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流辐射双能翅片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8-02  113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泵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对流辐射双能翅片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煤改清洁能源的政策实施,空气能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如何提升产品的能效比,如何让产品在低温环境下的制热量更高,是所有空气能厂家均在积极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提升能效手段已经很难使产品的制热量和能效比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通过对北方采暖市场以及气候特点的考察,发现北方在天气寒冷的情况下太阳辐射能量依旧很足的特性,但是目前的空气能热泵产品对太阳能辐射能量的利用率非常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流辐射双能翅片换热器,能够同时利用空气能以及太阳辐射热量,从而有效提升空气能产品的制热量和能效比,达到优化节能减排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对流辐射双能翅片换热器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对流辐射双能翅片换热器,包括翅片换热器,所述翅片换热器的翅片表面设有黑色吸热层,所述黑色吸热层能够增加翅片对太阳能热辐射的吸热率且降低翅片对太阳能热辐射的反射率。

    优选,所述黑色吸热层为黑铬镀层。

    优选,所述黑铬镀层通过电镀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翅片的表面。

    优选,所述翅片为亲水铝箔翅片。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对流辐射双能翅片换热器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常规的亲水铝箔翅片表面进行电镀黑铬,使得翅片对太阳能热辐射的吸热率增加至大于96%,翅片对太阳能热辐射的反射率降低至小于12%,使空气能和太阳能的总热量进行完美结合提供给翅片换热器,有效提升低温环境温度下翅片换热器的蒸发温度,从而提升制热量,减少压缩比,减少压缩机功率,从而获取了更高的能效比。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对流辐射双能翅片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对流辐射双能翅片换热器中翅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说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一种对流辐射双能翅片换热器,包括翅片换热器1,所述翅片换热器1的翅片11为亲水铝箔翅片11,翅片11的表面通过电镀的方式设有黑铬镀层12,所述黑色吸热层能够增加翅片11对太阳能热辐射的吸热率且降低翅片11对太阳能热辐射的反射率,使得翅片11对太阳能热辐射的吸热率增加至大于96%,翅片11对太阳能热辐射的反射率降低至小于12%。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对流辐射双能翅片11换热器1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常规的亲水铝箔翅片11表面进行电镀黑铬,使得翅片11对太阳能热辐射的吸热率增加至大于96%,翅片11对太阳能热辐射的反射率降低至小于12%,使空气能和太阳能的总热量进行完美结合提供给翅片11换热器1,有效提升低温环境温度下翅片11换热器1的蒸发温度,从而提升制热量,减少压缩比,减少压缩机功率,从而获取了更高的能效比。

    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技术特征:

    1.一种对流辐射双能翅片换热器,包括翅片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换热器的翅片表面设有黑色吸热层,所述黑色吸热层能够增加翅片对太阳能热辐射的吸热率且降低翅片对太阳能热辐射的反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对流辐射双能翅片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黑色吸热层为黑铬镀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对流辐射双能翅片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黑铬镀层通过电镀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翅片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对流辐射双能翅片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为亲水铝箔翅片。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泵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对流辐射双能翅片换热器,包括翅片换热器,所述翅片换热器的翅片表面设有黑色吸热层,所述黑色吸热层能够增加翅片对太阳能热辐射的吸热率且降低翅片对太阳能热辐射的反射率。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常规的亲水铝箔翅片表面进行电镀黑铬,使得翅片对太阳能热辐射的吸热率增加至大于96%,翅片对太阳能热辐射的反射率降低至小于12%,使空气能和太阳能的总热量进行完美结合提供给翅片换热器,有效提升低温环境温度下翅片换热器的蒸发温度,从而提升制热量,减少压缩比,减少压缩机功率,从而获取了更高的能效比。

    技术研发人员:赵密升;李建国;刘振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2.18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866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