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越式电力及通信线缆组合设置的地下缆线通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8-01  128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缆线通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越式电力及通信线缆组合设置的地下缆线通道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电力、通信缆线主通道在城市道路下方独立、贴临平行设置,需要较宽的管线线位。按照电力工作井、通信工作井相互沿道路方向相互错开的节约线位宽度的方案考虑,电力、通信缆线主通道最大管线线位需求为工作井处,该处管线线位宽度为工作井宽度、缆线主通道宽度、以及工作井和缆线主通道之间的安全间距的叠加值。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地块对电力、通信容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地下缆线通道容量要求不断增长。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有限的道路管线线位宽度与地下缆线通道之间经常发生矛盾,由于地下缆线通道不足,导致城市架空线现象的产生。因此在地下缆线通道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对线位宽度的需求是解决架空线现象的主要途径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穿越式电力及通信线缆组合设置的地下缆线通道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穿越式电力及通信线缆组合设置的地下缆线通道系统,包括缆线组合主通道、电力工作井、电力缆线引出通道、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通信工作井、通信缆线引出通道、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所述缆线组合主通道包括水平并列设置的电力缆线主通道和通信缆线主通道;所述电力工作井和通信工作井设置于同一管线线位上;所述电力工作井的一组相对侧面上分别设有一第一缆线组合主通道预留口,并外接一缆线组合主通道,电力工作井的另一组相对侧面上分别设有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并外接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所述电力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和第一缆线组合主通道预留口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上下错开,所述电力工作井内设置一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所述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电力工作井两侧连接的缆线组合主通道的电力缆线主通道连接,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设置于相近的电力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的下方空间;所述通信工作井的一组相对侧面上分别设有一第二缆线组合主通道预留口,并外接一缆线组合主通道,通信工作井的另一组相对侧面上分别设有一通信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并外接一通信缆线引出通道,所述通信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和第二缆线组合主通道预留口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上下错开,所述通信工作井内设置一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所述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的两端分别与通信工作井两侧连接的缆线组合主通道的通信缆线主通道连接,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设置于相近的通信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的下方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电力缆线主通道包括电力缆线套管和电力缆线管枕,所述通信缆线主通道包括通信缆线套管和通信缆线管枕。

    进一步地,所述电力工作井和通信工作井通过缆线组合主通道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力工作井和通信工作井的顶部均设有两处井盖。

    进一步地,所述电力工作井另两侧连接的电力缆线引出通道分别沿道路垂直方向延伸至道路两侧的地块,所述通信工作井另两侧连接的通信缆线引出通道分别沿道路垂直方向延伸至道路两侧的地块。

    进一步地,所述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并贴着电力工作井的井壁和/或井底设置,所述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并贴着通信工作井的井壁和/或井底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电力缆线主通道和通信缆线主通道二合一组成缆线组合主通道,电力工作井和通信工作井设置在同一管线线位上,通信缆线和电力缆线分别在电力工作井和通信工作井内无引出,并利用引出通道下方空间设置穿越式缆线通道直接穿越。本实用新型方案符合统规统建的趋势,不仅维持了电力、通信权属单位独立管理各自专业缆线的方式不变,更重要的是压缩了电力、通信地下缆线通道的管线线位宽度,集约化利用了地下空间,适用于在城市道路下方管线线位宽度受限情况下建设电力、通信地下缆线通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缆线组合主通道的断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力工作井的平面布置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力工作井的竖向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通信工作井的平面布置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通信工作井的竖向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与传统地下缆线通道系统的整体管线宽度需求的对比图。

    图中部件标号如下:

    1缆线组合主通道

    101电力缆线主通道

    102通信缆线主通道

    2电力工作井

    3电力缆线引出通道

    4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

    5通信工作井

    6通信缆线引出通道

    7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

    1’电力缆线主通道

    2’通信缆线主通道

    3’电力工作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如何实践本实用新型。尽管结合其优选的具体实施方案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这些实施方案只是阐述,而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一种穿越式电力及通信线缆组合设置的地下缆线通道系统,包括缆线组合主通道1、电力工作井2、电力缆线引出通道3、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4、通信工作井5、通信缆线引出通道6、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7。

    参见图2,所述缆线组合主通道1包括水平并列设置的电力缆线主通道101和通信缆线主通道102。具体地,所述电力缆线主通道101包括电力缆线套管和电力缆线管枕;所述通信缆线主通道102包括通信缆线套管和通信缆线管枕。

    所述电力工作井2和通信工作井5设置于同一管线线位上。

    参见图3和图4,所述电力工作井2的一组相对侧面上分别设有一第一缆线组合主通道1预留口,并外接一缆线组合主通道1,电力工作井2的另一组相对侧面上分别设有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并外接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3,所述电力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和第一缆线组合主通道1预留口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上下错开,避免电力缆线在电力工作井2内相冲突,所述电力工作井2内设置一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4,所述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4的两端分别与电力工作井2两侧连接的缆线组合主通道1的电力缆线主通道101连接,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4设置于相近的电力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的下方空间,实际设置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4时,可采用混凝土浇筑,使得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4与电力工作井2完全隔离,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4可贴着电力工作井2的井壁和/或井底浇筑而成。

    使用时,一缆线组合主通道1内的电力缆线和通信缆线从电力工作井2的一侧接入电力工作井2后,电力缆线进入电力工作井2的操作空间,在该操作空间内完成电力缆线敷设、续接及引出,通信缆线通过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4进入电力工作井2另一侧连接的缆线组合主通道1的通信缆线主通道102,通信缆线无引出,直接穿越电力工作井2。

    参见图5和图6,所述通信工作井5的一组相对侧面上分别设有一第二缆线组合主通道1预留口,并外接一缆线组合主通道1,通信工作井5的另一组相对侧面上分别设有一通信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并外接一通信缆线引出通道6,所述通信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和第二缆线组合主通道1预留口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上下错开,避免通信缆线在通信工作井5内相冲突,所述通信工作井5内设置一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7,所述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7的两端分别与通信工作井5两侧连接的缆线组合主通道1的通信缆线主通道102连接,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7设置于相近的通信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的下方空间,实际设置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7时,可采用混凝土浇筑,使得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7与通信工作井5完全隔离,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7可贴着通信工作井5的井壁和/或井底浇筑而成。

    使用时,一缆线组合主通道1内的通信缆线和电力缆线从通信工作井5的一侧接入通信工作井5后,通信缆线进入通信工作井5的操作空间,在该操作空间内完成通信缆线敷设、续接及引出,电力缆线通过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7进入通信工作井5另一侧连接的缆线组合主通道1的通信缆线主通道102,电力缆线无引出,直接穿越通信工作井5。

    另外,所述电力工作井2和通信工作井5的顶部均设有两处井盖,用于工作人员出入口、敷设缆线以及人员下井前通风。所述电力工作井2另两侧连接的电力缆线引出通道3分别沿道路垂直方向延伸至道路两侧的地块。所述通信工作井5另两侧连接的通信缆线引出通道6分别沿道路垂直方向延伸至道路两侧的地块。

    本系统与传统地下缆线通道系统相比,参见图7,传统地下缆线通道系统中的电力缆线主通道1’和通信缆线主通道2’分别独立设置,传统地下缆线通道线位最宽处为十字型电力工作井3’处,该电力工作井3’处的管线线位宽度最小为w1+w2+w3,w1为电力工作井2/电力工作井3’的宽度,w2为电力工作井3’和通信缆线主通道2’之间的安全施工间距,w3为通信缆线主通道2’的宽度。本系统利用电力工作井2内电力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下方的多余空间设置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4,使整个线位宽度被压缩,省去了电力工作井3’和通信缆线主通道2’之间的安全施工间距w2。电力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下方的多余空间还可分两种情况:当电力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下方的多余空间足够设置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4时,管线线位宽度等同于电力工作井2/电力工作井3’的宽度w1;当电力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下方的多余空间不能完全满足设置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4时,可改造电力工作井2,适当增加该设置处的跨度,使得管线线位宽度小于w1+w3。因此,无论电力工作井2内空间是否足够设置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4,管线线位宽度都会减少。

    在具体实施时,将电力工作井2和通信工作井5设置在同一管线线位上,电力工作井2和通信工作井5的间距设置在50米左右,并根据缆线的拖拉力、地块需求等因数做适当调整,电力工作井2内的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的下方空间采用混凝土浇筑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4,通信工作井5内的一通信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的下方空间采用混凝土浇筑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7。缆线组合主通道1沿道路方向与电力工作井2和工作井连接,电力缆线和通信缆线分别在电力工作井2和通信工作井5内完成缆线敷设、续接及引出。其中的缆线引出通过引出通道实现,具体为,在电力工作井2和通信工作井5上分别沿道路垂直方向引出电力缆线引出通道3和通信缆线引出通道6,并使其延伸至道路两侧的地块。

    应当指出,对于经充分说明的本实用新型来说,还可具有多种变换及改型的实施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仅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总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包括那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以及改型。


    技术特征:

    1.一种穿越式电力及通信线缆组合设置的地下缆线通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缆线组合主通道、电力工作井、电力缆线引出通道、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通信工作井、通信缆线引出通道、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

    所述缆线组合主通道包括水平并列设置的电力缆线主通道和通信缆线主通道;

    所述电力工作井和通信工作井设置于同一管线线位上;

    所述电力工作井的一组相对侧面上分别设有一第一缆线组合主通道预留口,并外接一缆线组合主通道,电力工作井的另一组相对侧面上分别设有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并外接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所述电力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和第一缆线组合主通道预留口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上下错开,所述电力工作井内设置一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所述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电力工作井两侧连接的缆线组合主通道的电力缆线主通道连接,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设置于相近的电力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的下方空间;

    所述通信工作井的一组相对侧面上分别设有一第二缆线组合主通道预留口,并外接一缆线组合主通道,通信工作井的另一组相对侧面上分别设有一通信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并外接一通信缆线引出通道,所述通信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和第二缆线组合主通道预留口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上下错开,所述通信工作井内设置一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所述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的两端分别与通信工作井两侧连接的缆线组合主通道的通信缆线主通道连接,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设置于相近的通信缆线引出通道预留口的下方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式电力及通信线缆组合设置的地下缆线通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缆线主通道包括电力缆线套管和电力缆线管枕,所述通信缆线主通道包括通信缆线套管和通信缆线管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式电力及通信线缆组合设置的地下缆线通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工作井和通信工作井通过缆线组合主通道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式电力及通信线缆组合设置的地下缆线通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工作井和通信工作井的顶部均设有两处井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式电力及通信线缆组合设置的地下缆线通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工作井另两侧连接的电力缆线引出通道分别沿道路垂直方向延伸至道路两侧的地块,所述通信工作井另两侧连接的通信缆线引出通道分别沿道路垂直方向延伸至道路两侧的地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式电力及通信线缆组合设置的地下缆线通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并贴着电力工作井的井壁和/或井底设置,所述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并贴着通信工作井的井壁和/或井底设置。

    技术总结
    一种穿越式电力及通信线缆组合设置的地下缆线通道系统,包括缆线组合主通道、电力工作井、电力缆线引出通道、穿越式通信缆线通道、通信工作井、通信缆线引出通道、穿越式电力缆线通道。将电力缆线主通道和通信缆线主通道二合一组成缆线组合主通道,电力工作井和通信工作井设置在同一管线线位上,通信缆线和电力缆线分别在电力工作井和通信工作井内无引出,并利用引出通道下方空间设置穿越式缆线通道直接穿越。本实用新型维持了电力、通信权属单位独立管理各自专业缆线的方式不变,更重要的是压缩了电力、通信地下缆线通道的管线线位宽度,集约化利用了地下空间,适用于在城市道路下方管线线位宽度受限情况下建设电力、通信地下缆线通道。

    技术研发人员:张浩;刘澄波;王恒栋;宋佳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10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863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