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主要是一种能够提供各种频率、波形和输出电平电信号的设备,可以测量元器件的特性与参数,作为测试的信号源或激励源,因此人们对信号发生装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的发生装置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如果空气当中的湿气较重,容易导致潮气进入发生装置内,腐蚀内部元件,发生装置长期不使用的时候,容易导致灰尘附着在发生装置上,从而堵塞散热口,影响发生装置的散热,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其次,发生装置上的连接线路过多,容易导致其发生错乱,不便于人们检修的进行,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给人们的使用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包括发生装置主体,所述发生装置主体的前端外表面设置有显示屏、指示灯、控制按钮与数据接口,所述显示屏位于指示灯的一侧,所述控制按钮位于指示灯的另一侧,所述数据接口位于指示灯的下端,所述发生装置主体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排线机构,所述发生装置主体的下端中部外表面设置有除潮防尘机构,所述发生装置主体的下端四周均固定安装有支撑脚。
防尘膜主要是起到防止灰尘覆盖在发生装置上,起到防尘的作用。
吸潮盒主要是对潮气起到吸附的作用。
卷绕轴主要是起到收纳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除潮防尘机构包括滚轴、端盖、防尘膜、吸潮盒与紧固杆,所述除潮防尘机构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吸潮盒与紧固杆,所述紧固杆位于吸潮盒的两侧,所述吸潮盒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端盖,所述除潮防尘机构的内部设置有滚轴,所述滚轴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防尘膜。
优选的,所述排线机构包括过线槽、卷绕轴与活动架,所述排线机构的内部设置有过线槽,所述排线机构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活动架,所述活动架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卷绕轴。
优选的,所述除潮防尘机构的两侧内表面均通过转轴与滚轴的两侧外表面活动连接,所述吸潮盒的内部设置有硅胶干燥剂。
优选的,所述活动架的下端外表面通过活动轴与卷绕轴的上端外表面活动连接,所述排线机构的后端外表面通过紧固件与发生装置主体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一种用于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通过设置的除潮防尘机构,能够先通过紧固杆将除潮防尘机构安装在发生装置主体的底部,可以通过吸潮盒内的硅胶干燥剂对发生装置主体内的潮气进行吸附,防止内部元件被潮气腐蚀,可以提高发生装置主体的使用寿命,当发生装置主体长期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将防尘膜从除潮防尘机构内的滚轴上拉出,然后将其罩在发生装置主体上,可以有效防止灰尘堵塞散热口,有利于人们使用,通过设置的排线机构,能够通过排线机构内的过线槽对发生装置主体上的连接导线进行排布,防止线路过多出现错乱的情况,如果线路过长,可以通过活动架上的卷绕轴对线路进行收纳,也便于人们检修的进行,方便人们使用,整个一种用于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的图1中除潮防尘机构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的图1中排线机构3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中图1的电路陈述图。
图中:1、发生装置主体;2、除潮防尘机构;201、滚轴;202、端盖;203、防尘膜;204、吸潮盒;205、紧固杆;3、排线机构;301、过线槽;302、卷绕轴;303、活动架;4、显示屏;5、指示灯;6、控制按钮;7、数据接口;8、支撑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4所示,一种用于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包括发生装置主体1,发生装置主体1的前端外表面设置有显示屏4、指示灯5、控制按钮6与数据接口7,显示屏4位于指示灯5的一侧,控制按钮6位于指示灯5的另一侧,数据接口7位于指示灯5的下端,发生装置主体1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排线机构3,发生装置主体1的下端中部外表面设置有除潮防尘机构2,发生装置主体1的下端四周均固定安装有支撑脚8。
进一步的,除潮防尘机构2包括滚轴201、端盖202、防尘膜203、吸潮盒204与紧固杆205,除潮防尘机构2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吸潮盒204与紧固杆205,紧固杆205位于吸潮盒204的两侧,吸潮盒204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端盖202,除潮防尘机构2的内部设置有滚轴201,滚轴201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防尘膜203,能够先通过紧固杆205将除潮防尘机构2安装在发生装置主体1的底部,可以通过吸潮盒204内的硅胶干燥剂对发生装置主体1内的潮气进行吸附,防止内部元件被潮气腐蚀,可以提高发生装置主体1的使用寿命,当发生装置主体1长期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将防尘膜203从除潮防尘机构2内的滚轴201上拉出,然后将其罩在发生装置主体1上,可以有效防止灰尘堵塞散热口,有利于人们使用。
进一步的,排线机构3包括过线槽301、卷绕轴302与活动架303,排线机构3的内部设置有过线槽301,排线机构3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活动架303,活动架303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卷绕轴302,能够通过排线机构3内的过线槽301对发生装置主体1上的连接导线进行排布,防止线路过多出现错乱的情况,如果线路过长,可以通过活动架303上的卷绕轴302对线路进行收纳,也便于人们检修的进行,方便人们使用。
进一步的,除潮防尘机构2的两侧内表面均通过转轴与滚轴201的两侧外表面活动连接,吸潮盒204的内部设置有硅胶干燥剂,可以对发生装置主体1内的潮气进行吸附,防止内部元件被腐蚀,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进一步的,活动架303的下端外表面通过活动轴与卷绕轴302的上端外表面活动连接,排线机构3的后端外表面通过紧固件与发生装置主体1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能够对发生装置主体1上的连接导线进行排布,防止其错乱,便于人们检修的进行。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时,可以通过发生装置主体1前端的控制按钮6进行编码,从而使发生装置主体1内的信号发生单元产生信号指令,然后通过控制单元将指令传输到信号发射单元上,然后将信号指令发射出去,可以测量元器件的特性与参数,作为测试的信号源或激励源,当设备接收到信号后,就会产生一个反馈信号,通过信号接收单元对其进行接收,然后将接收到的信号传输到显示单元上,通过显示屏4进行显示,为了防止空气当中湿气较重,潮气进入发生装置主体1内,可以先通过紧固杆205将除潮防尘机构2安装在发生装置主体1的底部,可以通过吸潮盒204内的硅胶干燥剂对发生装置主体1内的潮气进行吸附,防止内部元件被潮气腐蚀,可以提高发生装置主体1的使用寿命,当发生装置主体1长期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将防尘膜203从除潮防尘机构2内的滚轴201上拉出,然后将其罩在发生装置主体1上,可以有效防止灰尘堵塞散热口,有利于人们使用,为了防止发生装置主体1上的线路过多出现错乱的现象,可以通过排线机构3内的过线槽301对发生装置主体1上的连接导线进行排布,防止线路过多出现错乱的情况,如果线路过长,可以通过活动架303上的卷绕轴302对线路进行收纳,也便于人们检修的进行,方便人们使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1.一种用于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包括发生装置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装置主体(1)的前端外表面设置有显示屏(4)、指示灯(5)、控制按钮(6)与数据接口(7),所述显示屏(4)位于指示灯(5)的一侧,所述控制按钮(6)位于指示灯(5)的另一侧,所述数据接口(7)位于指示灯(5)的下端,所述发生装置主体(1)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排线机构(3),所述发生装置主体(1)的下端中部外表面设置有除潮防尘机构(2),所述发生装置主体(1)的下端四周均固定安装有支撑脚(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潮防尘机构(2)包括滚轴(201)、端盖(202)、防尘膜(203)、吸潮盒(204)与紧固杆(205),所述除潮防尘机构(2)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吸潮盒(204)与紧固杆(205),所述紧固杆(205)位于吸潮盒(204)的两侧,所述吸潮盒(204)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端盖(202),所述除潮防尘机构(2)的内部设置有滚轴(201),所述滚轴(201)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防尘膜(2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线机构(3)包括过线槽(301)、卷绕轴(302)与活动架(303),所述排线机构(3)的内部设置有过线槽(301),所述排线机构(3)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活动架(303),所述活动架(303)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卷绕轴(30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潮防尘机构(2)的两侧内表面均通过转轴与滚轴(201)的两侧外表面活动连接,所述吸潮盒(204)的内部设置有硅胶干燥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通信技术信号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架(303)的下端外表面通过活动轴与卷绕轴(302)的上端外表面活动连接,所述排线机构(3)的后端外表面通过紧固件与发生装置主体(1)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