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端盖支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端盖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支架首先需要通过落料、折弯、冲孔3到工序完成,支架成型后有两个通孔,然后将支架和端盖放到压机上,铆钉放置到支架通孔中,通过压机将铆钉、支架和端盖铆接到一起,制作成端盖组件,生产工序共计六道,此种支架结构制作端盖组件时需要增加铆钉物料,并且生产工序多,铆接后端盖和支架的结合力在10kn左右;
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支架首先需要通过落料、折弯、冲孔、翻边四道工序完成,支架成型后有两个翻边,然后通过压机挤压支架翻边使支架和端盖铆接到一起,制作成端盖组件,生产工序共计6道,此种支架结构生产工序多,铆接后端盖和支架的结合力在7kn左右,结合力相对较小,并且支架翻边结构本身形成的通孔造成电机密封性能差,会造成异物进入电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端盖支架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新型端盖支架结构,包括端盖、支架,所述端盖上开设有铆合孔,所述支架上设有铆合点,所述铆合点穿过铆合孔与端盖铆合在一起,所述铆合点为向外凸起且带有凹槽的凸台。
优选的,所述铆合点是采用冲孔机在支架上冲压而成。
优选的,所述铆合点是直径为9mm,高度为3mm的凸台。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端盖支架结构,有益效果在于:本结构相对现有2种支架结构,减少了生产工序和物料种类,而且支架凸台结构使端盖组件形成全密封状态,避免了异物进入电机,并且铆接完成后端盖组件结合力测试峰值在11.40kn,远大于用铆钉支架结构和翻边铆支架结构制作的端盖组件结合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种现有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种现有技术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二种现有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二种现有技术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端盖1、支架2、铆合点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5-6,一种新型端盖支架结构,包括端盖1、支架2,所述端盖1上开设有铆合孔,所述支架2上设有铆合点3,所述铆合点3穿过铆合孔与端盖1铆合在一起,所述铆合点3为向外凸起且带有凹槽的凸台,所述铆合点3是采用冲孔机在支架2上冲压而成,所述铆合点3是直径为9mm,高度为3mm的凸台。
支架先通过落料、折弯、冲孔3到工序完成,支架成型后结构上设有2个直径为9mm,高度为3mm的凸台,完成支架生产后,将支架凸台放置到端盖铆合孔中,然后通过压机挤压支架凸台,使凸台变形,凸台与端盖挤压结合,制作成端盖组件,生产工序共计5道,相对现有2种支架结构,减少了生产工序和物料种类,而且支架凸台结构使端盖组件形成全密封状态,避免了异物进入电机,并且铆接完成后端盖组件结合力测试峰值在11.40kn,远大于用铆钉支架结构和翻边铆支架结构制作的端盖组件结合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得到的技术方案、构思、设计,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新型端盖支架结构,包括端盖(1)、支架(2),所述端盖(1)上开设有铆合孔,所述支架(2)上设有铆合点(3),所述铆合点(3)穿过铆合孔与端盖(1)铆合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合点(3)为向外凸起且带有凹槽的凸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端盖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合点(3)是采用冲孔机在支架(2)上冲压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端盖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合点(3)是直径为9mm,高度为3mm的凸台。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