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降噪装置以及智能通风降噪窗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10-15  137


    本实用新型涉及绿色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通风降噪装置以及智能通风降噪窗。



    背景技术:

    人们在建筑外墙上设置窗户,主要是为了采光通风的目的,但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隔声能力。很多时候,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想开窗通风,尘霾、室外噪音就会通过窗户进入室内。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不能及时通风,噪声积聚以及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很多人在房间中一直处于噪声、缺氧环境中,长时间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

    现有的新风机或新风系统,可以在不开窗户的前提下达到通风的目的,新风系统或新风机一般都有机械通风装置,解决了通风的问题,但会室内带来额外的噪声,不能解决噪声问题。且加装新风机会占用一定的室内空间,造成室内面积的浪费,安装、改造工程量大,成本高,新风系统和新风机的普及率很低。

    另外,还可以将窗户改造为双层窗户,通过交错开启外层和内层窗户,形成通风通道,通过通风通道隔音降噪且实现通风。双层窗户改装复杂、降噪效果不佳,且体积大、占用室内空间。

    现有的通风降噪方式还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是通风功能的启动或关闭需要由人工来控制。对于夜间睡眠时段,如果关闭通风,则二氧化碳浓度往往会超标,如果开启通风,则可能带来噪声问题,影响睡眠质量,且用户不便在夜间进行阶段性开闭调节。可见,现有的通风降噪方式并没有解决通风和降噪这一对矛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通风、降噪不能兼顾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风降噪装置,包括通风组件、降噪组件以及围覆成通风通道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朝向室外,所述出风口朝向室内;

    所述通风组件设于所述通风通道内且靠近所述进风口;

    所述降噪组件包括次级声源、参考传声器和误差传声器,所述参考传声器用于采集所述通风通道内的噪声,所述参考传声器设于所述通风组件的出风侧,所述次级声源置于所述通风通道内,所述误差传声器置于室内,所述误差传声器用于采集室内的噪声。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通风组件包括过滤器和通风机,所述过滤器设于所述进风口,所述过滤器内填充过滤材料,所述通风机设于所述过滤器的上方。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通风降噪装置上还设有气体传感器,所述气体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的气体含量。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进风口连接有进风窗,所述出风口连接有出风窗,所述进风窗与所述出风窗转动或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次级声源靠近所述出风口。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连接于窗体。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与所述窗体等高或等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智能通风降噪窗,包括所述的通风降噪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次级声源、参考传声器和误差传声器均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所述通风组件连接所述控制装置。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显示器,所述显示器连接于所述壳体上。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按钮,所述按钮设为触摸式和/或按压式。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供电器件,所述供电器件包括蓄电池和/或外接电源。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通风降噪装置的通风组件和降噪组件对室外空气进行过滤、降噪后送入室内空间,优化室内环境。并且参考传声器设于通风组件出风侧,同时测得室外噪声和通风组件产生的噪声,以便次级声源同时准确消除两种噪声;次级声源设于通风通道内,阻止通风通道内的噪声进入室内;且误差传声器对室内噪声进行监测,可用于指导次级声源的声波参数调节或室内噪声参数测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通风降噪窗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智能通风降噪窗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通风降噪装置的室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智能通风降装置的图3中a-a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窗体;2、通风降噪装置;21、壳体;211、进风口;212、出风口;22、通风通道;23、参考传声器;24、通风机;25、过滤机;26、误差传声器;27、气体传感器;28、次级声源;3、安装支架;4、控制装置;41、按钮;42、供电器件;43、显示器;44、控制电路;5、进风窗;6、出风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为解决通风与降噪不能兼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风降噪装置以及智能通风降噪窗,同时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降噪性能,并且具有综合效益高、便于改造、不占用空间、易于实施等优点。

    结合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风降噪装置,通风降噪装置2包括通风组件、降噪组件、围覆成通风通道22的壳体21,壳体21上设有进风口211和出风口212,进风口211朝向室外,出风口212朝向室内,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进风口211进入到通风通道22内,再从出风口212进入到室内。

    通风组件设于通风通道22内且靠近进风口211,通风组件用于促进室外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同时在通风通道22内对新鲜空气中的杂质、灰尘进行去除。通风组件靠近进风口211设置,能够快速对新鲜空气进行处理,阻止新鲜空气中的灰尘、杂质等进入室内。降噪组件用于对通风通道22内进入的噪声以及室内的噪声进行降噪处理。

    降噪组件包括次级声源28、参考传声器23、误差传声器26。参考传声器23用于采集通风通道22内的噪声,参考传声器23设于通风组件的出风侧,参考传声器23采集经过通风组件后进入通风通道22的噪声以及通风组件运行产生的噪声,以便准确测得通风通道22内的噪声。次级声源28置于通风通道22内,次级声源28用于发出反向的声波,用于消除通过通风通道22和室内的噪声。误差传声器26置于室内,误差传声器26用于采集室内的噪声,给室内环境以噪声指示,并且可以通过误差传声器26的反馈调节次级声源28的声波参数。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通风组件对进入通风通道22的新鲜空气进行输送和过滤,保证气流的流动以及清洁性;在通风的同时进行降噪,降噪过程通过持续调节,使降噪效果达到最佳。

    优选的,次级声源28同时对通风通道22和室内的噪声进行消除,次级声源28靠近出风口212,以便次级声源28的声波同时向通风通道22和室内传播,达到同时消声的效果。

    次级声源28一般采用全频喇叭,次级声源28发出的声音和初始的噪声相位相反,在出口处完全抵消,把室外噪声和通风机24噪声隔绝在外,避免污染到室内。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通风组件包括过滤器25和通风机24,过滤器25设于进风口211,过滤器25对通过进风口211进入通风通道22的气流进行过滤,过滤器25内填充过滤材料,通过过滤材料滤除气流中的颗粒物、杂质等,通风机24设于过滤器25的上方,经过滤后的气流在通风机24的作用下加速向室内流动,并且气流的流量、流速可以通过通风机24调节。通风机24与过滤器25配合对从室外进入室内的气流进行过滤以及调节流速和流量。

    过滤器25内的过滤材料优选为多孔过滤材料,过滤的同时能够进行初步消声。过滤材料可以为抽取式可替换的设于过滤器25内。过滤器25可以选用成品的过滤装置,还可以设为填充有过滤材料的腔体。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通风降噪装置2上还设有气体传感器27,气体传感器27用于检测室内的气体含量,气体传感器27检测的气体种类包括二氧化碳、氧气、甲醛、一氧化碳等。气体传感器27可以设为多参数大气环境检测仪,还能进行pm2.5等颗粒物进行检测,保证室内环境的全面检测。

    壳体21上还可以设有温湿度传感器,对室内温湿度进行监测。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进风口211连接有进风窗5,出风口212连接有出风窗6,进风窗5和出风窗6均可进行启闭调节,以便对进风口211、出风口212进行启闭。

    进一步的,进风窗5与出风窗6转动或滑动连接于壳体21,进风窗5与出风窗6的连接方式多样,适用于不同的安装空间。进风窗5与出风窗6可以设为手动启闭的结构,还可以设为自动启闭的结构。当进风窗5与出风窗6均设为自动启闭时,进风窗5和出风窗6均与控制装置4连接,以便自动控制启闭,根据需要调节开合程度。

    优选的,进风窗5设于壳体21的下方,出风窗6设于壳体21的上方,适于气流向上流动的特性。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壳体21连接于窗体1,通风降噪装置2的壳体21可以与窗体1一体成型,还可以为分体式可拆卸结构。

    优选的,通风降噪装置2可拆卸连接于窗体1且与窗体1保持密封,方便安装和运输,也方便对现有的窗体1进行改装。壳体21上连接有安装支架3,安装支架3连接于墙体内,方便定位和安装。

    通风降噪装置2的壳体21可以设于窗体1的高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的任意位置。

    进一步的,通风降噪装置2的壳体21与窗体1等高或等宽,以便通风降噪装置2连接于窗体1的上下或左右。当通风降噪装置2与窗体1等宽,如图2所示,通风降噪装置2设于窗体1的上、下两侧。当通风降噪装置2与窗体1等高,如图1、3、4所示,通风降噪装置2设于窗体1的左、右两侧。

    一个窗体1上可以配设有一个或多个通风降噪装置2,根据需求调节。一个通风降噪装置2也可以连接于一个或多个窗体1。

    优选的,窗体1为隔声窗,起到降噪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智能通风降噪窗,包括通风降噪装置2和控制装置4,通风降噪装置2用于实现窗户的通风作用,同时解决通风带来的噪声问题,控制装置4用于实现自动控制。

    参考传声器23、次级声源28、误差传声器26连接控制装置4,参考传声器23、误差传声器26检测到的信号输送到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4根据需要向次级声源28发送信号,以便调节次级声源28的声波参数。

    在次级声源28降噪过程中,参考传声器23检测到的噪声信号发送到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4向次级声源28发送所需的声波参数,次级声源28运行。进一步的,误差传声器26测得室内的噪声信号并发送到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4根据参考传声器23传递的声信号和误差传声器26的声信号,进行抵消噪声信号的计算,并传输给次级声源28。

    当降噪存在误差时,仍会有部分噪声传到室内,误差传声器26可以实时把这部分噪声采集到,并转化为电信号传递至控制装置4,次级声源28调整参数,消除掉误差导致的噪声泄露。降噪过程也可以采用前馈方式,不需要误差传声器26,这时误差传声器26可以用来实时监测室内的噪声,并把室内噪声传递到控制装置4,次级声源28发送声波同时过滤室内噪声,避免室内人员活动产生的噪声反方向传递到参考传声器23,引起次级声源28发出额外不需要的噪声。

    其中,参考传声器23、次级声源28、误差传声器26与控制装置4的连接,可以为电连接或无线连接。控制装置4设有降噪电路板,参考传声器23、次级声源28、误差传声器26与降噪电路板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

    进一步的,通风组件连接控制装置4,通风机24和过滤器25均连接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4向通风机24发送信号,以控制通风机24的启停、流速、流量等,控制装置4向过滤器25发送信号,以控制过滤器25的运行状态。

    进一步的,气体传感器27连接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4接收到气体传感器27的信号不在设定范围内时,控制装置4向通风组件的通风机24和/或过滤器25发送信号,以便进行通风和/或气流过滤,优化室内环境。并且,温湿度传感器连接到控制装置4。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控制装置4包括显示器43,显示器43连接于壳体21上,显示器43设于室内,显示器43用于显示各种参数,以便用户查看。显示器43显示的参数包括通风机24与过滤器25的运行状态、参考传声器23测得的噪声参数、次级声源28的声波参数、误差传声器26测得的噪声参数、气体传感器27测得的各个组分的参数、进风窗5与出风窗6的开合状态等。显示器43可以选用触摸显示器43。

    控制装置4上集成有控制电路44,控制电路44包括降噪电路和各个部件的调节电路。

    进一步的,控制装置4还包括按钮41,按钮41设为触摸式和/或按压式,按钮41进行开关调节或参数设置等。

    更进一步的,智能通风降噪窗还包括供电器件42,供电器件42包括蓄电池和/或外接电源。外接电源可以设为市电,为控制装置4、通风机24、过滤器25、参考传声器23、次级声源28、误差传声器26等用电器件进行供电。蓄电池可以直接为上述器件进行供电,还可以作为外接电源的辅助电源。

    智能通风降噪窗的工作流程如下:

    系统默认断电状态下,通风组件和降噪组件均不工作,进风口211和出风口212关闭,保证整个通风通道22具有足够的隔声效果。

    当接通电源,启动控制装置4后,降噪组件进入短暂的检测阶段,在此期间,气体传感器27获得准确的室内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数据,用户也可以设置系统的工作条件,比如气体浓度最低阈值和最高阈值等,设置的方式可以通过按钮41操作或远程操作的方式,用户也可采用默认参数。

    待采集数据稳定后,由降噪组件获得采集数据,当数据低于用户设定的最低阈值时,通风组件无需工作。当数据高于最低阈值时,启动通风组件和降噪组件,其中,通风机24状态可调,即通风量可调整。当室内二氧化碳气体浓度采集数据大于最高阈值时,通风机24设为全功率工作状态,此时通风能力达到最大化。当室内二氧化碳气体浓度采集数据介于最低阈值和最高阈值之间时,调节至适宜的通风量,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本技术方案的智能通风降噪窗,实现了隔绝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具有全频段的抗噪声特性,实现了根据室内空气质量自动调整通风风量,并且具有不占用室内空间,安装和拆卸方便,无需在外墙穿孔,不影响建筑外观,不破坏建筑防水及保温层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通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风组件、降噪组件以及围覆成通风通道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朝向室外,所述出风口朝向室内;

    所述通风组件设于所述通风通道内且靠近所述进风口;

    所述降噪组件包括次级声源、参考传声器和误差传声器,所述参考传声器用于采集所述通风通道内的噪声,所述参考传声器设于所述通风组件的出风侧,所述次级声源置于所述通风通道内,所述误差传声器置于室内,所述误差传声器用于采集室内的噪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组件包括过滤器和通风机,所述过滤器设于所述进风口,所述过滤器内填充过滤材料,所述通风机设于所述过滤器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降噪装置上还设有气体传感器,所述气体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的气体含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连接有进风窗,所述出风口连接有出风窗,所述进风窗与所述出风窗转动或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声源靠近所述出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连接于窗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窗体等高或等宽。

    8.一种智能通风降噪窗,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通风降噪装置和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参考传声器、所述次级声源、所述误差传声器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所述通风组件连接所述控制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通风降噪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显示器和按钮,所述显示器连接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按钮包括触摸式和/或按压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通风降噪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电器件,所述供电器件包括蓄电池和/或外接电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绿色建筑领域,提供了通风降噪装置以及智能通风降噪窗,其中,通风降噪装置包括通风组件、降噪组件以及围覆成通风通道的壳体,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朝向室外,出风口朝向室内;通风组件设于通风通道内且靠近进风口;降噪组件包括次级声源、参考传声器、误差传声器,参考传声器用于采集通风通道内的噪声,参考传声器设于通风组件的出风侧,次级声源置于通风通道内,误差传声器置于室内,误差传声器用于采集室内的噪声。本实用新型的通风降噪装置以及智能通风降噪窗,同时设置通风组件和降噪组件,解决了通风与降噪不能兼顾的问题,且通过控制装置自动控制,便于操作。

    技术研发人员:吴瑞;宋瑞祥;魏志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9.06.11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96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