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SCR脱硝系统的喷氨格栅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10-23  148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scr脱硝系统的喷氨格栅。



    背景技术:

    目前,在火力发电等企业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脱硝工艺,而喷氨格栅作为脱硝工艺的核心部件,起到对喷入到反应器入口烟道中氨/空气混合气体进行分布的作用,现有的喷氨格栅上氨气喷嘴一般是处于同一平面内,朝向烟气进行喷氨,这样无法保证氨气与烟气之间良好的混合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使烟气与氨气充分混合,因此烟道的距离要够长,占有空间大,不仅影响脱硝的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scr脱硝系统的喷氨格栅,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scr脱硝系统的喷氨格栅,包括并列设置的喷氨单元,每个所述喷氨单元包括水平设置的喷氨管,喷氨管中间位置上侧与氨气母管连接,所述喷氨管的两端均设置有向下弯折的侧部支管,所述侧部支管垂直于喷氨管,所述喷氨管中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中心支管,所述中心支管垂直于喷氨管,所述侧部支管、中心支管均与喷氨管连通;

    所述喷氨管的下端位于中心支管的两侧分别均匀设置有朝下的氨气喷嘴,所述侧部支管上朝向中心支管的一侧均设置有朝向中心支管的氨气喷嘴,所述中心支管上朝向侧部支管的两侧均设置有朝向侧部支管的氨气喷嘴,所述中心支管上的氨气喷嘴位于侧部支管上氨气喷嘴的下方。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喷氨管与侧部支管的连接处设置有氨气喷嘴,所述氨气喷嘴朝向中心支管且该氨气喷嘴与喷氨管之间的夹角为45°。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喷氨管上的氨气喷嘴沿喷氨管的延伸方向等距设置。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喷氨管处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喷氨管均互相平行。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喷氨管处于的平面垂直于烟气的运动方向且所述喷氨管上的氨气喷嘴朝向烟气的前进方向。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喷氨管上均设置有流量计和流量调节阀。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改进,所有所述喷氨管连接于同一根氨气母管。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在每个喷氨管的下端设置朝下的氨气喷嘴,在侧部支管上设置朝向中心支管的氨气喷嘴,在中心支管上设置朝向侧部支管的氨气喷嘴,并且将喷氨管上的氨气喷嘴设置为朝向烟气的前进方向,使氨气从上、左、右三个方向喷射,而烟气由下方向上移动,这样氨气与烟气就会形成气旋,使烟气与氨气可以充分且均匀地混合,可以在较短的烟道内确保氨气与烟气的均匀混合,从而提高了对烟气的脱硝效果;

    (2)本实用新型中在喷氨管与侧部支管的连接处设置有斜向45°的氨气喷嘴,进一步促进气旋的形成,提高烟气与氨气的混合效果;

    (3)本实用新型中多个喷氨管均互相平行且处于同一平面,而且该平面垂直于烟气的运动方向,使喷射的氨气的覆盖范围变大,保证烟道内没有氨气死角,提高了对烟气脱硝的质量;

    (4)本实用新型中在每个喷氨管上均设置有流量计和流量调节阀,通过流量计可以实时监控喷氨管中氨气的流量,并显示给操作人员;通过流量调节阀可以根据烟道截面积以及烟气与氨气的摩尔比状态来对喷氨管的流量进行调节,保证烟气脱硝质量的前提下尽可量降低氨气的用量,避免氨气过多产生外泄。

    附图说明

    图1为每个喷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喷氨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1、喷氨单元;2、喷氨管;3、侧部支管;4、中心支管;5、氨气喷嘴;6、氨气母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scr脱硝系统的喷氨格栅,包括4个喷氨单元1,每个喷氨单元1均连接同一根氨气母管6供应氨气。

    如图1所示,每个喷氨单元1均包括水平设置的喷氨管2,喷氨管2的两端均设置有向下弯折的侧部支管3,侧部支管3垂直于喷氨管2,喷氨管2中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中心支管4,中心支管4垂直于喷氨管2,侧部支管3、中心支管4均与喷氨管2连通,侧部支管3与中心支管4平行。

    喷氨管2的下端位于中心支管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六个朝下的氨气喷嘴5,且这些氨气喷嘴5沿喷氨管2的延伸方向等距设置,侧部支管3上朝向中心支管4的一侧均设置有朝向中心支管4的氨气喷嘴5,每个侧部支管3上设置有两个氨气喷嘴5,沿侧部支管3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中心支管4上朝向侧部支管3的两侧均设置有朝向侧部支管3的氨气喷嘴5,中心支管4上每一侧均设置有两个氨气喷嘴5,沿中心支管4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其中,中心支管4上的氨气喷嘴5位于侧部支管3上氨气喷嘴5的下方。

    在喷氨管2与侧部支管3的连接处也设置有氨气喷嘴5,该氨气喷嘴5朝向中心支管4且该氨气喷嘴5与喷氨管2之间的夹角为45°。

    四个喷氨单元1的喷氨管2均互相平行且这些喷氨管2处于同一平面内,在使用时,喷氨格栅设置在scr脱硝系统的入口烟道内,且喷氨管2形成的平面垂直于烟气的运动方向,喷氨管2上的氨气喷嘴5朝向烟气的前进方向,每根喷氨管2上均设置有流量计和流量调节阀,为清楚表示喷氨管2和氨气喷嘴5分布结构,图中省略流量计和流量调节阀,流量调节阀位于每个喷氨管2与氨气母管6连接处,所有的喷氨管2均连接至同一根氨气母管6。

    实际应用中,所述的喷氨格栅具体工作过程如下:氨气通过氨气母管6将均匀分配给每个喷氨单元1的喷氨管2,每个喷氨管2上的流量计可以测量氨气的流量并显示给操作人员,流量调节阀可以调节喷氨管2的给氨量,烟气向上移动,每个喷氨管2上的氨气喷嘴5向下喷射氨气,侧部支管3上的氨气喷嘴5朝向中心支管4喷射氨气,而中心支管4上的氨气喷嘴5朝向侧部支管3喷射氨气,烟气则向上运动,因此,在每个喷氨管2的左右两侧都会形成气旋,同时,喷氨管2与侧部支管3的连接处的氨气喷嘴5斜向喷射氨气,使气旋更为稳定,持续时间更长,从而使烟气与氨气充分且均匀地混合。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性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应用于scr脱硝系统的喷氨格栅,包括并列设置的喷氨单元,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喷氨单元包括水平设置的喷氨管,喷氨管中间位置上侧与氨气母管连接,所述喷氨管的两端均设置有向下弯折的侧部支管,所述侧部支管垂直于喷氨管,所述喷氨管中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中心支管,所述中心支管垂直于喷氨管,所述侧部支管、中心支管均与喷氨管连通;

    所述喷氨管的下端位于中心支管的两侧分别均匀设置有朝下的氨气喷嘴,所述侧部支管上朝向中心支管的一侧均设置有朝向中心支管的氨气喷嘴,所述中心支管上朝向侧部支管的两侧均设置有朝向侧部支管的氨气喷嘴,所述中心支管上的氨气喷嘴位于侧部支管上氨气喷嘴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cr脱硝系统的喷氨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氨管与侧部支管的连接处设置有氨气喷嘴,所述氨气喷嘴朝向中心支管且该氨气喷嘴与喷氨管之间的夹角为4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cr脱硝系统的喷氨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氨管上的氨气喷嘴沿喷氨管的延伸方向等距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cr脱硝系统的喷氨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氨管处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喷氨管均互相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cr脱硝系统的喷氨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氨管处于的平面垂直于烟气的运动方向且所述喷氨管上的氨气喷嘴朝向烟气的前进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cr脱硝系统的喷氨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氨管上均设置有流量计和流量调节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cr脱硝系统的喷氨格栅,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喷氨管连接于同一根氨气母管。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SCR脱硝系统的喷氨格栅,包括多个喷氨单元,每个所述喷氨单元包括喷氨管,所述喷氨管的两端均设置有向下弯折的侧部支管,所述喷氨管中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中心支管,所述侧部支管、中心支管均与喷氨管连通,所述喷氨管的下端位于中心支管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若干个朝下的氨气喷嘴,所述侧部支管上朝向中心支管的一侧均设置有朝向中心支管的氨气喷嘴,所述中心支管上朝向侧部支管的两侧均设置有朝向侧部支管的氨气喷嘴,所述中心支管上的氨气喷嘴位于侧部支管上氨气喷嘴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使烟气与氨气可以充分且均匀地混合,可以在较短的烟道内确保氨气与烟气的均匀混合,提高了对烟气的脱硝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邱章强;王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5.20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980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