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多口充电的超薄结构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7-07  124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多口充电的超薄结构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移动电源(mobilepowerpack,mpp),也叫“充电宝”,是一种集供电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电器,可以给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设备随时随地充电,一般由锂电芯或者干电池作为储电单元,使用方便快捷。移动电源通常设计的轻便,小巧,方便携带,以方便用户使用。用充电器给移动电源充满电后,可为用户的数码产品充四五次电,用合适的充电线接上用户的数码设备,移动电源经过自动检测或简单切换就开始给用户的数码设备充电了。但是大部分的移动电源体积大,不方便携带,且移动电源给电子设备充电时必须使用到充电线,然而移动电源与充电线相互独立,一旦出现充电线忘带或遗失等情况就无法进行充电。因此,市面上出现了一种超薄的自带线的移动电源,但是其只自带一条充电线,只有一种接头,无法兼容多种类型接头的移动设备的要求或者不同同时给多个手机进行充电,因此,对产家来说,需要生产不同类型接头的移动电源,增大生产成本且存在滞销的危险;对于用户来说,使用不同类型接头的设备需要购买不同类型的移动电源,比如使用的手机为安卓系统,而同时拥有苹果的平板电脑,这时,需要购买和携带两种不同接头的移动电源,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感及使用的方便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多口充电的超薄结构移动电源,能够保证超薄的情况下,自带多条接头的充电线,以兼容不同类型接头的设备的充电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多口充电的超薄结构移动电源,包括设有空腔的金属壳体、电池和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的电路板,所述金属壳体上设有两条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且自带接头的充电线,所述金属壳体一侧向空腔内内凹形成两个平行于所述金属壳体厚度方向的供所述接头插入的收纳口,所述电路板经重新排线后与所述电池一起依次平放在所述空腔内,且所述金属壳体的厚度为3.5-7mm。

    其中,所述金属壳体的一侧还向空腔内内凹形成转换头容置口,且所述转换头容置口上设置有转接头,且所述转接头一端设有与其中一条所述充电线的接头类型相同的收纳口。

    其中,所述充电线的接头分别为microusb接头、lightning接头和type-c接头的其中一种或两种。

    其中,所述充电线的接头分别为microusb接头和lightning接头,且所述转接头为type-c转接头,所述type-c转接头的一端设有type-c接头、另一端设有microusb或lightning收纳口。

    其中,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金属壳和下金属壳,且在所述上金属壳和下金属壳之间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一部分与所述下金属壳相互围合形成收纳口,所述支撑件另一部分贴合在下金属壳上后与所述上金属壳第一容置腔,所述电池和电路板均平放在所述第一容置腔上,且所述电路板紧挨所述电池和收纳口。

    其中,所述金属壳体的厚度为6.4mm。

    其中,所述支撑件的部分两侧的宽度小于所述上金属壳和下金属壳的宽度,以令所述上金属壳和下金属壳的部分凸出于支撑件的两侧形成两个线槽,所述充电线正好卡装与线槽内

    其中,所述电路板上的设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上电性固定有充电输入插口,且所述充电输入插口的两侧紧邻所述金属壳体的内壁,所述金属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充电输入插口的输入端适配的开口。

    其中,所述控制板上设有指示灯,且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指示灯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出光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多口充电的超薄结构移动电源,设置金属壳体,其自身的成型的承载厚度大大小于塑料壳体,且金属壳体的两侧均设与电路板电连接且自带接头的充电线,金属壳体一侧向空腔内内凹形成两个平行于金属壳体厚度方向的供所述接头插入的收纳口,根据接头的类型,可以满足多个设备同时充电或者实用不通过接头类型的设备充电,兼容性好;同时将电路板经重新排线后与电池一起依次平放在空腔内,使得金属壳体的厚度可以做到3.5-7mm,而接头可以为一种或多种,比如安卓系统或者苹果系统的类型,其接头大小是业内的标准固定的,因此,此时金属壳体的厚度只需要满足一个部件的厚度加上金属上下壁的厚度即可,可以做到厚度为3.5-7mm,达到超薄的效果,且同时满足多充电口的市场需求,兼容性好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参考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参考状态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壳体2、电路板

    3、电池4、充电线

    5、type-c转接头6、支撑件

    7、充电输入插口12、收纳口

    14、上金属壳15、下金属壳

    16、出光孔41、接头

    51、type-c接头52、microusb收纳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的带多口充电的超薄结构移动电源,包括设有空腔的金属壳体1、电池3和与电池3电性连接的电路板2,将壳体采用金属壳体1,具体为五金材料,其相比较现有的塑料壳体的移动电源,由于塑料材质本身的特性导致塑料壳体需要做到一定的厚度才能满足成型要求且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而采用金属壳体1,金属的可拉伸性远好与塑料材质,且现有的成型已经可以令金属拉伸成型后的厚度达到0.5-1mm的厚度要求,且具有一定的支撑力,满足壳体的要求,同时在金属壳体1上设有两条与电路板1电连接且自带接头41的充电线4,金属壳体1一侧向空腔内内凹形成两个平行于金属壳体1厚度方向的供接头41插入的收纳口12,电路板2经重新排线后与电池3一起依次平放在空腔内,且金属壳体的厚度为3.5-7mm,其中,电路板2具体的重新排线意思是指将现有型号的电路板2经过元件替换为小体积的元件以及优化其走线使得电路板2可以容纳在空腔内改变电路板的形状及厚度,其厚度可以做到,以适应空腔的容纳空间已经令厚度达到进一步的减小,而现有的电池3也已经可以达到较薄,比如电池3的规格为长115mm、宽65mm和厚(高)为35mm,容量分别为4000mah,既可以保证其容量又不影响整体的厚度,而收纳口的本身需要容纳接头的开口大小是由接头决定的,比如接头安卓系统或者苹果系统的类型,其接头大小是业内的标准固定的,且目前业内最大的厚度大概为2-3mm,而这些部件都都是平放在金属壳体1内,因此,金属壳体1的厚度只需要满足其中一个最厚部件的高度即可,此时,金属壳体1的厚度可为3.5-7mm,达到超薄的效果,且同时满足多充电口的市场需求,兼容性好的有益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2-图5,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接头41为三种类型,为了满足所以类型的需求,金属壳体1的一侧还向空腔内内凹形成转换头容置口13,且转换头容置口13上设置有转接头5,且转接头5一端设有与其中一条充电线2的接头类型相同的收纳口,这样,如果需要对多部同类型接头的手机进行充电,那么只需要将充电线4的接头41和转接头5的类型都设为一样即可,而需要满足对三种接头类型的手机设备进行充电时,则可将两条充电线4的接头41和转接头4的接头分别设置为不一样的接头类型即可,且为了内部的安装空间紧凑,将转换头容置口13向金属壳体1的空腔内内凹的深度与收纳口12向金属壳体1的空腔内内凹的深度设置为相同,方便控制板2的平放;具体地,充电线4的接头41为microusb接头、lightning接头和type-c接头的其中一种或两种,而将转接头5的接头也设置为microusb接头、lightning接头和type-c接头的其中一种,进而可供用户进行选择;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将两条充电线4的接头41分别设置为microusb接头和lightning接头,而将转接头5为type-c转换头,该转换头的一端设有microusb收纳口52、另一端设有type-c接头51,在对type-c的手机进行充电时,比如华为手机,只需要将type-c转接头5的microusb收纳口接在带有microusb接头的充电线4上,然后再通过type-c转接头5的type-c接头51插接到手机上,即可实现充电,无需再设置一条充电线4,即可满足三种类型接头的设备的充电要求,这里的microusb收纳口也可以为lightning收纳口,当为lightning收纳口时,需要将lightning收纳口接在带有lightning接头的充电线4上,也可以实现同样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2-图5,为了保证移动电源的厚度,做到超薄,金属壳体包括上金属壳14和下金属壳15,上金属壳14和下金属壳15,具体为五金材料,由于其材料本身的特性,一样的成型要求下,其厚度大大小于塑料材料的厚度,但是由于上金属壳14和下金属壳15的支撑力度不够,因此,在上金属壳14和下金属壳15之间设有支撑件6,支撑件6一部分与下金属壳15相互围合形成收纳口12,支撑件6另一部分贴合在下金属壳15上后与上金属壳14第一容置腔,且电路板2紧挨电池2和收纳口12,在收纳口12一侧由上金属壳14和下金属壳15以及支撑6围合形成的转换头容置口13,如图5为图4中将转接头取出后,可以看到转接头容置口13的位置,此时,支撑件6优选的为塑料材料,因此其厚度要大于上金属壳14或下金属壳15的厚度,而收纳口12又是由支撑件6和上金属壳14相互围合而成的,因此,此时金属壳体1的厚度需要达到6mm,且此时的结构相对稳定;将支撑件6的部分两侧的宽度小于上金属壳14和下金属壳15的宽度,以令上金属壳14和下金属壳15的部分凸出于支撑件的两侧形成两个线槽,使得充电线4正好卡装在线槽内,整体外观平整;电路板2上的设有插接部,插接部上电性固定有充电输入插口7,且充电输入插口7的两侧紧邻金属壳体1的内壁,金属壳体1上设有与充电输入插口7的输入端适配的开口,该充电输入插口7可外界充电设备,以用于给电池3充电,而支撑件6的侧边上设有山下错位的多个卡块61,上金属壳14和下金属壳15的两侧边缘向外延伸形成固定部,且固定部上均设有可卡入该卡块61的卡槽17,使得上金属壳14和下金属壳15分别从支撑件6的上下卡入,固定在支撑件6上,且固定后上金属壳14和下金属壳15两侧的固定部正好包覆支撑件6,整体外观一致,且固定方便;控制板2上设有多个指示灯,且金属壳体1与每个指示灯对应的位置均设有出光孔16,用于供指示灯对移动电源的工作状态指示的灯光反映到外界,供用户参考。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设置金属壳体,且在金属壳体上设置两条天充电线,金属壳体一侧向空腔内内凹形成两个平行于金属壳体厚度方向的收纳口,且将控制板重新排线后与电池依次平放在空腔上,使得金属壳体的厚度方向只需要容纳一个部件的高度即可,做到金属壳体的厚度可以薄到3.5-7mm,同时满足多口充电的要求,兼容性好。

    (2)在金属壳体上位于收纳口的一侧设有平行于金属壳体厚度方向设有转换头容置口,且带有转接头,使得只需要将转接头带有收纳口的一端接在带有与该插接头类型相同的接头的充电线上,然后再通过转接头的接头插接到手机上,即可实现充电,无需再设置一条充电线,即可满足三种类型接头的设备的充电要求。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带多口充电的超薄结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空腔的金属壳体、电池和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的电路板,所述金属壳体上设有两条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且自带接头的充电线,所述金属壳体一侧向空腔内内凹形成两个平行于所述金属壳体厚度方向的供所述接头插入的收纳口,所述电路板经重新排线后与所述电池一起依次平放在所述空腔内,且所述金属壳体的厚度为3.5-7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多口充电的超薄结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一侧还向空腔内内凹形成转换头容置口,且所述转换头容置口上设置有转接头,且所述转接头一端设有与其中一条所述充电线的接头类型相同的收纳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多口充电的超薄结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线的接头分别为microusb接头、lightning接头和type-c接头的其中一种或两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多口充电的超薄结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线的接头分别为microusb接头和lightning接头,且所述转接头为type-c转接头,所述type-c转接头的一端设有type-c接头、另一端设有microusb或lightning收纳口。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带多口充电的超薄结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金属壳和下金属壳,且在所述上金属壳和下金属壳之间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一部分与所述下金属壳相互围合形成收纳口,所述支撑件另一部分贴合在下金属壳上后与所述上金属壳第一容置腔,所述电池和电路板均平放在所述第一容置腔上,且所述电路板紧挨所述电池和收纳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多口充电的超薄结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厚度为6.4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多口充电的超薄结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部分两侧的宽度小于所述上金属壳和下金属壳的宽度,以令所述上金属壳和下金属壳的部分凸出于支撑件的两侧形成两个线槽,所述充电线正好卡装于线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多口充电的超薄结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的设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上电性固定有充电输入插口,且所述充电输入插口的两侧紧邻所述金属壳体的内壁,所述金属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充电输入插口的输入端适配的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多口充电的超薄结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设有指示灯,且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指示灯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出光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多口充电的超薄结构移动电源,包括设有空腔的金属壳体、电池和与电池电性连接的电路板,金属壳体上设有两条与电路板电连接且自带接头的充电线,金属壳体一侧向空腔内内凹形成两个平行于金属壳体厚度方向的供接头插入的收纳口,电路板经重新排线后与电池一起依次平放在所述空腔内,且金属壳体的厚度为3.5‑7mm。本实用新型实现金属壳体的厚度方向上只需要满足一个部件的容置高度的要求即可,且采用金属壳体,使金属壳体的厚度可以做到3.5‑7mm,同时满足多口充电的要求,兼容性好。

    技术研发人员:许喜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元素创达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30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81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