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护板包胶本体旋转排位结构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10-13  126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侧护板包胶本体旋转排位结构模具。



    背景技术:

    在生产诸如汽车手轮、手柄、侧护板等构件时,需要在其注塑完硬胶后再在其外壁包覆软胶。侧护板本体主要包括长护板和短护板,长护板和短护板之间的夹角为90度。

    采用传统的包胶模具对汽车尾灯侧护板进行包胶时,直接将侧护板本体竖直放置于下模仁内,使短护板的下表面与下模仁水平相贴,长护板与下模仁的侧壁竖直相贴,由于长护板与下模仁贴合后形成的陡峭面较大,当把包胶完成后的侧护板本体向远离下模仁的方向顶离时,长护板与下模仁之间容易出现摩擦而造成损伤,甚至还会压坏侧护板本体,严重影响生产质量及合格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侧护板包胶本体旋转排位结构模具,采用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倾斜设置且两者间呈一定夹角,使侧护板本体在脱模时具有不易损伤、生产质量较好、合格率较高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侧护板包胶本体旋转排位结构模具,包括下模座、下模板、上模板和上模座,下模板固定连接于下模座,上模板固定连接于上模座,上模板与下模板之间设置有内模仁;内模仁包括前模仁和后模仁,前模仁设置于上模板内,后模仁固定连接于下模板,当上模板与下模板扣合后,上模板、下模板、前模仁和后模仁之间形成型腔;上模板内设置有连通于型腔的上注塑管道,下模板内设置有连通于型腔的下注塑管道;上模座内设置有顶板,顶板上设置有若干顶针,上模板内开设有若干供顶针插入的顶针孔,顶针孔与型腔相连通;还包括有驱动顶板向上模板运动的驱动下压组件;后模仁相对前模仁的表面倾斜设置有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第一贴合面与后模仁的表面形成的倾斜夹角为锐角α,第二贴合面与后模仁的表面形成的倾斜夹角为锐角β,锐角α的角度小于锐角β的角度,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向远离后模仁的方向延伸并交汇形成交汇线,第一贴合面与第二贴合面交汇后形成有夹角;顶针端部设置有楔形面,楔形面的倾斜角度分别与第一贴合面、第二贴合面的倾斜夹角一一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侧护板本体进行包胶时,将侧护板本体旋转至适当角度进行排位,使侧护板本体的长护板与短护板之间的夹角恰好跟第一贴合面与第二贴合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对齐,长护板侧壁与第一贴合面相贴,短护板与第二贴合面相贴,然后将上模座下压,带动上模板运动,此时,侧护板本体位于型腔内,再通过上注塑管道和下注塑管道向型腔内注入软胶,待注胶完成后,驱动下压组件驱使顶板向上模板运动,同时带动顶针向型腔内运动,将包胶后的侧护板本体通过顶针顶离前模仁,在顶离过程中,各个顶针的楔形面分别与长护板和短护板表面对应贴合,上模座远离下模座后即可将包胶完成的侧护板本体取出,在分型过程中,包胶的侧护板本体与内模仁之间不会产生摩擦现象。如此,不仅便于定位,而且在脱模时具有不易损伤、生产质量较好、合格率较高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前模仁设置有与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相对应的预压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前模仁与后模仁扣合在一起后,预压面分别将侧护板本体对应部位压于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夹角设置为90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上模座包括上顶块,上顶块上设置有若干导向杆,顶板开设有供导向杆穿过的贯穿孔,上模板对应开设有与导向杆固定连接的固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下压组件驱动顶板向上模板运动时,导向杆可对顶板的运动起到导向作用,使其不易发生偏离。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导向杆的侧壁沿导向杆的轴向延伸开设有螺旋环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可在螺旋环槽内填充油液,既可起到润滑效果,又可防温度过高而将导向杆烧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上模座还包括设置于顶板两侧的导向块,导向块一端与上顶块固定连接,导向块的另一端与上模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顶板运动时,位于顶块两侧的导向块可对顶板起到导向限位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驱动下压组件包括下压气缸和推动块,下压气缸固定连接于导向块上,推动块固定连接于顶板,下压气缸的活塞杆通过推动块驱动顶板向上模板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顶板向上模板运动时,下压气缸启动,其活塞杆将推动块向上模板的方向运动,从而可通过推动块带动顶板向上模板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上模板、下模板和后模仁内均设置有若干冷却管,下模板和后模仁内还设置有热流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上模板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块,下模板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块,第一定位块开设有嵌入槽,第二定位块设置有与嵌入槽定位配合的凸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模板与下模板扣合在一起时,凸块插接于嵌入槽内,如此即可对上模板与下模板起到定位的作用,使前模仁与后模仁的对准更精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将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相对后模仁上表面倾斜设置,且第一贴合面与第二贴合面之间呈90度夹角,在分型过程中,包胶的侧护板本体与内模仁之间不会产生摩擦现象,如此,不仅便于定位和预压,而且在脱模时具有不易损伤、生产质量较好、合格率较高的效果;

    2.采用在导向杆的侧壁设置螺旋环槽,在螺旋环槽中填充油液,即可起到润滑的效果,又可防止导向杆温度过高而烧坏;

    3.采用在上模板设置凹槽、下模板设置凸块的方式,可使上下模板扣合后,前模仁与后模仁的对准精度更高,从而提高包胶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侧护板本体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各部件处于分解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中上模内的前模仁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中后模仁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中后模仁的截面图。

    图中:1、侧护板本体;11、长护板;12、短护板;2、上模座;21、上顶块;22、顶板;221、贯穿孔;222、顶针;223、推动块;23、导向块;231、下压气缸;3、上模板;31、固定孔;32、第一定位块;321、嵌入槽;33、顶针孔;4、下模板;41、容置槽;42、第二定位块;421、凸块;5、下模座;6、内模仁;61、前模仁;611、预压面;62、后模仁;621、第一贴合面;622、第二贴合面;7、导向杆;71、螺旋环槽;8、交汇线;9、楔形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侧护板包胶本体旋转排位结构模具,图1为侧护板本体1的结构关系示意图,侧护板本体1包括长护板11和短护板12,长护板11与短护板12之间的夹角呈90度。如图2-图6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结构图,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排列的上模座2、上模板3、下模板4和下模座5,上模板3通过若干螺栓固定连接于上模座2上,下模板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下模座5上,上模板3与下模板4之间设置有内模仁6,内模仁6包括前模仁61和后模仁62,下模板4的上表面开设有容置槽41,后模仁6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容置槽41内,前模仁61设置于上模板3的下表面,当上模板3与下模板4扣合后,上模板3、下模板4、前模仁61和后模仁62之间形成型腔。上模板3内设置有若干冷却管及连通于型腔的上注塑管道,下模板4和后模仁62内同样设置有若干冷却管道及连通于型腔的下注塑管道,下模座5上设置有热流管道,热流管道向上依次穿过下模板4和后模仁62。后模仁62的上表面倾斜设置有第一贴合面621和第二贴合面622,第一贴合面621与后模仁62的表面形成的倾斜夹角为锐角α,第二贴合面622与后模仁62的表面形成的倾斜夹角为锐角β,锐角α的角度小于锐角β的角度,第一贴合面621和第二贴合面622向远离后模仁62的方向延伸并交汇形成交汇线8,第一贴合面621与第二贴合面622交汇后形成有夹角,前模仁61设置有与第一贴合面621和第二贴合面622相对应的预压面611;顶针222的下端部设置有楔形面9,楔形面9的倾斜角度分别与第一贴合面621、第二贴合面622的倾斜夹角一一对应。

    如图2和图3所示,上模座2包括有上顶块21和相对上顶块21活动设置的顶板22,上顶块21上向下竖直设置有四根导向杆7,顶板22开设有供导向杆7穿过的贯穿孔221,上模板3对应开设有与导向杆7固定连接的固定孔31,导向杆7的侧壁沿导向杆7的轴向延伸开设有螺旋环槽71,在螺旋环槽71内填充油液,既可起到润滑效果,又可防止温度过高而将导向杆7烧坏;顶板22上设置有若干顶针222,上模板3内开设有若干供顶针222插入的顶针孔33,顶针孔33下端与型腔相连通;上模座2还包括设置于顶板22两侧的导向块23,导向块23的上端与上顶块21固定连接,导向块23的下端与上模板3固定连接。上模座2还设置有驱动下压组件,驱动下压组件包括下压气缸231和推动块223,下压气缸231固定连接于导向块23的侧壁上,推动块223固定连接于顶板22的侧壁,推动块223的截面呈“l”字形,“l”字形的长边与下压气缸231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下压气缸231的活塞杆通过推动块223驱动顶板22向上模板3运动。当顶板22向上模板3运动时,下压气缸231启动,其活塞杆将推动块223向上模板3的方向运动,从而可通过推动块223带动顶板22向上模板3运动,导向杆7和导向块23均可对顶板22的运动起到导向作用,使其不易发生偏离。

    如图2和图3所示,上模板3靠近下端面的四周均侧壁设置有第一定位块32,下模板4的上端面的四周侧壁设置有第二定位块42,第一定位块32开设有嵌入槽321,第二定位块42设置有与嵌入槽321定位配合的凸块421。当上模板3与下模板4扣合在一起时,凸块421插接于嵌入槽321内,如此即可对上模板3与下模板4起到定位的作用,使前模仁61与后模仁62的对准更精确。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工作原理为:当对侧护板本体1进行包胶时,将侧护板本体1旋转至适当角度进行排位,使侧护板本体1的长护板11与短护板12之间的夹角恰好跟第一贴合面621与第二贴合面622之间形成的夹角对齐,长护板11侧壁与第一贴合面621相贴,短护板12与第二贴合面622相贴,然后将上模座2下压,带动上模板3运动,使预压面611与第一贴合面621和第二贴合面622相贴紧,此时,侧护板本体1位于型腔内,再通过上注塑管道和下注塑管道向型腔内注入软胶,待注胶完成后,驱动下压组件驱使顶板22向上模板3运动,同时带动顶针222向型腔内运动,将包胶后的侧护板本体1通过顶针222顶离前模仁61,在顶离过程中,各个顶针222的楔形面9分别与长护板11和短护板12表面对应贴合,上模座2远离下模座5后即可将包胶完成的侧护板本体1取出,在分型过程中,包胶的侧护板本体1与内模仁6之间不会产生摩擦现象。如此,不仅便于定位和预压,而且在脱模时具有不易损伤、生产质量较好、合格率较高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侧护板包胶本体旋转排位结构模具,包括下模座(5)、下模板(4)、上模板(3)和上模座(2),所述下模板(4)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模座(5),所述上模板(3)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模座(2),所述上模板(3)与所述下模板(4)之间设置有内模仁(6);

    所述内模仁(6)包括前模仁(61)和后模仁(62),所述前模仁(61)设置于所述上模板(3)内,所述后模仁(62)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模板(4),当所述上模板(3)与所述下模板(4)扣合后,所述上模板(3)、所述下模板(4)、所述前模仁(61)和所述后模仁(62)之间形成型腔;

    所述上模板(3)内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型腔的上注塑管道,所述下模板(4)内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型腔的下注塑管道;

    所述上模座(2)内设置有顶板(22),所述顶板(22)上设置有若干顶针(222),所述上模板(3)内开设有若干供所述顶针(222)插入的顶针孔(33),所述顶针孔(33)与所述型腔相连通;还包括有驱动所述顶板(22)向所述上模板(3)运动的驱动下压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模仁(62)相对所述前模仁(61)的表面倾斜设置有第一贴合面(621)和第二贴合面(622),所述第一贴合面(621)与所述后模仁(62)的表面形成的倾斜夹角为锐角α,所述第二贴合面(622)与所述后模仁(62)的表面形成的倾斜夹角为锐角β,所述锐角α的角度小于所述锐角β的角度,所述第一贴合面(621)和所述第二贴合面(622)向远离所述后模仁(62)的方向延伸并交汇形成交汇线(8),所述第一贴合面(621)与所述第二贴合面(622)交汇后形成有夹角;所述顶针(222)端部设置有楔形面(9),所述楔形面(9)的倾斜角度分别与所述第一贴合面(621)、第二贴合面(622)的倾斜夹角一一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护板包胶本体旋转排位结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仁(61)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贴合面(621)和所述第二贴合面(622)相对应的预压面(6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护板包胶本体旋转排位结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设置为9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护板包胶本体旋转排位结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2)包括上顶块(21),所述上顶块(21)上设置有若干导向杆(7),所述顶板(22)开设有供所述导向杆(7)穿过的贯穿孔(221),所述上模板(3)对应开设有与所述导向杆(7)固定连接的固定孔(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护板包胶本体旋转排位结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7)的侧壁沿所述导向杆(7)的轴向延伸开设有螺旋环槽(7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护板包胶本体旋转排位结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顶板(22)两侧的导向块(23),所述导向块(23)一端与所述上顶块(21)固定连接,所述导向块(23)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模板(3)固定连接。

    7.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护板包胶本体旋转排位结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下压组件包括下压气缸(231)和推动块(223),所述下压气缸(231)固定连接于所述导向块(23)上,所述推动块(223)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板(22),所述下压气缸(231)的活塞杆通过所述推动块(223)驱动所述顶板(22)向所述上模板(3)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护板包胶本体旋转排位结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3)、所述下模板(4)和所述后模仁(62)内均设置有若干冷却管,所述下模板(4)和所述后模仁(62)内还设置有热流管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护板包胶本体旋转排位结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3)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块(32),所述下模板(4)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块(42),所述第一定位块(32)开设有嵌入槽(321),所述第二定位块(42)设置有与所述嵌入槽(321)定位配合的凸块(42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侧护板包胶本体旋转排位结构模具,包括下模座、下模板、上模板和上模座,上模板与下模板间设有内模仁;内模仁包括前模仁和后模仁,前模仁设于上模板内,后模仁连接于下模板,当上模板与下模板扣合后,上模板、下模板、前模仁和后模仁之间形成型腔;上模板内设有上注塑管道,下模板内设有下注塑管道;上模座内设有顶板,顶板上设有顶针,下模板内开设有顶针孔,顶针孔与型腔相连通;还包括有驱动下压组件;后模仁设有倾斜的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汇形成交汇线。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方案利用新机械结构,便于定位和预压,在脱模时具有不易损伤、生产质量较好、合格率较高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肖望淼;刘子豪;张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金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5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962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