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风型内置风道型新风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8-21  98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风型内置风道型新风机。



    背景技术:

    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一方面把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另一方面把室外新鲜的空气经过杀菌,消毒、过滤等措施后,再输入到室内,让房间里每时每刻都是新鲜干净的空气,通过自主送风和引风,使室内空气实现对流,从而最大程度化的进行室内空气置换,新风机内置多功能净化系统保证进入室内的空气洁净健康。可以在绝大部分室内环境下安装,安装方便,使用舒适。

    现有混风型新风机的回风口都是和出风口在同一侧,因此导致安装时需要使用管道绕半圈才能够与回风口进行连接,该种位置的设置不但不好安装管道,并且管道成本和人工都会增加,而且安装完成后的新风机以及管道整体不美观,致使管道整体呈现盘杂错乱的状态,并且有些房屋由于的整体结构的限制,不一定有地方能够便于走管道,从而导致对于新风机的安装极其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风型内置风道型新风机,达到了使新风机的进风口与回风口位于同一侧的目的,使外部的管路也会减少,因此大大节省了材料和人工,并且设备的安装美观,整个风道管路减少两个以上弯头的使用,在减少弯头使用的同时能够减小流通过程中风阻,因此提高了新风的流通效率。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风型内置风道型新风机,包括机壳、回风部分、出风部分、进风部分、导向管道、过滤器、出风管、套管、夹板、螺纹块、丝杆、调节块、插管、橡胶垫圈、连接法兰和吊耳,所述回风部分位于机壳左侧的正面,所述出风部分位于机壳左侧的背面,所述进风部分位于机壳右侧的中间位置,所述回风部分的右端与导向管道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导向管道的另一端与进风部分的左侧固定连通,所述过滤器位于机壳内部的右侧,所述进风部分的左端与过滤器的右侧固定连通,所述过滤器的左侧与出风管的一端固定连通,且出风管的另一端与出风部分的右端固定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套管内侧壁的左侧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形状为圆形环槽,所述弧形槽的深度为零点五公分,所述弧形槽的内侧壁分别与两个夹板的外侧壁相接触,两个所述夹板相对接的形状为圆形,所述夹板的厚度与弧形槽的深度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套管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两个所述螺纹块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螺纹块的内侧壁通过螺纹分别与两个所述丝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两个所述丝杆相对的一端延伸至弧形槽的内部,且丝杆相对的一端通过轴承并与两个所述夹板相背的一侧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丝杆位于套管外部的一端与调节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调节块的外表面套接有防护套。

    进一步地,所述插管位于套管的内部,所述插管的右侧与套管内侧壁的右侧固定连通,所述插管的外表面与橡胶垫圈的内侧壁相套接,所述插管的外表面开设有配合橡胶垫圈使用的卡接槽,所述橡胶垫圈的数量为三个。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法兰位于套管的右侧,所述连接法兰与套管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两侧顶部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四个所述吊耳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吊耳上开设有吊装孔。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风型内置风道型新风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由于导向管道的设置,通过将回风部分和出风部分设计在同一侧,将回风部分与进风部分通过导向管道进行连通,同时导向管道预设计在机壳的内部,不但整体美观,而且在内部能与新风充分的混合,外部管路也会减少,因此大大节省了材料和人工,并且设备的安装美观,整个风道管路减少两个以上弯头的使用,在减少弯头使用的同时能够减小流通过程中风阻,因此提高了新风的流通效率,同时减少安装管路的吊筋以及缩短了安装时间。

    2、本实用新型通过套管的内侧壁与风口的连接部分进行套接,此时插管的外侧壁与风口的内侧壁相接触,配合橡胶垫圈的贴合达到密封的效果,并且通过旋紧丝杆,使丝杆配合螺纹块进行自锁式旋进,此时两个夹板的内侧壁处于相互对接移动状态,在两个夹板的内侧壁与风口管的外侧壁紧密贴合后,从而达到对风口部分起到固定的效果,因此替代了传统使用螺钉以及卡箍与风口管道连接的方式,整个连接过程简单便捷,配合连接法兰与管道的事先连接,随后能够快速的与风口之间进行密封连接,同时还避免了风量的泄漏流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套管的正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套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壳;2、回风部分;3、出风部分;4、进风部分;5、导向管道;6、过滤器;7、出风管;8、套管;9、弧形槽;10、夹板;11、螺纹块;12、丝杆;13、调节块;14、插管;15、橡胶垫圈;16、连接法兰;17、吊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混风型内置风道型新风机,包括机壳1、回风部分2、出风部分3、进风部分4、导向管道5、过滤器6、出风管7、套管8、夹板10、螺纹块11、丝杆12、调节块13、插管14、橡胶垫圈15、连接法兰16和吊耳17,回风部分2位于机壳1左侧的正面,出风部分3位于机壳1左侧的背面,进风部分4位于机壳1右侧的中间位置,回风部分2的右端与导向管道5的一端固定连通,导向管道5的另一端与进风部分4的左侧固定连通,过滤器6位于机壳1内部的右侧,进风部分4的左端与过滤器6的右侧固定连通,过滤器6的左侧与出风管7的一端固定连通,且出风管7的另一端与出风部分3的右端固定连通,由于导向管道5的设置,通过将回风部分2和出风部分3设计在同一侧,将回风部分2与进风部分4通过导向管道5进行连通,同时导向管道5预设计在机壳1的内部,不但整体美观,而且在内部能与新风充分的混合,外部管路也会减少,因此大大节省了材料和人工,并且设备的安装美观,整个风道管路减少两个以上弯头的使用,在减少弯头使用的同时能够减小流通过程中风阻,因此提高了新风的流通效率,同时减少安装管路的吊筋以及缩短了安装时间。

    套管8内侧壁的左侧开设有弧形槽9,弧形槽9的形状为圆形环槽,弧形槽9的深度为零点五公分,弧形槽9的内侧壁分别与两个夹板10的外侧壁相接触,两个夹板10相对接的形状为圆形,夹板10的厚度与弧形槽9的深度一致,套管8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两个螺纹块11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螺纹块11的内侧壁通过螺纹分别与两个丝杆12的外表面螺纹连接,两个丝杆12相对的一端延伸至弧形槽9的内部,且丝杆12相对的一端通过轴承并与两个夹板10相背的一侧转动连接,丝杆12位于套管8外部的一端与调节块13的一端固定连接,调节块13的外表面套接有防护套,插管14位于套管8的内部,插管14的右侧与套管8内侧壁的右侧固定连通,插管14的外表面与橡胶垫圈15的内侧壁相套接,插管14的外表面开设有配合橡胶垫圈15使用的卡接槽,橡胶垫圈15的数量为三个,连接法兰16位于套管8的右侧,连接法兰16与套管8为一体成型结构,通过套管8的内侧壁与风口的连接部分进行套接,此时插管14的外侧壁与风口的内侧壁相接触,配合橡胶垫圈15的贴合达到密封的效果,并且通过旋紧丝杆12,使丝杆12配合螺纹块11进行自锁式旋进,此时两个夹板10的内侧壁处于相互对接移动状态,在两个夹板10的内侧壁与风口管的外侧壁紧密贴合后,从而达到对风口部分起到固定的效果,因此替代了传统使用螺钉以及卡箍与风口管道连接的方式,整个连接过程简单便捷,配合连接法兰16与管道的事先连接,随后能够快速的与风口之间进行密封连接,同时还避免了风量的泄漏流失,机壳1两侧顶部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四个吊耳17的一侧固定连接,吊耳17上开设有吊装孔。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套管8的形状同样可以为矩形状态,即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皆可适用,在新风机的出风口、回风口或者进风口连接部分为矩形时,套管8、插管14、弧形槽9以及连接法兰16均为矩形状态,同时夹板10为四个矩形状态板件,因此同样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因此提高了本实施例对于不同大小类型风口位置连接的适用性。

    工作原理:通过将回风部分2和出风部分3设计在同一侧,将回风部分2与进风部分4通过导向管道5进行连通,同时导向管道5预设计在机壳1的内部,不但整体美观,而且在内部能与新风充分的混合,通过套管8的内侧壁与风口的连接部分进行套接,此时插管14的外侧壁与风口的内侧壁相接触,配合橡胶垫圈15的贴合达到密封的效果,并且通过旋紧丝杆12,使丝杆12配合螺纹块11进行自锁式旋进,此时两个夹板10的内侧壁处于相互对接移动状态,在两个夹板10的内侧壁与风口管的外侧壁紧密贴合后,从而达到对风口部分起到固定的效果,因此完成了管道与新风机风口处的快速连接,并且连接处不会出现风量泄漏现象的发生,而且连接后无需使用胶带或者薄膜配合胶水粘糊的工序,并且能够适用于高空作业的快速连接,替代了以往使用燕尾丝或者卡箍的繁琐连接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电源的提供也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混风型内置风道型新风机,包括机壳(1)、回风部分(2)、出风部分(3)、进风部分(4)、导向管道(5)、过滤器(6)、出风管(7)、套管(8)、夹板(10)、螺纹块(11)、丝杆(12)、调节块(13)、插管(14)、橡胶垫圈(15)、连接法兰(16)和吊耳(17),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部分(2)位于机壳(1)左侧的正面,所述出风部分(3)位于机壳(1)左侧的背面,所述进风部分(4)位于机壳(1)右侧的中间位置,所述回风部分(2)的右端与导向管道(5)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导向管道(5)的另一端与进风部分(4)的左侧固定连通,所述过滤器(6)位于机壳(1)内部的右侧,所述进风部分(4)的左端与过滤器(6)的右侧固定连通,所述过滤器(6)的左侧与出风管(7)的一端固定连通,且出风管(7)的另一端与出风部分(3)的右端固定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风型内置风道型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8)内侧壁的左侧开设有弧形槽(9),所述弧形槽(9)的形状为圆形环槽,所述弧形槽(9)的深度为零点五公分,所述弧形槽(9)的内侧壁分别与两个夹板(10)的外侧壁相接触,两个所述夹板(10)相对接的形状为圆形,所述夹板(10)的厚度与弧形槽(9)的深度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风型内置风道型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8)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两个所述螺纹块(11)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螺纹块(11)的内侧壁通过螺纹分别与两个所述丝杆(12)的外表面螺纹连接,两个所述丝杆(12)相对的一端延伸至弧形槽(9)的内部,且丝杆(12)相对的一端通过轴承并与两个所述夹板(10)相背的一侧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风型内置风道型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12)位于套管(8)外部的一端与调节块(1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调节块(13)的外表面套接有防护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风型内置风道型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管(14)位于套管(8)的内部,所述插管(14)的右侧与套管(8)内侧壁的右侧固定连通,所述插管(14)的外表面与橡胶垫圈(15)的内侧壁相套接,所述插管(14)的外表面开设有配合橡胶垫圈(15)使用的卡接槽,所述橡胶垫圈(15)的数量为三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风型内置风道型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法兰(16)位于套管(8)的右侧,所述连接法兰(16)与套管(8)为一体成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风型内置风道型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两侧顶部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四个所述吊耳(17)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吊耳(17)上开设有吊装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风型内置风道型新风机,包括机壳、回风部分、出风部分、进风部分、导向管道、过滤器、出风管、套管、夹板、螺纹块、丝杆、调节块、插管、橡胶垫圈、连接法兰和吊耳,所述回风部分位于机壳左侧的正面,所述出风部分位于机壳左侧的背面,所述进风部分位于机壳右侧的中间位置,所述回风部分的右端与导向管道的一端固定连通。本实用新型达到了使新风机的进风口与回风口位于同一侧的目的,使外部的管路也会减少,因此大大节省了材料和人工,并且设备的安装美观,整个风道管路减少两个以上弯头的使用,在减少弯头使用的同时能够减小流通过程中风阻,因此提高了新风的流通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陆左成;张大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帕瑞特(苏州)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30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905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