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共享充电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共享充电装置防盗电路及共享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共享充电装置比如共享充电宝在运营时一般是配合主机进行使用的,如图1所示,所述主机包括开设在其本体上的收纳槽1,所述收纳槽1的左右两侧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电子锁2,所述收纳槽1的底部上设置有信号接口。共享充电装置在归还后其是放置在主机的所述收纳槽1内的,共享充电装置的信号接口与所述收纳槽1底部的所述信号接口电连接,共享充电装置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卡槽3,所述收纳槽1内的所述电子锁2的顶针4对所述卡槽3进行卡紧,从而实现对共享充电装置的锁定。
在租借所述共享充电装置时,所述电子锁2的顶针4在主机的控制下退出所述卡槽3,不再对共享充电装置进行锁定,用户即可取出共享充电装置,完成租借。而在归还共享充电装置时,将共享充电装置放置在所述收纳槽1内,在共享充电装置的所述信号接口与所述收纳槽1底部的所述信号接口电连接后,主机与共享充电装置能够进行数据交互,基于数据交互主机再启动所述电子锁2对共享充电装置进行锁定。
然而,这种归还锁定方式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以下技术缺陷:当所述共享充电装置的所述卡槽3被堵住时,所述电子锁2无法对共享充电装置进行有效的锁定,而主机在共享充电装置的所述信号接口与所述收纳槽1底部的所述信号接口电连接获得有效信号后,认为共享充电装置已经归还到位。因此现有的共享充电装置归还锁定方式使得共享充电装置存在被盗取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提供的共享充电装置归还确认机制单纯依赖共享充电装置与主机之间的数据交互确认是否归还到位所存在的共享充电装置易被盗取的技术缺陷,提供了一种共享充电装置防盗电路。
为实现以上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共享充电装置防盗电路,包括第一触点p1、第二触点p2、第三触点p3、第四触点p4、电压源s1、上拉电阻r1、上拉电阻r2、限流电阻r3、限流电阻r4、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
其中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所述限流电阻r3与所述第一触点p1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所述上拉电阻r1分别与所述第二触点p2、所述电压源s1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所述电压源s1的负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所述限流电阻r4与所述第三触点p3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所述上拉电阻r2分别与所述第四触点p4、所述电压源s1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享充电装置防盗电路时,将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作为一组触点设置在共享充电装置左侧的卡槽内,并使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之间留有间距,同时,将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作为一组触点设置在所述共享充电装置右侧的卡槽内,并使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之间留有间距;在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使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之间的间距约等于电子锁的顶针的直径;同时,将所述三级管q1、所述三级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共享充电装置的控制器连接起来。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享充电装置防盗电路后,当向主机归还所述共享充电装置时,所述共享充电装置逐渐放置入所述主机的收纳槽内,并最终使所述共享充电装置的信号接口与所述主机的收纳槽内的信号接口连接起来,所述共享充电装置归还到位,此时所述主机内的控制芯片控制使所述电子锁的顶针逐渐推出,并逐渐进入所述共享充电装置左右两侧的卡槽内对所述共享充电装置进行卡紧。同时,所述收纳槽左右两侧的电子锁的顶针会分别进入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之间的间距内,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构成的一组触点以及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构成的一组触点相连接,此时所述第一触点p1与所述第二触点p2接通,所述第三触点p3与所述第四触点p4接通,所述三极管q1、所述三级管q2导通,同时向所述控制器输出一个低电平信号,所述控制器同时接收到所述三极管q1和所述三极管q2发出的所述低电平信号后通过所述信号接口向所述主机的控制芯片输出确认已锁紧的信号,所述控制芯片接收到确认已锁紧的信号后最终确认所述共享充电装置已成功归还。若所述控制芯片接收不到确认已锁紧的信号,则确认所述共享充电装置未成功归还。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以上防盗电路的充电宝,其具体的方案如下:
一种共享充电装置,包括主体、分别开设在所述主体左右两侧的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和设置在所述主体内的控制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信号接口,所述信号接口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还包括有上述的防盗电路;所述防盗电路的所述电压源s1、所述上拉电阻r1、所述上拉电阻r2、所述限流电阻r3、所述限流电阻r4、所述三极管q1和所述三极管q2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之间留有间距;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之间留有间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盗电路通过设置在共享充电装置卡槽内的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确定电子锁的顶针是否推进到位对共享充电装置进行卡紧,若顶针推进不到位则确认共享充电装置归还失败。从而避免卡槽由于被堵住而导致的共享充电装置被误认为成功归还的情况,降低共享充电装置被盗取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主机与共享充电装置的配合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防盗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的共享充电装置与主机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的第一触点p1、第二触点p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共享充电装置防盗电路包括第一触点p1、第二触点p2、第三触点p3、第四触点p4、电压源s1、上拉电阻r1、上拉电阻r2、限流电阻r3、限流电阻r4、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
其中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所述限流电阻r3与所述第一触点p1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所述上拉电阻r1分别与所述第二触点p2、所述电压源s1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所述电压源s1的负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所述限流电阻r4与所述第三触点p3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所述上拉电阻r2分别与所述第四触点p4、所述电压源s1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享充电装置防盗电路时,将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作为一组触点设置在共享充电装置左侧的卡槽内,并使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之间留有间距,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设置在同一竖直面上,且所述第一触点p1与所述第二触点p2之间平行设置,且需要注意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在卡槽内的设置位置以及他们之间的间距能够在所述共享充电装置在所述收纳槽内归还到位时与所述共享充电装置一侧的电子锁的顶针相接触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顶针j1与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之间的间距相对准。同样地,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的设置方式与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的设置方式一致;在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使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之间的间距约等于所述电子锁的顶针的直径;同时,将所述三级管q1、所述三级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共享充电装置的控制器连接起来。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享充电装置防盗电路后,当向主机归还所述共享充电装置时,所述共享充电装置逐渐放置入所述主机的收纳槽内,并最终使所述共享充电装置的信号接口与所述主机的收纳槽内的信号接口5连接起来,所述共享充电装置放置到位,所述主机与锁共享充电装置之间进行数据交互,随后所述主机内的控制芯片控制使所述电子锁的顶针逐渐推出,并逐渐进入所述共享充电装置左右两侧的卡槽内对所述共享充电装置进行卡紧。同时,所述收纳槽左右两侧的电子锁的顶针会分别进入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之间的间距内,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构成的一组触点以及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构成的一组触点相连接,此时所述第一触点p1与所述第二触点p2接通,所述第三触点p3与所述第四触点p4接通,所述三极管q1、所述三级管q2导通,所述三极管q1和所述三极管q2同时向所述控制器输出一个低电平信号,所述控制器同时接收到所述三极管q1和所述三极管q2发出的所述低电平信号后通过所述信号接口向所述主机的控制芯片输出确认已锁紧的信号,所述控制芯片接收到确认已锁紧的信号后最终确认所述共享充电装置已成功归还。若所述控制芯片接收不到确认已锁紧的信号,则确认所述共享充电装置未成功归还。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2为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的剖面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局部侧面呈内凹的弧面,且所述第一触点p1的弧面与所述第二触点p2的弧面向对准。同样地,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的结构一致。通过将所述第一触点p1与所述第二触点p2、所述第三触点p3与所述第四触点p4的局部侧面设为内凹的弧面并两两相对,从而确保其能够与柱状的顶针保持足够的接触面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共享充电装置。图3为所述共享充电装置放置在主机内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包括主体11、分别开设在所述主体11左右两侧的第一卡槽12、第二卡槽13,和设置在所述主体11内的控制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11上的信号接口,所述信号接口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以及防盗电路;其中如图2所示,防盗电路包括第一触点p1、第二触点p2、第三触点p3、第四触点p4、电压源s1、上拉电阻r1、上拉电阻r2、限流电阻r3、限流电阻r4、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
其中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所述限流电阻r3与所述第一触点p1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所述上拉电阻r1分别与所述第二触点p2、所述电压源s1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所述电压源s1的负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所述限流电阻r4与所述第三触点p3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所述上拉电阻r2分别与所述第四触点p4、所述电压源s1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的防盗电路的所述电压源s1、所述上拉电阻r1、所述上拉电阻r2、所述限流电阻r3、所述限流电阻r4、所述三极管q1和所述三极管q2设置在所述主体11内,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槽12内,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之间留有间距;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槽13内,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之间留有间距,且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设置在同一竖直面上,且所述第一触点p1与所述第二触点p2之间平行设置,且需要注意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在所述第一卡槽12内的设置位置以及他们之间的间距能够在共享充电装置在所述收纳槽1内归还到位时与电子锁2的顶针4相接触连接。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的设置方式与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的设置方式一致。具体如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享充电装置在归还至主机时,所述共享充电装置逐渐放置入所述主机的收纳槽1内,并最终使所述共享充电装置的所述信号接口与所述主机的收纳槽1内的所述信号接口5连接起来,所述共享充电装置放置到位,所述主机与所述共享充电装置之间进行数据交互,随后所述主机内的控制芯片控制使所述电子锁2的顶针4逐渐推出,并逐渐进入所述共享充电装置左右两侧的卡槽内对所述共享充电装置进行卡紧。同时,所述收纳槽1左右两侧的电子锁2的顶针4会分别进入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之间的间距内,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构成的一组触点以及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构成的一组触点相连接,此时所述第一触点p1与所述第二触点p2接通,所述第三触点p3与所述第四触点p4接通,所述三极管q1、所述三级管q2导通,所述三极管q1和所述三极管q2同时向所述控制器输出一个低电平信号,所述控制器同时接收到所述三极管q1和所述三极管q2发出的所述低电平信号后通过所述信号接口向所述主机的控制芯片输出确认已锁紧的信号,所述控制芯片接收到确认已锁紧的信号后最终确认所述共享充电装置已成功归还。若所述控制芯片接收不到确认已锁紧的信号,则确认所述共享充电装置未成功归还。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在共享充电装置卡槽内的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确定电子锁2的顶针4是否推进到位对共享充电装置进行卡紧,若顶针4推进不到位则确认共享充电装置归还失败。从而避免卡槽由于被堵住而导致的共享充电装置被误认为成功归还的情况,降低共享充电装置被盗取的风险。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的局部侧面为呈内凹的弧面;且所述第一触点p1的弧面与所述第二触点p2的弧面相对,所述第三触点p3的弧面与所述第四触点p4的弧面相对。通过将所述第一触点p1与所述第二触点p2、所述第三触点p3与所述第四触点p4的局部侧面设为内凹的弧面并两两相对,从而确保其能够与柱状的顶针4保持足够的接触面积。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为单片机。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共享充电装置防盗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触点p1、第二触点p2、第三触点p3、第四触点p4、电压源s1、上拉电阻r1、上拉电阻r2、限流电阻r3、限流电阻r4、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
其中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所述限流电阻r3与所述第一触点p1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所述上拉电阻r1分别与所述第二触点p2、所述电压源s1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所述电压源s1的负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所述限流电阻r4与所述第三触点p3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所述上拉电阻r2分别与所述第四触点p4、所述电压源s1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享充电装置防盗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的局部侧面为呈内凹的弧面。
3.一种共享充电装置,包括主体、分别开设在所述主体左右两侧的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和设置在所述主体内的控制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信号接口,所述信号接口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防盗电路;所述防盗电路的所述电压源s1、所述上拉电阻r1、所述上拉电阻r2、所述限流电阻r3、所述限流电阻r4、所述三极管q1和所述三极管q2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之间留有间距;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之间留有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点p1与所述第二触点p2平行设置,所述第三触点p3与所述第四触点p4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的局部侧面为呈内凹的弧面;且所述第一触点p1的弧面与所述第二触点p2的弧面相对,所述第三触点p3的弧面与所述第四触点p4的弧面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为单片机。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点p1、所述第二触点p2设置在同一竖直面上,所述第三触点p3、所述第四触点p4设置在同一竖直面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