手式油杯可拆卸磁吸装配于烟机主体的内部。

    技术总结
    一种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设置有主体和把手,把手一体连接于主体的一个侧面。所述主体设置有集油主腔体和集油副腔体,集油主腔体和集油副腔体一体连接,把手一体连接于集油副腔体的侧面,且把手与集油主腔体平行。本实用新型的带把手式油杯能够通过单手就能装拆,且因为把手作用不容易脱手。当用户装拆该带把手式油杯时,通过手部空纳腔用户能够更好地把持把手。该油烟机用的带把手式油杯具有防脱手和易拆装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平;邱永锋;刘耀斌;李一萍;李明;孟鹏飞;王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陈小平
    技术研发日:2019.06.10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982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