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或加热的加工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半导体组件,利用半导体材料的peltier效应(珀耳帖效应),当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在电偶的两端即可分别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
也就是半导体组件上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当往第一输入端输入正向电流,并且电流流经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后从第二输入端流出,半导体组件的一面会吸收热量,达到制冷的目的,半导体组件的另一面会放出热量;
同时,半导体组件具有无需制冷剂、体积小、使用方便等特点,以往厂家可以利用半导体组件对物品进行制冷,虽然制冷效率上有一定限制,但是应用于人们生活、办公等等场景,有着便携、操作简易的优点,但是以往的利用半导体组件制成的加工器具,由于半导体组件的位置固定,只能单方面地对物品制冷或者加热,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而基于半导体组件的特性,若对电流的输入方向进行切换,往第二输入端输入正向电流,并且电流流经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后从第一输入端流出,则原本吸收热量的一面反而会放出热量,达到加热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能够将对物品制冷和加热功能集合并能够简易切换的加工器具,便于用户使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冷热切换的加工器具,包括:
壳体,设置有能够容置待加工物品的加工位;
半导体组件,半导体组件包括供电输入端以及冷热工作端;
输出切换模块,外部电源通过输出切换模块为半导体组件供电,输出切换模块与半导体组件的供电输入端电性连接,通过改变给供电输入端的电流输入方向来控制冷热工作端为容置在加工位上的加工物品加热或者制冷。
所述输出切换模块包括控制单元、切换单元,半导体组件的供电输入端包括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切换单元包括与半导体组件的第一输入端电性连接的第一输出端和与半导体组件的第二输入端电性连接的第二输出端,外部电源为切换单元供电,控制单元与切换单元电性连接以能够根据控制信号切换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电流输出方向并且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电流输出方向相反。
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内胆,内胆上设置有带有开口的容腔以形成所述加工位,半导体组件设置在外壳上并且半导体组件的冷热工作端贴近内胆。
还包括散热部件,所述半导体组件为半导体片,冷热工作端设置在半导体片的正面,半导体片的反面设置有与冷热工作端的冷热输出性质相反的温度转移端,散热部件贴近温度转移端以为温度转移端散热。
所述散热部件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散热翅片组以及朝向散热翅片组吹风的风机,半导体片的温度转移端设置在散热翅片组上。
所述壳体还包括顶盖,顶盖与外壳或者内胆连接以密封内胆的开口位置。
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设置有把手部件。
所述把手部件包括第一把手以及铰接部,该铰接部设置在外壳上,第一把手与铰接部铰接以能够转动展开以供用户握取或者能够转动贴合在外壳的外壁上。
所述外壳呈圆筒形,所述第一把手呈圆弧形以能够转动贴合在外壳的外壁上。
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把手能够收纳在第一收容槽内以使第一把手贴合在外壳的外壁上时与外壳的外壁平齐。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
本实用新型加工器具,利用半导体组件对放置在加工位上的物品进行加热或者制冷,由输出切换模块进行控制,当向半导体组件的第一输入端输以正向电流,电流流过半导体组件再由第二输入端流出(即反向电流),冷热工作端为制冷状态,而通过输出切换模块进行切换,当向半导体组件的第二输入端输以正向电流,电流流过半导体组件再由第一输入端流出(即反向电流),冷热工作端为加热状态,本设计利用半导体组件,将制冷和加热功能集成于一体,并且无需制冷剂,携带方便,加工位上可以放置容器,容器中可以直接加入待加热或者制冷的液体物品,或者也可以在容器上加入水等液体,将固态或者罐装物品放置在水中进行制冷或者加热,使用简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加工器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加工器具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加工器具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加工器具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加工器具的把手部件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加工器具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6,一种一种冷热切换的加工器具,包括:
壳体1,设置有能够容置待加工物品的加工位;
半导体组件2,半导体组件2包括供电输入端以及冷热工作端;
输出切换模块3,外部电源通过输出切换模块3为半导体组件2供电,输出切换模块3与半导体组件2的供电输入端电性连接,通过改变给供电输入端的电流输入方向来控制冷热工作端为容置在加工位上的加工物品加热或者制冷。
其中,在壳体的结构上,壳体的结构有多种,例如,壳体可以只包括底座,半导体组件设置在底座上,自带容器的物品可以直接放置在底座上并且与半导体组件的冷热工作端靠近,从而制冷或加热,或者底座上可以分体设置有一容器,容器可以放置在底座上,在容器中放入水等溶液,可以对物品进行水冷或者水热加工;
而本设计的另一实施例为,如图1-图4所示,壳体1包括外壳11以及设置在外壳11内的内胆12,内胆12上设置有带有开口的容腔13以形成所述加工位,同时外壳11内也形成能够安装半导体组件2、控制电路板等等部件的内腔12,半导体组件2设置在外壳11上并且半导体组件2的冷热工作端贴近内胆12,待加工的物品可以直接倒入在内胆12内加热或者制冷,或者待加工的物品本身自带容器的,可以加内胆12中加入水,再放入物品进行制冷或加热。
在某些实施例中,输出切换模块可以包括相互联锁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并且有每个开关对应两个档位,第一开关的一端与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开关的一端与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开关的另一端活动,可以在与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的第一档位或者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的第二档位之间切换,同样第二开关的另一端活动,可以在与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的第三档位或者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的第四档位之间切换,从而外壳上设置有驱动端,能够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切换。
而在某些实施例中,输出切换模块3可以包括控制单元31、切换单元32,控制单元31可以由mcu或者cpu及其外围电路构成,同时还可电性连接有操控面板、显示屏等等,操控面板和显示屏可设置在外壳11上;
半导体组件2的供电输入端包括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切换单元32包括与半导体组件2的第一输入端电性连接的第一输出端和与半导体组件2的第二输入端电性连接的第二输出端,外部电源为切换单元32供电,控制单元31与切换单元32电性连接以能够根据控制信号切换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电流输出方向并且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电流输出方向相反。
切换单元32可以是由开关切换芯片构成,芯片具有至少两个输出端,芯片的其一输出端能够输出高电平而另一输出端输出低电平,进行切换后,其一输出端输出低电平而另一输出端输出高电平。
切换单元32还可以采用电磁继电器开关,搭建成类似与上述实施例中输出切换模块采用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构成的电路,而电磁继电器开关可取代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手动操作,改为由控制单元进行控制。
而半导体组件为半导体片,即电热式制冷片,是一种产生负热阻的制冷技术,占用空间小,可以应用于空间受到限制的场景,可靠性要求高,无制冷剂污染,利用半导体材料的peltier效应(珀耳帖效应),当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在电偶的两端即可分别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
本设计利用半导体组件2对放置在加工位上的物品进行加热或者制冷,由输出切换模块进行控制,当向半导体组件的第一输入端输以正向电流,电流流过半导体组件2再由第二输入端流出(即反向电流),冷热工作端为制冷状态,而通过输出切换模块3进行切换,当向半导体组件2的第二输入端输以正向电流,电流流过半导体组件2再由第一输入端流出(即反向电流),冷热工作端为加热状态,本设计利用半导体组件2,将制冷和加热功能集成于一体,并且无需制冷剂,携带方便,加工位上可以放置容器,容器中可以直接加入待加热或者制冷的液体物品,或者也可以在容器上加入水等液体,将固态或者罐装物品放置在水中进行制冷或者加热,使用简捷。
根据半导体片的温差换热特性,在为半导体片供电时,半导体片的一面会吸收热量,达到制冷的目的,半导体片的另一面会放出热量,而本设计应用了半导体片的其中一面,即冷热工作端,冷热工作端为半导体片的正面,而半导体片的反面,即温度转移端,由于温差换热,会与冷热工作端的冷热输出性质相反,即当冷热工作端吸收热量实现制冷时,热量会转移到温度转移端散发出去,而同理,当温度转移端吸收热量时,会导致冷热工作端散发热量,而本设计就是利用了半导体片的这一特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还包括散热部件4,散热部件4贴近温度转移端以为温度转移端散热,从而在冷热工作端制冷时,能够快速为温度转移端散热,保证各个部件稳定运行。
而散热部件4可以由散热翅片组构成,而本设计的优选实施例中,散热部件4包括设置在外壳11内的散热翅片组41以及朝向散热翅片组41吹风的风机42,半导体片的温度转移端设置在散热翅片组41上,从而加快散热速度,相应地,外壳11上设置有便于空气流通的通气孔组43。
在某些实施例中,壳体1还包括顶盖14,顶盖14与外壳11或者内胆12连接以密封内胆12的开口位置,顶盖14可以通过卡扣、螺纹结构等与外壳11或者内胆12连接,保持容腔13的洁净,同时直接将物品放入容腔13中制冷或者加热时,可加入顶盖14,提高制冷或者加热的效果。
如图5所示,外壳11的外壁上设置有把手部件5,把手部件5包括第一把手51以及铰接部53,该铰接部53设置在外壳11上,第一把手51与铰接部53铰接以能够转动展开以供用户握取或者能够转动贴合在外壳11的外壁上。
进一步地,当外壳11呈圆筒形时,第一把手51呈圆弧形以能够转动贴合在外壳11的外壁上。
外壳11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收容槽61,第一把手51能够收纳在第一收容槽61内以使第一把手51贴合在外壳11的外壁上时与外壳11的外壁平齐。
当然,把手部件5还包括与铰接部53铰接的第二把手52,第一把手51和第二把手52分别位于铰接部53两侧,同样外壳11上也相应设置有第二收容槽62,两个把手配合更便于用户使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优选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和叠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1.一种冷热切换的加工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置有能够容置待加工物品的加工位;
半导体组件,半导体组件包括供电输入端以及冷热工作端;
输出切换模块,外部电源通过输出切换模块为半导体组件供电,输出切换模块与半导体组件的供电输入端电性连接,通过改变给供电输入端的电流输入方向来控制冷热工作端为容置在加工位上的加工物品加热或者制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热切换的加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切换模块包括控制单元、切换单元,半导体组件的供电输入端包括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切换单元包括与半导体组件的第一输入端电性连接的第一输出端和与半导体组件的第二输入端电性连接的第二输出端,外部电源为切换单元供电,控制单元与切换单元电性连接以能够根据控制信号切换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电流输出方向并且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电流输出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热切换的加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内胆,内胆上设置有带有开口的容腔以形成所述加工位,半导体组件设置在外壳上并且半导体组件的冷热工作端贴近内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冷热切换的加工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部件,所述半导体组件为半导体片,冷热工作端设置在半导体片的正面,半导体片的反面设置有与冷热工作端的冷热输出性质相反的温度转移端,散热部件贴近温度转移端以为温度转移端散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冷热切换的加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件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散热翅片组以及朝向散热翅片组吹风的风机,半导体片的温度转移端设置在散热翅片组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冷热切换的加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顶盖,顶盖与外壳或者内胆连接以密封内胆的开口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冷热切换的加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设置有把手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冷热切换的加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部件包括第一把手以及铰接部,该铰接部设置在外壳上,第一把手与铰接部铰接以能够转动展开以供用户握取或者能够转动贴合在外壳的外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冷热切换的加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呈圆筒形,所述第一把手呈圆弧形以能够转动贴合在外壳的外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冷热切换的加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把手能够收纳在第一收容槽内以使第一把手贴合在外壳的外壁上时与外壳的外壁平齐。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