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窗控制开关。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窗控制开关,包括有外壳,外壳上设有第一感应区、第二感应区,第一感应区和第二感应区均设置在外壳的上表面上,还包括有电路板、用于在人体触摸或靠近第一感应区时控制玻璃下降的第一感应件以及用于在人体触摸或靠近第二感应区时控制玻璃上升的第二感应件,第一感应件对应第一感应区位置设置,第二感应件对应第二感应区位置设置,第一感应件和第二感应件分别与电路板电连接。但是,这种结构的电动车控制开关,由于第二感应区设置在外壳的上表面上,容易存在误操作,一旦触碰到第二感应区,玻璃就会上升从而产生较大的夹持力,易造成意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窗控制开关,其可以避免手、胳膊等误碰到第二感应区,从而避免误操作现象的发生,安全系数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电动窗控制开关,包括有外壳、电路板,外壳上设有第一感应区、第二感应区,还包括有用于在人体触摸或靠近第一感应区时控制玻璃下降的第一感应件,第一感应件对应第一感应区位置设置,第一感应件与电路板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上设有凹腔,第二感应区位于凹腔的内壁上,还包括有用于在人体触摸或靠近第二感应区时控制玻璃上升的第二感应件,第二感应件也与电路板电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凹腔并将第二感应区设置在凹腔的内壁上,这样使得第二感应区为隐藏式,其在正常状态下,人体无法直接触碰到第二感应区,因此,可以避免手、胳膊等误碰到第二感应区,从而避免误操作现象的发生,安全系数高。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的第一感应区位于外壳的上表面,凹腔开口朝向外壳的上表面。
采用上述进一步设置,可以使得手指能方便地触摸到第一感应区和第二感应区,设计合理。
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设置:第一感应件为第一感应触摸片且位于第一感应区的内侧。
采用上述再进一步设置,在人体(如手指)触摸到第一感应区时,第一感应触摸片采集到信号进而由电路板经外部控制器控制玻璃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第二感应件为第二感应触摸片且位于第二感应区的内侧。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在人体(如手指)触摸到第二感应区时,第二感应触摸片采集到信号进而由电路板经外部控制器控制玻璃上升。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第二感应件为红外感应器且位于凹腔的内壁上。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当手指触摸或靠近到第二感应区时,红外感应器采集到信号,从而由电路板经外部控制器控制玻璃上升。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的外壳包括有分体设置的壳体、盖板、底板,所述的壳体位于盖板与底板之间,电路板位于壳体内,第一感应区设置在盖板上表面,凹腔设置在壳体上且开口朝向盖板,盖板上对应凹腔开口位置镂空设置,第一感应区和第二感应区成对设置,第一感应区位于对应的第二感应区上方。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外壳分体设置,可以方便对内部电路板、感应件的安装;将感应区成对设置,可以方便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壳体内设有中空的隔光支架,隔光支架位于电路板上方,第一感应件位于隔光支架上方,第二感应件位于隔光支架与凹腔外壁之间,电路板上对应隔光支架中空位置连接有led,盖板上对应第一感应区位置设有透光的指示区。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设置的led可以从透光指示区指示第一感应区的位置,由于感应区成对设置,进而可以指示第二感应区的位置,尤其是夜间操作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电路板上还设有防水垫,隔光支架位于防水垫上方,防水垫上对应led位置设有透光孔。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设置的防水垫可以很好地保护电路板,防止水从壳体与盖板之间进入壳体内影响电路板的工作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凹腔的底部设有排水孔,底板上对应排水孔位置设有通孔。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当有部分水进入凹腔后,可以从排水孔、通孔及时排出,不会残留在凹腔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第一感应件安装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隔光支架安装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防水垫安装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壳体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感应件安装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底板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盖板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感应件采用红外感应器时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9所示,一种电动窗控制开关,包括有外壳1、电路板2,外壳1上设有第一感应区3、第二感应区4,还包括有用于在人体触摸或靠近第一感应区3时控制玻璃下降的第一感应件6,第一感应件6对应第一感应区3位置设置,第一感应件6与电路板2电连接,所述的外壳1上设有凹腔5,第二感应区4位于凹腔5的内壁上,还包括有用于在人体触摸或靠近第二感应区4时控制玻璃上升的第二感应件7,第二感应件7也与电路板2电连接。通过设置的凹腔5并将第二感应区4设置在凹腔5的内壁上,这样使得第二感应区4为隐藏式,其在正常状态下,人体无法直接触碰到第二感应区4,因此,可以避免手、胳膊等误碰到第二感应区4,从而避免误操作现象的发生,安全系数高。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感应区3位于外壳1的上表面,凹腔5开口朝向外壳1的上表面,第一感应件6为第一感应触摸片且位于第一感应区3的内侧,第二感应件7为第二感应触摸片且位于第二感应区4的内侧,在人体(如手指)触摸到第一感应区3时,第一感应触摸片采集到信号进而由电路板2经外部控制器控制玻璃下降,在人体(如手指)触摸到第二感应区4时,第二感应触摸片采集到信号进而由电路板2经外部控制器控制玻璃上升。当然,第二感应件7还可以采用红外感应器且将其设置在凹腔5的内壁上,第一感应件6也可以采用红外感应器30,将其设置在外壳1的一侧或者车门的一侧即可,当手指触摸感应区时,手指会对红外感应器发射端的红外线进行遮挡,手指面会将部分红外线反射回接收端,从而引起红外传感器的电流输出变化,进而由外部控制器输出电动窗玻璃上升指令。
所述的外壳1包括有分体设置的壳体11、盖板12、底板13,壳体11、盖板12、底板13之间可以通过卡扣、螺栓等方式实现连接,壳体11、盖板12与底板13可以采用pc、塑料等制成,所述的壳体11位于盖板12与底板13之间,电路板2位于壳体11内,第一感应区3设置在盖板12上表面,凹腔5设置在壳体11上且开口朝向盖板12,盖板12上对应凹腔5开口位置镂空设置,第一感应区3和第二感应区4成对设置,第一感应区3位于对应的第二感应区4上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区3和第二感应区4设有4对,分别为前左窗、前右窗、后左窗、后右窗,且分成两排设置,每排形成两对,两对之间设有隔板20,当第二感应件4采用红外感应器时,可以将红外感应器30分别设置在隔板20的两侧,也可以设置在与隔板20相对一侧的凹腔5内壁上;壳体11内设有中空的隔光支架8,隔光支架也可以采用pc、塑料等制成,隔光支架8位于电路板2上方,第一感应件6位于隔光支架8上方,第二感应件7位于隔光支架8与凹腔5外壁之间,电路板2上对应隔光支架8中空位置连接有led9,盖板12上对应第一感应区3位置设有透光的指示区121,指示区121可以设置指示标识,通过设置的led9可以从透光指示区指示第一感应区3的位置,由于感应区成对设置,进而可以指示第二感应区4的位置,尤其是夜间操作更加方便。当然,在外壳1上还可以设置其它指示标识,如后视镜调节、安全锁等指示标识,并在指示标识位置设定感应触摸片来与电路板2连接实现不同的功能调节。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电路板2上还设有防水垫10,防水垫10采用橡胶制成,隔光支架8位于防水垫10上方,防水垫10上对应led9位置设有透光孔,防水垫10可以很好地保护电路板2,防止水从壳体11与盖板12之间进入壳体11内影响电路板2的工作性能。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凹腔5的底部设有排水孔51,底板13上对应排水孔51位置设有通孔131,当有部分水进入凹腔5后,可以从排水孔、通孔及时排出,不会残留在凹腔5内。
1.一种电动窗控制开关,包括有外壳、电路板,外壳上设有第一感应区、第二感应区,还包括有用于在人体触摸或靠近第一感应区时控制玻璃下降的第一感应件,第一感应件对应第一感应区位置设置,第一感应件与电路板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上设有凹腔,第二感应区位于凹腔的内壁上,还包括有用于在人体触摸或靠近第二感应区时控制玻璃上升的第二感应件,第二感应件也与电路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窗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感应区位于外壳的上表面,凹腔开口朝向外壳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窗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第一感应件为第一感应触摸片且位于第一感应区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窗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第二感应件为第二感应触摸片且位于第二感应区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窗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第二感应件为红外感应器且位于凹腔的内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窗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包括有分体设置的壳体、盖板、底板,所述的壳体位于盖板与底板之间,电路板位于壳体内,第一感应区设置在盖板上表面,凹腔设置在壳体上且开口朝向盖板,盖板上对应凹腔开口位置镂空设置,第一感应区和第二感应区成对设置,第一感应区位于对应的第二感应区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窗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壳体内设有中空的隔光支架,隔光支架位于电路板上方,第一感应件位于隔光支架上方,第二感应件位于隔光支架与凹腔外壁之间,电路板上对应隔光支架中空位置连接有led,盖板上对应第一感应区位置设有透光的指示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窗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电路板上还设有防水垫,隔光支架位于防水垫上方,防水垫上对应led位置设有透光孔。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电动窗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凹腔的底部设有排水孔,底板上对应排水孔位置设有通孔。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