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7-05  108


    本实用新型属于集成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



    背景技术:

    晶闸管(thyristor)是晶体闸流管的简称,又被称做可控硅整流器,在电路中用文字符号为“v”、“vt”表示,在旧标准中用字母“scr”表示。scr属于双极型的器件,阻断电压高,通态压降低,电流容量大,使用于大中功率设备中,因此可控硅元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电子产品的电路中,多作可控整流、逆变、变频、调压、无触点开关等用途。

    scr是电流型控制型器件,它的内部是pnp四层半导体结构,scr相当于一种固态开关,很容易被施加于门极的窄脉冲触发导通,并且脉冲消失后仍能维持导通,一旦开通,就需要在某个时间点关断,需要外加电压或外电路的作用使其关断,因此,scr驱动电路的基本要求是要保证scr在需要的时刻由阻断转为导通,其输入端接入触发脉冲的宽度能保证scr的可靠导通且有足够的幅度,除此之外,scr驱动电路还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稳定性和主电路的电气隔离。

    现有的scr驱动电路有光导纤维隔离型驱动电路和集成驱动电路,光导纤维隔离型驱动电路主要是采用传输速度较快的光导纤维作为强弱电的隔离,虽然其可靠性高,传递能量小,但是成本很高,所以在一般工业场合很少用;集成驱动电路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和调试方便等优点,但是成本很高、通用性差、抗干扰能力差、可靠性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以解决scr驱动电路关断速度慢、非隔离驱动、维修困难等技术难点,提高电路的安全及稳定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包括scr驱动控制电路、功率转换电路和scr双驱动隔离电路,scr驱动控制电路通过驱动信号控制mos管的通断,产生逻辑信号控制反激电路的控制芯片的工作,进而控制输出端的scr双驱动隔离信号;功率转换电路将原边12v电压经变压器隔离整流后产生两组大小相等的电压;scr双驱动隔离电路将整流后隔离的两组大小相等的电压经降压钳位处理后分别加在所控制的scr的g、k极间,用于驱动scr的导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控制芯片u1和变压器t1,控制芯片u1为lm5020芯片;

    scr驱动控制电路包括:第二mos管q2的1脚与scr的驱动信号drv相连,第二mos管q2的2脚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三mos管q3的1脚相连,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控制芯片u1的1脚和4脚、+12v相连,第三mos管q3的2脚与控制芯片u1的3脚相连,第二mos管q2的3脚、第三mos管q3的3脚接地;

    功率转换电路和scr双驱动隔离电路包括: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12v、控制芯片u1的1脚和4脚、第一电阻r1的一端、变压器t1的1脚相连,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控制芯片u1的10脚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控制芯片u1的9脚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控制芯片u1的2脚、6脚、8脚接地;控制芯片u1的5脚与第一mos管q1的1脚相连,第一mos管q1的2脚与变压器t1的2脚相连,第一mos管q1的3脚接地;变压器t1的6脚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三电阻r3、第三电容c3的一端相连,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第四电阻r4的一端相连,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1的5脚、scr-1k端相连;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scr-1g相连;变压器t1的4脚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四电容c4的一端相连,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相连,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与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第六电阻r6的一端相连,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1的3脚、scr-2k端相连;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scr-2g相连。

    具体地,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为n型mos管,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的1脚为栅极,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的2脚为漏极,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的3脚为源极。

    具体地,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为npn型三极管。

    具体地,scr的驱动信号drv与双输出信号同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独立的模块化设计,电路简单,降低成本,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的驱动板具有整体占用空间小、scr保护完善和动作迅速的优点,提高了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中lm5020芯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为电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如图1至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包括scr驱动控制电路、功率转换电路和scr双驱动隔离电路,scr驱动控制电路通过驱动信号控制mos管的通断,产生逻辑信号控制反激电路的控制芯片的工作,进而控制输出端的scr双驱动隔离信号;功率转换电路将原边12v电压经变压器隔离整流后产生两组大小相等的电压;scr双驱动隔离将整流后隔离的两组大小相等的电压经降压钳位处理后分别加在所控制的scr的g、k极间,用于驱动scr的导通。

    具体地,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控制芯片u1和变压器t1,控制芯片u1为lm5020芯片;

    scr驱动控制电路包括:第二mos管q2的1脚与scr的驱动信号drv相连,第二mos管q2的2脚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三mos管q3的1脚相连,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控制芯片u1的1脚和4脚、+12v相连,第三mos管q3的2脚与控制芯片u1的3脚相连,第二mos管q2的3脚、第三mos管q3的3脚接地;

    功率转换电路和scr双驱动隔离电路包括: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12v、控制芯片u1的1脚和4脚、第一电阻r1的一端、变压器t1的1脚相连,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控制芯片u1的10脚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控制芯片u1的9脚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控制芯片u1的2脚、6脚、8脚接地;控制芯片u1的5脚与第一mos管q1的1脚相连,第一mos管q1的2脚与变压器t1的2脚相连,第一mos管q1的3脚接地;变压器t1的6脚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三电阻r3、第三电容c3的一端相连,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第四电阻r4的一端相连,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1的5脚、scr-1k端相连;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scr-1g相连;变压器t1的4脚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四电容c4的一端相连,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相连,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与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第六电阻r6的一端相连,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1的3脚、scr-2k端相连;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scr-2g相连。

    具体地,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为n型mos管,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的1脚为栅极,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的2脚为漏极,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的3脚为源极。

    具体地,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为npn型三极管。

    具体地,scr的驱动信号drv与双输出信号同步。

    scr驱动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scr给出高电平驱动信号,第二mos管q2导通,第三mos管q3关断,控制芯片u1的3脚高电平,控制芯片u1正常工作,输出端双驱动隔离电路正常工作。

    功率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scr驱动信号为高电平时,控制芯片u1工作,通过变压器t1功率变换,变压器的次边2个绕组分别产生脉冲电压以驱动scr。

    scr双驱动隔离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脉冲信号经第三电容c3、第三电阻r3回路加在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上;脉冲信号经第二比较器d2、第三比较器d3降压1.4v后加在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上,在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基极间形成1.4v的压差,此时第五三极管q5导通,在scr-1g和scr-1k产生scr的驱动电压。同理,在scr-2g和scr-2g产生另一组scr驱动电压,实现双隔离驱动的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scr驱动控制电路、功率转换电路和scr双驱动隔离电路,scr驱动控制电路通过驱动信号控制mos管的通断,产生逻辑信号控制反激电路的控制芯片的工作,进而控制输出端的scr双驱动隔离信号;scr驱动控制电路包括:第二mos管q2的1脚与scr的驱动信号drv相连,第二mos管q2的2脚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三mos管q3的1脚相连,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控制芯片u1的1脚和4脚、+12v相连,第三mos管q3的2脚与控制芯片u1的3脚相连,第二mos管q2的3脚、第三mos管q3的3脚接地;

    功率转换电路将原边12v电压经变压器隔离整流后产生两组大小相等的电压;功率转换电路和scr双驱动隔离电路包括: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12v、控制芯片u1的1脚和4脚、第一电阻r1的一端、变压器t1的1脚相连,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控制芯片u1的10脚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控制芯片u1的9脚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控制芯片u1的2脚、6脚、8脚接地;控制芯片u1的5脚与第一mos管q1的1脚相连,第一mos管q1的2脚与变压器t1的2脚相连,第一mos管q1的3脚接地;变压器t1的6脚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相连,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第四电阻r4的一端相连,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1的5脚、scr-1k端相连;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scr-1g相连;变压器t1的4脚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四电容c4的一端相连,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相连,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与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第六电阻r6的一端相连,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1的3脚、scr-2k端相连;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scr-2g相连;

    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控制芯片u1和变压器t1,控制芯片u1为lm5020芯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为n型mos管,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的1脚为栅极,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的2脚为漏极,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的3脚为源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为npn型三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scr的驱动信号drv与双输出信号同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包括SCR驱动控制电路、功率转换电路和SCR双驱动隔离电路,SCR驱动控制电路通过驱动信号控制MOS管的通断,产生逻辑信号控制反激电路的控制芯片的工作,进而控制输出端的SCR双驱动隔离信号;功率转换电路将原边12V电压经变压器隔离整流后产生两组大小相等的电压;SCR双驱动隔离电路将整流后隔离的两组大小相等的电压经降压钳位处理后分别加在所控制的SCR的G、K极间,用于驱动SCR的导通。本实用新型采用独立的模块化设计,电路简单,降低成本,SCR双驱动隔离电路模块的驱动板具有整体占用空间小、SCR保护完善和动作迅速的优点,提高了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9.05.30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813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