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柜防触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8-23  110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柜防触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力,而电力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所有与之有关的配电设备使用的也越来越广泛,配电柜、高压柜的作用是对用电设备进行配电和控制,较常使用在厂房、车间等。

    高压配电柜是指用于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电能转换和消耗中起通断、控制或保护等作用的设备。高压配电柜的柜门需要向上抬起进而打开柜门,但这种开门方式仍有可能导致高压配电柜内的电气设备和导线老化后进而漏电,或者柜门在打开时碰到高压柜内的带电体,容易给操作人员带来损害。因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本领域人员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压柜防触电装置。

    一种高压柜防触电装置,包括柜体和下柜门,所述柜体内设置有高压设备,还包括位于下柜门上方的底板、设置在底板上的卡门组件和拉杆组件,所述卡门组件包括位于下柜门上方的挡杆、位于下柜门和挡杆之间的顶杆,所述顶杆下端顶住下柜门的上平面,所述拉杆组件包括转动件、位于转动件上方的联动杆,所述联动杆的一端部连接有软管,所述软管的一端与所述挡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体和沿转动体侧壁向外延伸的圆弧凸起,所述转动体支撑所述联动杆,所述圆弧凸起用于当所述转动体逆时针转动时顶起所述联动杆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圆弧凸起的一侧壁呈渐开线轨迹弧度。

    进一步的,所述顶杆的长度为所述挡杆与所述下柜门上端面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软管外围套设有胶管。

    进一步的,所述拉杆组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胶管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在所述固定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卡门组件包括固定在底板上的卡板,所述卡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顶杆下端穿过底板顶住所述下柜门。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两个支撑件以支撑所述挡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设置卡门组件和拉杆组件,顶杆顶住下柜门,且挡杆设置在顶杆上方,使下柜门不能上行从而开门,只有在通过拉杆组件拉动挡杆,使得挡杆不再挡住顶杆,将顶杆向上移动,下柜门才可以向上移动,进而打开下柜门,同时,拉杆组件的转动件与高压设备连接,在高压设备断电时,才可以转动转动件,进而打开下柜门,如此,形成了防触电装置,整个装置易于控制,防触电效果良好,可大大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处的放大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b处的放大结构图。

    附图标记:柜体10、下柜门11、底板12、卡门组件20、挡杆21、顶杆22、支撑件23、卡板24、拉杆组件30、转动件31、转动体311、圆弧凸起312、联动杆32、软管33、胶管34、固定件3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压柜防触电装置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较佳实施例中,一种高压柜防触电装置,包括柜体10和下柜门11,柜体10内设置有高压设备,该高压设备运行时带有1万伏的高压电,因此,必须确保高压设备内为不带电的情况下,方可开门。

    为实现对高压柜、配电柜的防触电功能,在下柜门的上方设置有底板12和设置在底板12上的卡门组件20,卡门组件20包括位于下柜门11上方的挡杆21、位于下柜门11和挡杆21之间的顶杆22,顶杆22下端顶住下柜门11。由此可知,顶杆22的下端可顶住下柜门,且顶杆22的上方又被挡杆21挡住,使得下柜门无法上移进而打开,只有在移动挡杆21,将挡杆21移离顶杆22的上方,从而可以向上移动顶杆22,下柜门11才可以打开。本实用新型中,需要将下柜门向上推动一端距离才可打开,则顶杆22可直接顶住下柜门11,防止下柜门直接打开,此时挡杆21与下柜门11之间的间距为顶杆22的长度。又如为无需将下柜门向上推动就可直接打开的,则可在下柜门上设置通孔,顶杆22下端穿过通孔设置于下柜门内,也可防止下柜门直接被打开。

    为更好地为实现对高压柜、配电柜的防触电功能,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拉杆组件30,拉杆组件30包括转动件31、位于转动件31上方的联动杆32,联动杆32的一端部连接有软管33,软管33的一端与挡杆21连接,可拉动挡杆21运动,则转动件31在转动时,可带动联动杆32运动,进而带动软管33和挡杆21运动,使得挡杆21不会挡住顶杆22的上下移动。其中,转动件31与柜体内的高压设备连接,可使用电机或气缸的方式带动转动件31转动,例如,在断电时,气缸回缩转动进而带动转动件31转动。在高压设备通电时,转动件31不能转动,只有在高压设备断电时,转动件才可转动,进而通过转动件打开下柜门。如此,形成高压柜的防触电装置,使得下柜门可以安全的打开,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

    其中,挡杆21与软管33的一端可直接以插接的方式连接。软管33的另一端可缠绕在联动杆32上,从而与联动杆32连接。

    本实施例中,转动件31包括转动体311和沿转动体311侧壁向外延伸的圆弧凸起312,转动体311支撑联动杆32,圆弧凸起312用于当转动体311转动时顶起联动杆32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其中,圆弧凸起312的一侧壁呈渐开线轨迹弧度。可以理解,当转动体311转动时,圆弧凸起312会顶起联动杆32向上移动,其移动的距离即为挡杆21移动的距离,则挡杆21远离顶杆22,不再阻挡顶杆22的上下运动。

    其中,软管33外围套设有胶管34,胶管34可保护软管33。软管33的内部为实心尼龙线,具有横向柔韧性,纵向刚性不伸缩,其套有胶管34,胶管34起支撑保护作用,软管33起运动传递作用。拉杆组件30还包括固定件35,胶管34一端通过螺丝(图未示出)固定在固定件35上。如此,固定住胶管34,同时胶管34可保护软管33,从而更好地拉动挡杆21。

    本实施例中,卡门组件20包括固定在底板12上的卡板24,卡板24上设置有通孔,顶杆22下端穿过底板12顶住下柜门11。底板12上还设置有两个支撑件23以支撑所述挡杆21,支撑件23不限于附图中的形状,只需可以稳定支撑挡杆21,在挡杆21移动时不会发生偏移即可。

    本实用新型中,柜体内设置有多个腔室,高压设备设置在下部的腔室中,在放置有高压设备的腔室的上方腔室中,设置有卡门组件20和拉杆组件30,同时,卡门组件20和拉杆组件30可设置在同一个腔室中,或者设置在不同的腔室中,不影响卡门组件20和拉杆组件30的功能使用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设置卡门组件和拉杆组件,顶杆顶住下柜门,且挡杆设置在顶杆上方,使下柜门不能上行从而开门,只有在通过拉杆组件拉动挡杆,使得挡杆不再挡住顶杆,将顶杆向上移动,才可以打开下柜门,同时,拉杆组件的转动件与高压设备连接,在高压设备断电时,才可以转动转动件,进而打开下柜门,如此,形成了防触电装置,整个装置易于控制,防触电效果良好,可大大提高安全性。

    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能够根据上述的内容进行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所有这样的替代、改进和变化都包括在附后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压柜防触电装置,包括柜体(10)和下柜门(11),所述柜体内设置有高压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下柜门上方的底板(12)、设置在底板上的卡门组件(20)和拉杆组件(30),所述卡门组件包括位于下柜门上方的挡杆(21)、位于下柜门和挡杆之间的顶杆(22),所述顶杆下端顶住下柜门的上平面,所述拉杆组件包括转动件(31)、位于转动件上方的联动杆(32),所述联动杆的一端部连接有软管(33),所述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挡杆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柜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体(311)和沿转动体侧壁向外延伸的圆弧凸起(312),所述转动体支撑所述联动杆,所述圆弧凸起用于当所述转动体逆时针转动时顶起所述联动杆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柜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凸起的一侧壁呈渐开线轨迹弧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柜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的长度为所述挡杆与所述下柜门上端平面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柜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外围套设有胶管(3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压柜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组件还包括固定件(35),所述胶管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在所述固定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柜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门组件包括固定在底板上的卡板(24),所述卡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顶杆下端穿过底板顶住所述下柜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柜防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两个支撑件(23)以支撑所述挡杆。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柜防触电装置,包括柜体和下柜门,柜体内设置有高压设备,还包括位于下柜门上方的底板、设置在底板上的卡门组件和拉杆组件,卡门组件包括位于下柜门上方的挡杆、位于下柜门和挡杆之间的顶杆,顶杆下端顶住下柜门,拉杆组件包括转动件、位于转动件上方的联动杆,联动杆的一端部连接有软管,软管的一端与所述挡杆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良好的防触电效果,易于控制,可大大提高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天佳;王秋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金升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8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90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