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中央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节费温湿分控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中,为了满足城市用电削峰填谷的需要,利用蓄冰、蓄水的方式,在夜间利用低温冷水机组(双工况冷水机组)制取低温冷水以冰或水的方式存储,白天在用电高峰时段将夜间存储的冷量在不开冷水机组的情况下提供给用户,即节省了高峰时段的用电量,同时也节约了运行费用。但蓄冷空调会造成增加初投资,增加空调系统能耗,且不节能。
采用温湿分控系统,可以对温湿度进行独立调节,既提高了室内人员的舒适性,又节约了空调能耗。
如何将两种空调系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目前还没有特别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提到的现有空调系统中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其能够在发挥蓄冷空调优势,保证削峰填谷节约运行费用的前提下,又能发挥温湿分控空调系统的优势,既提高了室内人员的舒适性,又节约了空调能耗。
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冷源系统和末端系统,冷源系统包括低温冷水机组、中温冷水机组、高温冷水机组和分别与其相连的冷却水系统和乙二醇循环系统,冷却水系统包括低温冷却塔、中温冷却塔、高温冷却塔、低温冷却水泵、中温冷却水泵、高温冷却水泵,乙二醇循环系统包括第一乙二醇泵、第二乙二醇泵、蓄冰槽、多出口板式换热器,末端系统包括温度控制系统和湿度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包括高温冷水泵、干式空调末端空调设备,湿度控制系统包括低温冷水泵、新风机组。根据上文所述的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其干式空调末端空调设备包括:高温风机盘管、高温空气处理机组、冷辐射吊顶、地板辐射盘管等。
根据上文所述的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冷源系统与末端系统采用多出口板式换热器连接。
根据上文所述的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根据项目需要,多用户共用一套冷源系统。
根据上文所述的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根据项目需要,湿度控制系统采用双冷源新风机组。
根据上文所述的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各工况之间的转换通过各个电动阀门来实现。
根据上文所述的一种高效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电动阀门a位于中温冷水机组与电动阀门b、电动阀门c的连通水管上,电动阀门b位于低温冷水机组与电动阀门c的连通水管上,电动阀门c位于电动阀门a与蓄冰槽的连通水管上,电动阀门d位于电动阀门e、电动阀门f前的联通管水上,电动阀门e位于第一乙二醇泵与多出口板式换热器之间的水管上,电动阀门f位于蓄冰槽与多出口板式换热器之间的水管上,电动阀门g位于第一乙二醇泵前后的旁通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提出了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可以实现削峰填谷的作用,同时提高室内舒适度,节约运行费用,又能节约空调系统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用于多个末端用户的空调系统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用于多用户使用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所示的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包括冷源系统和末端系统,冷源系统包括低温冷水机组(1)、中温冷水机组(9)、高温冷水机组(15)和分别与其相连的冷却水系统和乙二醇循环系统,冷却水系统包括低温冷却塔(7)、中温冷却塔(11)、高温冷却塔(17)、低温冷却水泵(8)、中温冷却水泵(12)、高温冷却水泵(16),乙二醇循环系统包括第一乙二醇泵(2)、第二乙二醇泵(6)、蓄冰槽(3)、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末端系统包括温度控制系统和湿度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包括高温冷水泵(5)、干式末端空调设备(10),湿度控制系统包括低温冷水泵(13)、新风机组(14)。
电动阀门a位于中温冷水机组(9)与电动阀门b、电动阀门c的连通水管上,电动阀门b位于低温冷水机组(1)与电动阀门c的连通水管上,电动阀门c位于电动阀门a与蓄冰槽(3)的连通水管上,电动阀门d位于电动阀门e、电动阀门f前的联通管水上,电动阀门e位于第一乙二醇泵(2)与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之间的水管上,电动阀门f位于蓄冰槽(3)与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之间的水管上,电动阀门g位于第一乙二醇泵(2)前后的旁通管上。
低温冷水机组(1)夜间蓄冰工况时段,电动阀门(a)(e)(f)(g)关闭,冷却水依次经过低温冷却塔(7)、低温冷却水泵(8)、低温冷水机组(1)完成一个内循环,乙二醇溶液依次经过低温冷水机组(1)、电动阀门(b)、电动阀门(c)、蓄冰装置(3)、电动阀门(d)、乙二醇泵(2)完成一个内循环。
白天高温冷水机组(15)中温冷水机组(9)与蓄冰装置(3)联合供冷时段,电动阀门(b)(d)(e)(g)关闭,冷却水依次经过中温冷却塔(11)、中温冷却水泵(12)、中温冷水机组(9)完成一个内循环,冷却水依次经过高温冷却塔(17)、高温冷却水泵(16)、高温冷水机组(15)完成一个内循环,乙二醇溶液依次经过高温冷水机组(15)、中温冷水机组(9)、电动阀门(a)、电动阀门(c)、蓄冰装置(3)、电动阀门(f)、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乙二醇泵(6)完成一个内循环,高温冷水依次经过高温冷水泵(5)、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干式末端空调设备(10)完成一个内循环,低温冷水依次经过低温冷水泵(13)、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新风机组(14)完成一个内循环。
白天高温冷水机组(15)中温冷水机组(9)与低温冷水机组(1)联合供冷时段,电动阀门(c)(d)(f)关闭,冷却水依次经过中温冷却塔(11)、中温冷却水泵(12)、中温冷水机组(9)完成一个内循环,冷却水依次经过低温冷却塔(7)、低温冷却水泵(8)、低温冷水机组(1)完成一个内循环,冷却水依次经过高温冷却塔(17)、高温冷却水泵(16)、高温冷水机组(15)完成一个内循环,乙二醇溶液依次经过高温冷水机组(15)、中温冷水机组(9)、电动阀门(a)、电动阀门(b)、低温冷水机组(1)、电动阀门(g)、电动阀门(e)、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乙二醇泵(6)完成一个内循环,高温冷水依次经过高温冷水泵(5)、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干式末端空调设备(10)完成一个内循环,低温冷水依次经过低温冷水泵(13)、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新风机组(14)完成一个内循环。
根据图2所示的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用于多个末端用户的空调系统原理图,温度控制系统增设第一板式换热器(18)和第一冷水泵(19),高温冷水依次经过高温冷水泵(5)、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第一板式换热器(18)形成一个内循环环路,高温冷水依次经过第一冷水泵(19)、第一板式换热器(18)、干式末端空调设备(10)形成一个内循环环路,湿度控制系统增设第二板式换热器(20)和第二冷水泵(21),低温冷水依次经过低温冷水泵(13)、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第二板式换热器(20)形成一个内循环环路,低温冷水依次经过第二冷水泵(21)、第二板式换热器(20)、新风机组(14)形成一个内循环环路。
根据图3所示的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原理图,根据项目需要,新风机组(14)改为多冷源新风机组(22)。高温冷水依次经过高温冷水泵(5)、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干式末端空调设备(10)、多冷源新风机组(22)形成一个内循环环路,低温冷水依次经过低温冷水泵(13)、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多冷源新风机组(22)形成一个内循环环路。
根据图4所示的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用于多用户使用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原理图,温度控制系统增设第一板式换热器(18)和第一冷水泵(19),高温冷水依次经过高温冷水泵(5)、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第一板式换热器(18)形成一个内循环,高温冷水依次经过第一冷水泵(19)、第一板式换热器(18)、干式空调末端空调设备(10)、多冷源新风机组(22)形成一个内循环,湿度控制系统增设第二板式换热器(20)和第二冷水泵(21),低温冷水依次经过低温冷水泵(13)、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第二板式换热器(20)形成一个内循环,低温冷水依次经过第二冷水泵(21)、第二板式换热器(20)、多冷源新风机组(22)形成一个内循环。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实际制作结构不局限与上述的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例如低温冷水机组台数的调整、高温主机台数的调整、电动阀门位置的变化、其他阀门的增加、末端用户数量的增加等所作的变化,凡是与前述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多冷源的大温差温湿分控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源系统和末端系统,冷源系统包括低温冷水机组(1)、中温冷水机组(9)、高温冷水机组(15)和分别与其相连的冷却水系统和乙二醇循环系统,冷却水系统包括低温冷却塔(7)、中温冷却塔(11)、高温冷却塔(17)、低温冷却水泵(8)、中温冷却水泵(12)、高温冷却水泵(16),乙二醇循环系统包括第一乙二醇泵(2)、第二乙二醇泵(6)、蓄冰槽(3)、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末端系统包括温度控制系统和湿度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包括高温冷水泵(5)、干式末端空调设备(10),湿度控制系统包括低温冷水泵(13)、新风机组(14)。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温度控制系统增设第一板式换热器(18)和第一冷水泵(19),其中,高温冷水泵(5)、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第一板式换热器(18)形成一个环路,第一冷水泵(19)、第一板式换热器(18)、干式末端空调设备(10)形成一个环路;湿度控制系统增设第二板式换热器(20)和第二冷水泵(21),其中,低温冷水泵(13)、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第二板式换热器(20)形成一个环路,低温冷水依次经过第二冷水泵(21)、第二板式换热器(20)、新风机组(14)形成一个环路。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增设第一板式换热器(18)和第一冷水泵(19),第二板式换热器(20)和第二冷水泵(21),其中,高温冷水泵(5)、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第一板式换热器(18)形成一个环路,第一冷水泵(19)、第一板式换热器(18)、干式末端空调设备(10)、多冷源新风机组(22)形成一个环路,低温冷水泵(13)、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第二板式换热器(20)形成一个环路,第二冷水泵(21)、第二板式换热器(20)、多冷源新风机组(22)形成一个环路。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冷源系统与末端系统采用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干式末端空调设备包括:高温风机盘管、高温空气处理机组、冷辐射吊顶、地板辐射盘管。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采用多冷源新风机组(22)。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各工况之间的转换通过各个电动阀门a、电动阀门b、电动阀门c、电动阀门d、电动阀门e、电动阀门f、电动阀门g来实现。
8.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电动阀门a位于中温冷水机组(9)与电动阀门b、电动阀门c的连通水管上,电动阀门b位于低温冷水机组(1)与电动阀门c的连通水管上,电动阀门c位于电动阀门a与蓄冰槽(3)的连通水管上,电动阀门d位于电动阀门e、电动阀门f前的联通管水上,电动阀门e位于第一乙二醇泵(2)与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之间的水管上,电动阀门f位于蓄冰槽(3)与多出口板式换热器(4)之间的水管上,电动阀门g位于第一乙二醇泵(2)前后的旁通管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