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尤其是一种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一般包括两个集流管、插设连接在两个集流管之间的多个微通道形式的扁管以及扁管之间的换热翅片。其中,集流管的截面一般为圆形,扁管的截面一般为近似矩形。而在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中,扁管普遍会插入到集流管内较深的位置处,而这将导致制冷剂在集流管内流动时会受到扁管的较大阻碍,产生较大损失。因此,会增加制冷剂于集流管内的流通阻力,而由此导致的制冷剂的较大压降则也会对系统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急需一种能够降低制冷剂在集流管内部流动时因阻力造成的压力损失,且提高其换热效率的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能够降低制冷剂在集流管内部流动时因阻力造成的压力损失,且提高其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包括两个集流管、插设连接在两个集流管之间的若干微通道扁管以及设置在任意两个微通道扁管之间的换热翅片,且其中一个集流管的一端连接有用于输入制冷剂的冷却液进口,另一个集流管的一端连接有用于输出制冷剂的冷却液出口,所述集流管包括若干顺次呈直线形连接的集流管单元,且相邻的两个集流管单元端部之间还设有供所述微通道扁管插入的槽孔,所述微通道扁管的一端通过所述槽孔插设在所述集流管单元的管道内,且其周边与所述槽孔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微通道扁管的微通道孔的端部还连接有扩口通道管,所述扩口通道管的管口一端与一隔板相连,所述隔板连接的所述集流管内,且其上设有与所述扩口通道管连通的通孔,且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流管分割成两个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微通道扁管插设在第一腔室内,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微通道扁管内的微通道孔。
优选的,所述扩口通道管为背离所述微通道扁管向外扩口的圆台形通道。
优选的,所述通孔为朝向背离所述微通道扁管一端扩口的孔。
优选的,所述隔板与每个所述集流管单元之间均通过焊接密封。
优选的,任意两个集流管单元之间均通过焊接固定,且集流管单元与微通道扁管之间亦通过焊接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微通道扁管的微通道孔端部还连接有扩口通道管,且扩口通道管的大端口与隔板上的通孔相连通,因此从集流管一端冷却液进口进入的冷却液,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从而可以使得压力损失大幅降低,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设备的工作能耗,提高系统效率,同时由于冷却液是从扩口形的扩口通道管和通孔进入到的微通道扁管,其加大了冷却液进入到微通道扁管中的入口,通过入口面积的增加,从而使得液体可以更加方便快速的进入到微通道扁管中,提供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微通道扁管侧视图;
图3两个集流管单元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记:1为集流管,2为微通道扁管,3为集流管单元,4为槽孔,5为扩口通道管,6为隔板,7为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两个集流管1、插设连接在两个集流管1之间的若干微通道扁管2以及设置在任意两个微通道扁管2之间的换热翅片,且其中一个集流管1的一端连接有用于输入制冷剂的冷却液进口,另一个集流管1的一端连接有用于输出制冷剂的冷却液出口,集流管1包括若干顺次呈直线形连接的集流管单元3,且相邻的两个集流管单元3端部之间还设有供微通道扁管2插入的槽孔4,微通道扁管2的一端通过槽孔4插设在集流管单元3的管道内,且其周边与槽孔4内壁密封连接;微通道扁管2的微通道孔的端部还连接有扩口通道管5,扩口通道管5的管口一端与一隔板6相连,隔板6连接的集流管1内,且其上设有与扩口通道管5连通的通孔7,且隔板6将集流管1分割成两个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微通道扁管2插设在第一腔室内,且通孔7连通第二腔室和微通道扁管2内的微通道孔。
扩口通道管5为背离微通道扁管2向外扩口的圆台形通道。
通孔7为朝向背离微通道扁管2一端扩口的孔。
隔板6与每个集流管单元3之间均通过焊接密封。
任意两个集流管单元3之间均通过焊接固定,且集流管单元3与微通道扁管2之间亦通过焊接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由于在微通道扁管2的微通道孔端部还连接有扩口通道管5,且扩口通道管5的大端口与隔板6上的通孔7相连通,因此从集流管1一端冷却液进口进入的冷却液,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从而可以使得压力损失大幅降低,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设备的工作能耗,提高系统效率,同时由于冷却液是从扩口形的扩口通道管5和通孔7进入到的微通道扁管2,其加大了冷却液进入到微通道扁管2中的入口,通过入口面积的增加,从而使得液体可以更加方便快速的进入到微通道扁管2中,提供冷却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包括两个集流管、插设连接在两个集流管之间的若干微通道扁管以及设置在任意两个微通道扁管之间的换热翅片,且其中一个集流管的一端连接有用于输入制冷剂的冷却液进口,另一个集流管的一端连接有用于输出制冷剂的冷却液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包括若干顺次呈直线形连接的集流管单元,且相邻的两个集流管单元端部之间还设有供所述微通道扁管插入的槽孔,所述微通道扁管的一端通过所述槽孔插设在所述集流管单元的管道内,且其周边与所述槽孔内壁密封连接;
所述微通道扁管的微通道孔的端部还连接有扩口通道管,所述扩口通道管的管口一端与一隔板相连,所述隔板连接的所述集流管内,且其上设有与所述扩口通道管连通的通孔,且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流管分割成两个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微通道扁管插设在第一腔室内,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微通道扁管内的微通道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口通道管为背离所述微通道扁管向外扩口的圆台形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朝向背离所述微通道扁管一端扩口的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与每个所述集流管单元之间均通过焊接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微通道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集流管单元之间均通过焊接固定,且集流管单元与微通道扁管之间亦通过焊接密封。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