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设备供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自动连接的电性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产品的电源连接基本上采用外接式,用户在购买设备后,需要用说明书或图片的方式告知用户自行手动连接电性部件。使得设备在组装过程中对于用户熟练程度和用户个人能力有一定要求,如果用户无法准确理解电性连接方式,可能会导致异常组装,影响正常使用和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自动连接的电性连接组件,以解决现有设备采用外接式电源连接可能会导致异常组装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一种可自动连接的电性连接组件,所述组件包括:下接线管,所述下接线管侧壁上开设有一接线开口;下接线端子,内接于靠近所述接线开口的所述下接线管内壁,所述下接线端子靠近接线开口一面间隔开设有若干接线插槽,每个所述接线插槽通过电源接线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上接线管,所述上接线管一开口端与待组装设备供电端外周连接,所述上接线管另一开口端对应所述下接线管的接线开口;上接线端子,所述上接线端子内接于与所述接线开口相对应的上接线管开口端内侧,所述上接线端子上凸设有若干与所述接线插槽相对应的接线插头,所述接线插头数量与接线插槽数量相对应,每个接线插头通过设备接线与待组装设备供电端电性连接;待组装设备移动、组装,待组装设备带动上接线管由接线开口伸入下接线管内侧,上接线端子的接线插头插入相应的接线插槽,形成上接线端子与下接线端子的电性连接,实现待组装设备与外部电源的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接线插槽的数量为2~4个,对应地,所述接线插头的数量为2~4个。
进一步地,所述接线插槽的数量为4个,对应地,所述接线插头的数量为4个。
进一步地,所述上接线管与下接线管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下接线管竖直设置,所述上接线管水平设置;所述上接线管靠近下接线管的接线开口一端竖直向下弯折形成弯折端,所述上接线端子内接于弯折端。
进一步地,所述上接线管的弯折端外径小于下接线管内径,弯折端长度小于接线开口口径;所述上接线管弯折端由接线开口伸入下接线管内侧,待组装设备带动上接线管下移,位于弯折端内的上接线端子的接线插头下移插入下接线端子的接线插槽。
进一步地,所述上接线端子的接线插头竖直设置,接线插头下端伸出至弯折端端口外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所述可自动连接的电性连接组件,在用户购买需要自行组装的机器或设备后,在组装过程中上接线管以及上接线端子可随设备的组装移动,使得上接线端子伸入下接线管并插入下接线端子,从而自动完成设备的电性连接,防止由于人为失误未正确安装电性部件而带来的异常。
减少设备在组装过程中对于用户熟练程度和对于用户个人能力的依赖,通过正常组装机器的同时,在拼接的过程中,自动将电性部件进行了一个组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可自动连接的电性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可自动连接的电性连接组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下接线管,11、接线开口;
2、下接线端子,21、接线插槽,22、电源接线;
3、上接线管,31、弯折端;
4、上接线端子,41、接线插头,42、设备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其中,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1
参见图1~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可自动连接的电性连接组件,所述组件包括:下接线管1,所述下接线管1侧壁上开设有一接线开口11;下接线端子2,内接于靠近所述接线开口11的所述下接线管1内壁,所述下接线端子2靠近接线开口11一面间隔开设有若干接线插槽21,每个所述接线插槽21通过电源接线22与外部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上接线管3,所述上接线管3一开口端与待组装设备供电端(未图示)外周连接,所述上接线管3另一开口端对应所述下接线管1的接线开口11;上接线端子4,所述上接线端子4内接于与所述接线开口11相对应的上接线管3开口端内侧,所述上接线端子4上凸设有若干与所述接线插槽21相对应的接线插头41,所述接线插头41数量与接线插槽21数量相对应,每个接线插头41通过设备接线42与待组装设备供电端电性连接;待组装设备移动、组装,待组装设备带动上接线管3由接线开口11伸入下接线管1内侧,上接线端子4的接线插头41插入相应的接线插槽21,形成上接线端子4与下接线端子2的电性连接,实现待组装设备与外部电源的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接线插槽21的数量为2~4个,对应地,所述接线插头41的数量为2~4个。
进一步地,所述接线插槽21的数量为4个,对应地,所述接线插头41的数量为4个。
接线插头41的数量为至少2个,2个接线插头41与接线插槽21配合,可实现基本的供电需求;
接线插头41的数量为4个,4个接线插头41与接线插槽21配合,可在保证供电的情况下,增加电性部件的信号传输以及供电安全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上接线管3与下接线管1垂直设置。
上接线管3与下接线管1的垂直设置,可方便上接线管3伸入下接线管1内侧,提升组装、接线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所述下接线管1竖直设置,所述上接线管3水平设置;所述上接线管3靠近下接线管的接线开口11一端竖直向下弯折形成弯折端31,所述上接线端子4内接于弯折端31。
弯折端31的设计,可保证上接线端子4与下接线端子2的对正,提升连接的准确度。
进一步地,所述上接线管3的弯折端31外径小于下接线管1内径,弯折端31长度小于接线开口11口径;所述上接线管3弯折端31由接线开口11伸入下接线管1内侧,待组装设备带动上接线管3下移,位于弯折端31内的上接线端子4的接线插头41下移插入下接线端子2的接线插槽21。
可有效防止上接线管3与下接线管1的碰撞,保证组装顺利进行。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可自动连接的电性连接组件的使用方式如下:
在设备本体组装过程中,待组装设备移动、组装,待组装设备带动上接线管3由接线开口11伸入下接线管1内侧,上接线端子4的接线插头41插入相应的接线插槽21,形成上接线端子4与下接线端子3的电性连接,实现待组装设备与外部电源的电性连接。
所述可自动连接的电性连接组件,在用户购买需要自行组装的机器或设备后,在组装过程中上接线管3以及上接线端子4可随设备的组装移动,使得上接线端子4伸入下接线管1并插入下接线端子2,从而自动完成设备的电性连接,防止由于人为失误未正确安装电性部件而带来的异常。
减少设备在组装过程中对于用户熟练程度和对于用户个人能力的依赖,通过正常组装机器的同时,在拼接的过程中,自动将电性部件进行了一个组装;
上接线管3的设计,可对设备接线42进行集中收拢管理,保证设备供电端接线的稳定性;下接线管1的设计,可对电源接线22进行集中收拢管理,保证电源接线的稳定性。
实施例2
所述上接线端子4的接线插头41竖直设置,接线插头41下端伸出至弯折端31端口外侧。
接线插头41伸出至弯折端外侧,方便接线插头41插入接线插槽21,提升组装的便利度和准确度。
其余同实施例1。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1.一种可自动连接的电性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包括:
下接线管(1),所述下接线管(1)侧壁上开设有一接线开口(11);
下接线端子(2),内接于靠近所述接线开口(11)的所述下接线管(1)内壁,所述下接线端子(2)靠近接线开口(11)一面间隔开设有若干接线插槽(21),每个所述接线插槽(21)通过电源接线(22)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上接线管(3),所述上接线管(3)一开口端与待组装设备供电端外周连接,所述上接线管(3)另一开口端对应所述下接线管(1)的接线开口(11);
上接线端子(4),所述上接线端子(4)内接于与所述接线开口(11)相对应的上接线管(3)开口端内侧,所述上接线端子(4)上凸设有若干与所述接线插槽(21)相对应的接线插头(41),所述接线插头(41)数量与接线插槽(21)数量相对应,每个接线插头(41)通过设备接线42与待组装设备供电端电性连接;
待组装设备移动、组装,待组装设备带动上接线管(3)由接线开口(11)伸入下接线管(1)内侧,上接线端子(4)的接线插头(41)插入相应的接线插槽(21),形成上接线端子(4)与下接线端子(2)的电性连接,实现待组装设备与外部电源的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连接的电性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插槽(21)的数量为2~4个,对应地,所述接线插头(41)的数量为2~4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自动连接的电性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插槽(21)的数量为4个,对应地,所述接线插头(41)的数量为4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连接的电性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线管(3)与下接线管(1)垂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连接的电性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接线管(1)竖直设置,所述上接线管(3)水平设置;
所述上接线管(3)靠近下接线管的接线开口(11)一端竖直向下弯折形成弯折端(31),所述上接线端子(4)内接于弯折端(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自动连接的电性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线管(3)的弯折端(31)外径小于下接线管(1)内径,弯折端31长度小于接线开口(11)口径;
所述上接线管(3)弯折端(31)由接线开口(11)伸入下接线管(1)内侧,待组装设备带动上接线管(3)下移,位于弯折端(31)内的上接线端子(4)的接线插头(41)下移插入下接线端子(2)的接线插槽(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自动连接的电性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线端子(4)的接线插头(41)竖直设置,接线插头(41)下端伸出至弯折端(31)端口外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