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耳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机充电盒。
背景技术:
无线耳机具有配套的耳机充电盒,不仅起到收纳耳机的作用,而且充电盒本身就是耳机的移动电源,自身可以储存电能以供耳机使用,在使用中,只需给充电盒充电即可。现有市面上多数耳机充电盒采用旋转方式开合,其旋转方式大致分为两种结构:一是采用成品铰链结构,其结构复杂、成本高,二是采用独立转轴结构,其结构简单,但手感差,且在打开盒盖时,盒盖与主盒体之间存在干涉,容易对主盒体的外观面造成压痕。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对独立转轴结构进行改进的充电盒旋转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充电盒,用于解决现有技术旋转式耳机充电盒开闭过程中手感差及成本高的问题,提升耳机充电盒开合过程中的阻尼手感,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盒盖,其上形成有转轴和第一阻尼凸起,所述第一阻尼凸起随所述上盒盖的开合而做圆弧运动;主盒体,其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转轴的容纳孔和第二阻尼凸起,且所述主盒体具有所述上盒盖可开闭的耳机腔体;所述第二阻尼凸起位于所述第一阻尼凸起的运动路径上,在所述上盒盖闭合所述耳机腔体时,所述第一阻尼凸起位于所述第二阻尼凸起的下方,而在所述上盒盖打开所述耳机腔体时,所述第一阻尼凸起位于所述第二阻尼凸起的上方。
如上所述的耳机充电盒,所述主盒体包括:下盒体,其上形成有所述容纳孔;中间腔体,其可拆卸性连接在所述下盒体内,且形成有所述耳机腔体和第二阻尼凸起。
如上所述的耳机充电盒,所述中间腔体与所述下盒体相互卡接。
如上所述的耳机充电盒,所述中间腔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若干卡扣,所述下盒体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中间腔体上的卡扣配合的若干卡槽;或者所述中间腔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若干卡槽,所述下盒体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中间腔体上的卡槽配合的若干卡扣;所述中间腔体和下盒体通过所述卡扣和卡槽相互卡接。
如上所述的耳机充电盒,所述第一阻尼凸起和第二阻尼凸起干涉时的表面为弧形。
如上所述的耳机充电盒,所述中间腔体上还形成有止挡凸块,其位于所述第二阻尼凸起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二阻尼凸起之间形成有间隙,且所述止挡凸块的凸出长度长于所述第二阻尼凸起的凸出长度。
如上所述的耳机充电盒,所述第一阻尼凸起和第二阻尼凸起的外表面均呈圆弧表面。
如上所述的耳机充电盒,所述上盒盖、中间腔体和下盒体均为塑料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是:上盒盖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主盒体上,且在上盒盖转动打开或闭合至第一阻尼凸起与第二阻尼凸起干涉时,第一阻尼凸起挤压并越过第二阻尼凸起,上盒盖打开时,第一阻尼凸起位于第二阻尼凸起的上方,而关闭时第一阻尼凸起位于第二阻尼凸起的下方,实现在上盒盖通过转轴转动打开/闭合耳机腔体的过程中的阻尼手感,且该充电盒结构简单,易实现,成本投入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耳机充电盒实施例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耳机充电盒实施例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耳机充电盒实施例中上盒盖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耳机充电盒实施例中中间腔体的结构图;
图5为图1中示出的耳机充电盒实施例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图2中示出的耳机充电盒实施例中b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实现以转轴方式打开和关闭耳机充电盒且在开闭过程时提供阻尼手感,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耳机充电盒,包括:上盒盖10,其上形成有转轴11和第一阻尼凸起12,第一阻尼凸起12随上盒盖10的开合而做圆弧运动;主盒体20,其上形成有用于安装转轴的容纳孔(未示出)和第二阻尼凸起213,且主盒体20具有上盒盖10可开闭的耳机腔体211;第二阻尼凸起213位于第一阻尼凸起12的运动路径上,在上盒盖10闭合耳机腔体211时,第一阻尼凸起12位于第二阻尼凸起213的下方,而在上盒盖10打开耳机腔体211时,第一阻尼凸起12位于第二阻尼凸起213的上方。
通常地,由于主盒体20内设置有线路板及充电电池等电器件,为了便于检修,主盒体20一般为分体式,如图1至图4所示,主盒体20包括中间腔体21和下盒体22,中间腔体21例如通过卡扣连接可拆卸地设置在下盒体22内,如图4所示,在中间腔体2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若干卡扣212,对应地,下盒体21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中间腔体21上的卡扣212配合的若干卡槽(未示出),在将中间腔体21置于下盒体22内时,卡扣212与卡槽卡接,实现中间腔体21与下盒体22之间的连接。当然,中间腔体21和下盒体22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不仅局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在中间腔体2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若干卡槽,而在下盒体22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中间腔体21上的卡槽配合的若干卡扣,来实现两者的连接,或者可以通过螺钉实现可拆卸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上盒盖10的转轴11容纳在下盒体22的容纳孔(未示出)内,实现在打开关闭上盒盖10时转轴11在容纳孔内转动,且如图3所示,在上盒盖10的设置转轴1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阻尼凸起12,该第一阻尼凸起12的外侧面呈弧形表面,且在上盒盖10通过转轴11转动打开时,第一阻尼凸起12做圆弧运动。
如图4所示,中间腔体21具有用于容纳耳机的耳机腔体211,在中间腔体21装配至下盒体22内时,中间腔体21和下盒体22之间形成有用于放置线路板及充电电池等电器件的空间,如图1和图2所示。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中间腔体21上形成有与第一阻尼凸起12对应的第二阻尼凸起213,且本实施例第二阻尼凸213的外表面也呈圆弧表面,以便实现与第一阻尼凸起213之间的光滑干涉。如图1和图5所示,在上盒盖10闭合时,第一阻尼凸起12不与第二阻尼凸起213发生干涉,且在本实施例中,两者成例如大致成90度布置,当然这个角度是可以根据上盒盖10开盒角度而变化,在此不做限定。在上盒盖10顺时针打开过程中,第一阻尼凸起12顺时针做圆弧运动,由于第二阻尼凸起213设置在第一阻尼凸起12的运动路径上,因此,在转动至一定位置(本实施例中为转动大致90度)时,第一阻尼凸起12与第二阻尼凸起213发生干涉,第一阻尼凸起12挤压第二阻尼凸起213,进而压迫中间腔体21中在其上设置有第二阻尼凸起213的侧板(未标注)变形,从而提供阻尼手感,直至越过第二阻尼凸起213位于第二阻尼凸起213的上方,此时完成上盒盖10的打开过程,如图2和图6所示;类似地,在从上盒盖10打开到上盒盖10逆时针关闭过程中,第一阻尼凸起12与第二阻尼凸起213发生干涉,第一阻尼凸起12挤压第二阻尼凸起213并越过第二阻尼凸起213至位于第二阻尼凸起213的下方,直至运行至与第二阻尼凸起213成大致90度布置,此时完成上盒盖10的闭合过程,如图1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上盒盖10与主盒体20之间的开闭方式可以采用现有已知的磁吸或卡扣方式等,在此不做具体介绍。
为了避免在第一阻尼凸起12越过第二阻尼凸起213后上盒盖10继续转动,使上盒盖10打开成大致90度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6所示,中间腔体21上还形成有止挡凸块214,止挡凸块214位于第二阻尼凸起213的上方且与第二阻尼凸起213形成一定间隙214,止挡凸块214的凸出方向与第二阻尼凸起213的凸出方向一致且止挡凸块214的凸出长度长于第二阻尼凸起213的凸出长度,使得在第一阻尼凸起12挤压第二阻尼凸起213并越过第二阻尼凸起213后卡入该间隙215中,而不能越过止挡凸块214,防止上盒盖10的继续顺时针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止挡凸块214在垂直于其凸出长度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阻尼凸起213在垂直于其凸出长度的方向上的长度,且也大于第二阻尼凸起12在垂直于其凸出长度的方向上的长度,以可靠地防止第一阻尼凸起213越过止挡凸块214。本实施例中的上盒盖10、中间腔体21和下盒体22均为塑料材质。
本实施例的耳机充电盒,上盒盖10通过转轴11转动连接在主盒体20上,且在上盒盖20转动打开或闭合至第一阻尼凸起12与第二阻尼凸起213干涉时,第一阻尼凸起12挤压并越过第二阻尼凸起213,上盒盖10打开时,第一阻尼凸起12位于第二阻尼凸起213的上方,而关闭时第一阻尼凸起12位于第二阻尼凸起213的下方,实现在上盒盖10通过转轴11转动打开/闭合耳机腔体212的过程中的阻尼手感,且该充电盒结构简单,易实现,成本投入低。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1.一种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盒盖,其上形成有转轴和第一阻尼凸起,所述第一阻尼凸起随所述上盒盖的开合而做圆弧运动;
主盒体,其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转轴的容纳孔和第二阻尼凸起,且所述主盒体具有所述上盒盖可开闭的耳机腔体;
所述第二阻尼凸起位于所述第一阻尼凸起的运动路径上,在所述上盒盖闭合所述耳机腔体时,所述第一阻尼凸起位于所述第二阻尼凸起的下方,而在所述上盒盖打开所述耳机腔体时,所述第一阻尼凸起位于所述第二阻尼凸起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盒体包括:
下盒体,其上形成有所述容纳孔;
中间腔体,其可拆卸性连接在所述下盒体内,且形成有所述耳机腔体和第二阻尼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腔体与所述下盒体相互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腔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若干卡扣,所述下盒体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中间腔体上的卡扣配合的若干卡槽;或者所述中间腔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若干卡槽,所述下盒体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中间腔体上的卡槽配合的若干卡扣;所述中间腔体和下盒体通过所述卡扣和卡槽相互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凸起和第二阻尼凸起干涉时的表面为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腔体上还形成有止挡凸块,其位于所述第二阻尼凸起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二阻尼凸起之间形成有间隙,且所述止挡凸块的凸出长度长于所述第二阻尼凸起的凸出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凸起和第二阻尼凸起的外表面均呈圆弧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盒盖、中间腔体和下盒体均为塑料材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