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1  136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釜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小试不锈钢釜广泛被化工、医药等行业应用,是化工、医药等企业研发或工艺部门开展小试合成、精馏等操作装备的常规设备,现今市面上,大部分小试不锈钢反应釜均采用外置导热油夹套进行加热,导热油加热一般采取外置油浴锅或者夹套内置加热棒等形式,内置冷却盘管进行冷却,冷却介质一般采用去离子水或者导热油,具体依据温度来选择冷却介质,但是现有技术中,现今市售设备,由于加热后导热油一直存在于夹套内,且本身釜内容积有限,冷却盘管无法增加较多数量,这就导致了控温难度较大,不仅如此,一般情况下,只需要某个时间段加热,而加热夹套往往与釜体本身焊接,无法移动,导致加热设备的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使用后,将加热夹套与釜体分离,一方面加热效果和分离前并无太大变化,可以充分提供热源,另一方面控温过程中,可直接撤去加热夹套,减少热源,从而更加容易对温度的控制,且一个反应夹套可以为多个相同尺寸的釜体加热,大大提高了加热夹套利用率,节省了采购成本。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包括釜体和加热夹套,所述釜体的顶部中心处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底部通过转轴延伸至釜体的内部,且转轴的底端焊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两侧外表面沿竖直方向等距焊接有多个弧形搅拌杆,所述釜体的顶部靠近电机的一侧设置有物料进口管,所述釜体的顶部靠近两侧边缘处分别设置有冷却介质进口管和冷却介质出口管,所述釜体的底部连通有物料出口管。

    优选的,所述加热夹套的一侧外表面靠近顶部边缘处连通有加热介质出口管,所述加热夹套的另一侧外表面靠近底部边缘处连通有加热介质进口管。

    优选的,所述加热夹套的后表面靠近顶部中心处两侧沿竖直方向均焊接有圆杆。

    优选的,所述圆杆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圆杆的外表面靠近顶部边缘处均滑动套设有圆环板。

    优选的,所述圆环板的外表面焊接有弧形弹性板,所述弧形弹性板的一侧焊接有加强板。

    优选的,所述加强板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加强板的一侧外表面沿水平中线均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螺纹孔的内表壁之间螺纹连接有丝杆。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将加热夹套与釜体分开,传热效果与之前相当,加热不受影响,由于加热夹套可以移动,可在控温时将加热夹套移除,可减少存在加热夹套中的加热介质这部分热源,迅速达到降温的目的,移动的加热夹套可以给多个相同内径的釜体加热,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采购成本。

    (2)、该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在将加热夹套套设在釜体上的时候,通过对两个弧形弹性板进行转动,使得两个加强板相邻,将丝杆穿过两个螺纹孔,从而在使用上,可以更好的将加热夹套固定在釜体上,增加加热夹套的使用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釜体正视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夹套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夹套部分俯视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夹套部分后视图。

    图中:1、物料出口管;2、釜体;3、弧形搅拌杆;4、转动杆;5、冷却介质出口管;6、电机;7、物料进口管;8、冷却介质进口管;9、加热介质出口管;10、加热夹套;11、加热介质进口管;12、圆杆;13、圆环板;14、弧形弹性板;15、加强板;16、螺纹孔;17、丝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包括釜体2和加热夹套10,釜体2的顶部中心处安装有电机6,电机6的底部通过转轴延伸至釜体2的内部,且转轴的底端焊接有转动杆4,转动杆4的两侧外表面沿竖直方向等距焊接有多个弧形搅拌杆3,通过电机6的发动,从而使得转动杆4带动多个弧形搅拌杆3对釜体2内部的物料进行搅拌,便于使用,釜体2的顶部靠近电机6的一侧设置有物料进口管7,便于向釜体2的内部加入物料,釜体2的顶部靠近两侧边缘处分别设置有冷却介质进口管8和冷却介质出口管5,可以更好的对釜体2进行降温处理,釜体2的底部连通有物料出口管1,可以更好的对物料进行送出,将加热夹套10与釜体2分开,传热效果与之前相当,加热不受影响,由于加热夹套10可以移动,可在控温时将加热夹套10移除,可减少存在加热夹套10中的加热介质这部分热源,迅速达到降温的目的,移动的加热夹套10可以给多个相同内径的釜体2加热,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采购成本,在将加热夹套10套设在釜体2上的时候,通过对两个弧形弹性板14进行转动,使得两个加强板15相邻,将丝杆17穿过两个螺纹孔16,从而在使用上,可以更好的将加热夹套10固定在釜体2上,增加加热夹套10的使用稳定性。

    加热夹套10的一侧外表面靠近顶部边缘处连通有加热介质出口管9,加热夹套10的另一侧外表面靠近底部边缘处连通有加热介质进口管11,可以更好的对加热夹套10进行加热,加热夹套10的后表面靠近顶部中心处两侧沿竖直方向均焊接有圆杆12,圆杆12使得圆环板13在进行转动的时候,可以更加的稳定,圆杆12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圆杆12的外表面靠近顶部边缘处均滑动套设有圆环板13,圆环板13的外表面焊接有弧形弹性板14,由于圆环板13滑动套设在圆杆12上,从而使得弧形弹性板14可以进行转动,弧形弹性板14的一侧焊接有加强板15,加强板15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加强板15的一侧外表面沿水平中线均开设有螺纹孔16,螺纹孔16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螺纹孔16的内表壁之间螺纹连接有丝杆17,通过将丝杆17螺纹贯穿两个螺纹孔16,从而可以更好的将加热夹套10固定在釜体2上,便于对釜体2进行加热处理。

    使用时,通过加热夹套10与釜体2分离,不仅减小了控温的难度,减少了对降温过程的阻碍,而且分离后的加热夹套10可以给多个釜体2提供热源,加热夹套10可根据实际换热需要合理设置,可只在釜筒体设置,也可在下封头和筒体都设置,且加热夹套10大小根据实际筒体大小制造,在将加热夹套10套设在釜体2上的时候,对两个弧形弹性板14转动,使得两个加强板15相邻,将丝杆17螺纹贯穿两个螺纹孔16,从而可以更好的将加热夹套10固定在釜体2上,便于进行稳定的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包括釜体(2)和加热夹套(10),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2)的顶部中心处安装有电机(6),所述电机(6)的底部通过转轴延伸至釜体(2)的内部,且转轴的底端焊接有转动杆(4),所述转动杆(4)的两侧外表面沿竖直方向等距焊接有多个弧形搅拌杆(3),所述釜体(2)的顶部靠近电机(6)的一侧设置有物料进口管(7),所述釜体(2)的顶部靠近两侧边缘处分别设置有冷却介质进口管(8)和冷却介质出口管(5),所述釜体(2)的底部连通有物料出口管(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夹套(10)的一侧外表面靠近顶部边缘处连通有加热介质出口管(9),所述加热夹套(10)的另一侧外表面靠近底部边缘处连通有加热介质进口管(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夹套(10)的后表面靠近顶部中心处两侧沿竖直方向均焊接有圆杆(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杆(12)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圆杆(12)的外表面靠近顶部边缘处均滑动套设有圆环板(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板(13)的外表面焊接有弧形弹性板(14),所述弧形弹性板(14)的一侧焊接有加强板(1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15)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加强板(15)的一侧外表面沿水平中线均开设有螺纹孔(16),所述螺纹孔(16)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螺纹孔(16)的内表壁之间螺纹连接有丝杆(17)。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涉及反应釜加热设备技术领域。该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包括釜体和加热夹套,釜体的顶部中心处安装有电机,电机的底部通过转轴延伸至釜体的内部,且转轴的底端焊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的两侧外表面沿竖直方向等距焊接有多个弧形搅拌杆,釜体的顶部靠近电机的一侧设置有物料进口管。该小试反应釜的加热装置,将加热夹套与釜体分开,传热效果与之前相当,加热不受影响,由于加热夹套可以移动,可在控温时将加热夹套移除,可减少存在加热夹套中的加热介质这部分热源,迅速达到降温的目的,移动的加热夹套可以给多个相同内径的釜体加热,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采购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朱海泉;李少敏;崔喜;李迪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赛科化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18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82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