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框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7-12  96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框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常见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其中框与底座的装配通常通过底座上的卡扣与中框上对应开设的扣孔相扣合来实现,其中,中框上的出风口与底座风道适配连接形成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通道。但现有的中框出风口处为直平面,也即中框的出风口上沿与底座的风道上出风面形成有钝角,这样使得从出风通道流出的冷风或热风在出风口处会与室内的热风冷风混合,从而产生凝露水,且容易出现回风现象,影响室内机的换热效率,降低整机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中框的出风口上沿与底座的风道上出风面形成有钝角,使得从出风通道流出的冷风或热风在出风口处会与室内的热风冷风混合,从而产生凝露水,且容易出现回风现象。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框结构所述中框结构上设有用于出风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沿处设置有导风面,所述导风面适于引导流经所述出风口上沿处的风的流向,以避免在所述出风口上沿处产生凝露。

    通过设置导风面,从风道出来的风可以沿着导风面流出,不会由于在出风口上沿处形成有死角而导致出现回风、凝露现象。

    可选的,所述中框结构包括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位于所述导风面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且沿出风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侧边与中框底板所在平面的最小距离l2大于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中框底板所在平面的最小距离l1。

    这样,使得导风面不与中框结构的底板平行,且导风面相对于中框底板向前下方倾斜,与上出风面倾斜角度一致,保证风可以没有障碍的直接流出。

    可选的,所述中框结构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风道,所述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接,适于引导空调器出风。

    这样,从空调器内的风机出来的风可以在风道的导向下流向出风口,进而从出风口吹出。

    可选的,所述导风面为有弧面,所述弧面向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下沿方向凹陷。

    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风的流向。

    可选的,所述导风面与所述风道的上出风面相切。

    这样,使得从上出风面流出的风可以平滑过渡到导风面上。

    可选的,所述导风面为平面,且所述导风面与所述风道的上出风面共面或相切。

    这样,使得从上出风面流出的风可以平滑过渡到导风面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边上设置有卡接结构,所述底座上与所述卡接结构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卡筋,在装配状态下,所述卡接结构与所述卡筋配合连接,以对所述下底座进行限位。

    这样不仅使中框结构与底座的连接更为牢靠,还可以提高导风面与上出风面之间的密封性,进一步避免出风口的上沿处产生凝露。

    可选的,所述第二侧边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第二侧边平行。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中框结构的结构强度,避免长时间使用而产生变形现象。

    可选的,所述导风面与所述中框结构一体成型。

    这样,可以减少零件加工制造和空调器整机装配的成本,且提高了中框结构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在出风口处易产生凝露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调器,包含上述任一所述的中框结构。

    所述空调器与上述中框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中框结构与底座装配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中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风面与上出风面装配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风面与上出风面装配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中框结构与底座装配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0为图9中d处放大图;

    图11为现有技术中的中框结构与底座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中框结构,11-导风面,12-出风口,13-加强筋,14-卡接结构,15-中框底板,16-中框前板,17-中框顶板,18-第一侧边,19-第二侧边,2-底座,21-风道,211-上出风面,212-下出风面,22-卡筋,11’-直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方位作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后”、“上”、“下”、“左”、“右”、“顶端”、“底端”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是指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中,“外部”指空调器使用状态下中框靠近用户的一侧,“内部”指空调器使用状态下中框远离用户的一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结合图1-2、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框结构,包括中框结构1,中框结构1上设有用于空调器出风的出风口12,出风口12的上沿处设置有导风面11,导风面11适于引导流经出风口12上沿处的风的流向,以避免在出风口12上沿处产生凝露。

    具体的,中框结构1包括有中框顶板17、中框底板15、中框前板16和两侧板(图中未标出)。其中,中框顶板17与中框底板15平行,中框前板16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中框顶板17和中框底板15垂直固定连接,并与两侧板共同围合成中框结构,中框结构还包括一底座2,底座2设置在中框结构1内部并与中框底板15固定连接。

    为提高空调器的空间利用率和美观度,中框前板16与中框顶板17和中框底板15的连接处弧形设置,中框顶板17通常设置有进风格栅用于进风,出风口12位于中框前板16与中框底板15的连接处便于出风。底座2上设有风道21,中框结构1与底座装配时,风道21与出风口12相配合,用于引导从风机出来的风沿风道21流向出风口12,风道21包括上出风面211和下出风面212;在中框结构1与底座2的装配状态下,上出风面211与导风面11紧密贴合,下出风面212与中框的下出风面贴合,共同形成空调器的出风通道。

    结合图11所示,在现有的导风结构中,出风口12上沿处设置有与中框底板15平行的直平面11’,由于底座2上风道21的出风特性,该直平面11’与风道21会形成一钝角,也即上出风面211与直平面11’的连接处朝向出风口12处凸出,这样使得,当风沿着风道21的上出风面211方向流出后,风与出风口12上沿处的直平面11’之间会形成一死角,在压力作用下,沿上出风面211方向流动的风会改变方向并沿着直平面11’进入此死角处,从而形成回风,影响空调器的出风效率;同时,在制冷状态下,从风道21流出的风为冷风,而此死角处仍为室内环境的热风,当冷风与热风碰撞时,容易在出风口12上沿的直平面11’处产生凝露,影响空调器的运行稳定性。

    为优化中框结构,通过在出风口12的上沿处设置有导风面11,该导风面11与底座2的风道21的出风方向一致,也即从风道21出来的风可以直接沿着导风面11流出,而不会由于形成有死角而导致出现回风、凝露现象。

    具体的,结合图3-4所示,所述中框结构包括第一侧边18和第二侧边19,第一侧边18和第二侧边19位于导风面11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且沿出风方向依次设置。在此,所谓沿导风面11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即为图3中导风面11在前后方向上的两端,第一侧边18位于导风面11的后端,第二侧边19位于导风面11的前端,第一侧边18靠近出风口的一端和第二侧边19靠近出风口的一端连接起来形成的面即是导风面11。

    从出风口12出来的风依次流经第第一侧边18和二侧边19,第一侧边18与中框底板15所在平面的最小距离l2大于第二侧边19与中框底板15所在平面的最小距离l1。由于空调器的风通常为向前下方吹出,因此底座2上的风道21的上出风面211通常向前下方倾斜。当第一侧边18与中框底板15的最小距离l2大于第二侧边19与中框底板15的最小距离l1时,出风口12上沿处的导风面11不与中框底板15平行,且相对于中框底板15向前下方倾斜,从而与上出风面211倾斜角度一致,保证风可以没有障碍的直接流出。

    其中,导风面11的长度方向与中框结构1的长度方向平行,且导风面11由出风口12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其中,由于导风面1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在其他方向上的尺寸,故将左右方向称作导风面11的长度方向,同理,中框结构1和出风口12长度方向也为左右方向。这样可以保证从底座2风道21流出的风均能够被导风面11导向,也即延长了导风距离,避免在出风口12的上沿的任一处产生回风、凝露现象。

    结合图7所示,较佳的,导风面11为弧面,也就是说第一侧边18与第二侧边19通过一弧面连接起来,且弧面向远离出风口12的下沿方向凹陷。也即,导风面11可以为向上凹陷的弧面,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风的流向。在导风面11为向上凹陷的弧面时,当上出风面211为平面时,导风面11与上出风面211在第二侧边19处相切;而当上出风面211也为弧面时,导风面11也可以与上出风面211在第二侧边19处相切,或者导风面11的弧面半径与上出风面211的弧面半径相等,这样使得从上出风面211流出的风可以平滑过渡到导风面11上。

    结合图2、图8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导风面11为平面,也就是说第一侧边18与第二侧边19之间通过一平面连接起来,导风面11与风道21的上出风面211共面,或,导风面11在第二侧边19与风道21的上出风面211相切。也即在导风面11为平面,当上出风面211也为平面时,导风面11与上出风面211共面,便于对风的导向;当上出风面211为弧面时,导风面11与上出风面211在第二侧边19处相切,使得从上出风面211流出的风可以平滑过渡到导风面11上。

    较佳的,导风面11与中框结构1一体成型,如可以采用一体注塑成型。这样设置减少了零件加工制造和空调器整机装配的成本,且进一步提高了中框结构的结构强度。

    通过在出风口12上沿处设置导风面11,且导风面11与底座2上的风道21的上出风面211的倾斜角度一致,或者导风面11与上出风面211相切,这样可以延长风的导向距离,避免从风道21出来的风在出风口12上沿处产生死角,而导致出现回风、凝露现象。

    结合图4-6所示,第一侧边18处设置有卡接结构14,底座2上与卡接结构14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卡筋22,在中框结构1与底座2的装配状态下,卡接结构14与卡筋22配合连接,以对下底座2进行限位。由于空调自身结构特性,出风口12通常位于中框前板16与中框底板15的连接处;可以知道,设置在出风口12上沿处的导风面11位于中框前板16的底端,而第一侧边18位于导风面11的后端,因此,卡接结构14也即设置在中框前板16的后侧。

    结合图2所示,具体的,卡接结构14位于中框前板16的后侧,卡接结构14可以为一l型挡板,且l型挡板的下直边与中框底板15平行。底座2的上出风面211处设置有卡筋22,在中框结构1与底座2装配状态下,卡筋22与中框底板15平行。也即,卡筋22可以卡在l型挡板的弯折处,l型挡板的下直边对卡筋22起支撑作用,l型挡板的上直边与卡筋22抵接。这样不仅使中框结构1与底座2的连接更为牢靠,还可以提高导风面11与上出风面211之间的密封性,进一步避免出风口12的上沿处产生凝露。

    结合图9、图10所示,较佳的,第二侧边19上设置有加强筋13,加强筋13与第二侧边19平行。由于第一侧边18靠近出风口的一端和第二侧边19靠近出风口的一端连接起来形成的面即是导风面11,且导风面11设置在中框前板16的底端。可以看出,加强筋13位于在中框前板16的前侧,且设置在第二侧边19远离导风面11的一端。

    可以理解的是,加强筋13位于中框前板16的前侧,而卡接结构14位于中框前板16的后侧,即加强筋13与卡接结构14分别位于中框前板16相反的两侧。由于中框结构1自身的结构特性,且前板16为较长的板状结构,因此在于底座2装配后,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出风口12上沿的中间部分易产生变形,因此,通过设置加强筋13,可以进一步提高中框结构1的结构强度,避免长时间使用而产生变形现象。

    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所述的中框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采用上述中框结构,该中框结构上设有用于出风的出风口12,出风口12上沿处设置有导风面11,导风面11适于引导流经出风口12上沿处的风的流向,以避免在出风口12上沿处产生凝露。

    相比于现有的中框结构中,出风口12上沿处设置有与中框底板15平行的直平面11’,该直平面11’与风道21会形成钝角,使得当风沿着风道21的上出风面211方向流出后,风与直平面11’之间会出现一死角,在压力作用下,沿上出风面211方向流动的风会改变方向并沿着直平面11’进入此死角处,从而形成回风,影响空调器的出风效率。本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结构,由于在出风口12的上沿处设置有导风面11,该导风面11与底座2的风道21内的出风方向一致,也即从风道21出来的风可以直接沿着导风面11流出,不会由于形成有死角而导致出现回风、凝露现象。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中框结构,所述中框结构(1)上设有用于出风的出风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12)上沿处设置有导风面(11),所述导风面(11)适于引导流经所述出风口(12)上沿处的风的流向,以避免在所述出风口(12)上沿处产生凝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结构包括第一侧边(18)和第二侧边(19),所述第一侧边(18)和所述第二侧边(19)位于所述导风面(11)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且沿出风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侧边(18)与中框底板(15)所在平面的最小距离l2大于所述第二侧边(19)与所述中框底板(15)所在平面的最小距离l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框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2),所述底座(2)上设有风道(21),所述风道(21)与所述出风口(12)连接,适于引导空调器出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11)为弧面,所述弧面向远离所述出风口(12)的下沿方向凹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11)与所述风道(21)的上出风面(211)相切。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11)为平面,且所述导风面(11)与所述风道(21)的上出风面(211)共面或相切。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中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18)上设置有卡接结构(14),所述底座(2)上与所述卡接结构(14)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卡筋(22),在装配状态下,所述卡接结构(14)与所述卡筋(22)配合连接,以对所述底座(2)进行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中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边(19)上设置有加强筋(13),所述加强筋(13)与所述第二侧边(19)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中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11)与所述中框结构(1)一体成型。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中框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框结构及空调器,所述中框结构上设有用于出风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沿处设置有导风面,所述导风面适于引导流经所述出风口上沿处的风的流向,以避免在所述出风口上沿处产生凝露。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框结构,通过在出风口上沿处设置导风面,且导风面与底座风道的上出风面的倾斜角度一致,这样延长了风的导向距离,避免从风道出来的风在出风口上沿处产生死角,从而导致出现回风、凝露现象。

    技术研发人员:于柳;尚彬;黄家柏;张坤鹏;霍彪;许超魁;王杰杰;王千广;贺佳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22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82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