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无线收发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收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制造厂商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小电子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及其周边产品)的体积,以提高其便携性,往往只在电子设备上设置少量的usb外接接口。虽然相比过去,单个usb外接接口的传输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如果电子设备上仅有的一个或两个usb外接接口被占用时,用户就无法再向电子设备外接其它外部设备,如u盘、键盘、显示器,这时用户就不得不先拔出已经占用usb外接接口的外部设备,使得外部设备之间只能轮流插入使用,这给用户实际使用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完全无法满足用户对usb接口的日常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收发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无线收发装置,包括控制ic、无线收发模块、usb公头和至少一个usb母头;
所述无线收发模块、所述usb公头和至少一个所述usb母头分别与所述控制ic连接;
所述控制ic用于对所述无线收发模块、所述usb公头和至少一个所述usb母头进行统一控制;
所述无线收发模块用于接收与发送无线信号;
所述usb公头用于连接电子设备;
所述usb母头用于将外部设备连接到所述电子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收发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安装腔;
所述控制ic和所述无线收发模块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usb公头和至少一个所述usb母头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收发装置中,所述usb公头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其中一个侧面,所述usb母头均匀间隔分布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另一个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收发装置中,所述控制ic设置有第一数据正极接口、第一数据负极接口、至少一个与所述usb母头相对应的第二数据正极接口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usb母头相对应的第二数据负极接口;
所述usb公头设置有第三数据正极接口和第三数据负极接口;
每个所述usb母头分别设置有第四数据正极接口和第四数据负极接口;
所述第一数据正极接口与所述第二数据正极接口连接,所述第一数据负极接口与所述第二数据负极接口连接,一个所述第二数据正极接口对应与一个所述第四数据正极接口连接,一个所述第二数据负极接口与一个所述第四数据负极接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收发装置中,所述无线收发模块为蓝牙模块、wifi模块、2.4ghz模块或红外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收发装置,还包括运行状态指示灯;
所述运行状态指示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面,且与所述控制ic连接,用于指示所述无线收发装置的运行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收发装置,通过将扩展的usb接口集成在无线收发装置上,使得在有限的体积内既实现了原本无线外设的使用,又能够将占用的电子设备的usb接口扩展出来,解决了当需要插入的外部设备数量过多时usb接口不够用的问题,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使用便利,能够满足用户对usb接口的日常使用需求,具有用户体验更好,结构简单,可靠实用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收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ic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usb公头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usb母头的电路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usb母头的电路原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usb母头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
控制ic1,无线收发模块2,usb公头3,usb母头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此外,术语“长”“短”“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展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此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进行操作,以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收发装置,包括控制ic1、无线收发模块2、usb公头3和至少一个usb母头4;
所述无线收发模块2、所述usb公头3和至少一个所述usb母头4分别与所述控制ic1连接;
所述控制ic1用于对所述无线收发模块2、所述usb公头3和至少一个所述usb母头4进行统一控制;
所述无线收发模块2用于接收与发送无线信号;
所述usb公头3用于连接电子设备;
所述usb母头4用于将外部设备连接到所述电子设备。
优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安装腔;
所述控制ic1和所述无线收发模块2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usb公头3和至少一个所述usb母头4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面。
出于方便使用的考虑,本实施例将所述usb公头3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其中一个侧面,且将所述usb母头4均匀间隔分布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另一个侧面,比如可以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usb公头3所在的侧面相对的侧面。
优选的,所述控制ic1设置有第一数据正极接口、第一数据负极接口、至少一个与所述usb母头4相对应的第二数据正极接口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usb母头4相对应的第二数据负极接口;
所述usb公头3设置有第三数据正极接口和第三数据负极接口;
每个所述usb母头4分别设置有第四数据正极接口和第四数据负极接口;
所述第一数据正极接口与所述第三数据正极接口连接,所述第一数据负极接口与所述第三数据负极接口连接,一个所述第二数据正极接口对应与一个所述第四数据正极接口连接,一个所述第二数据负极接口与一个所述第四数据负极接口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不限于usb母头4的数量,不限于壳体的外部形态,不限于控制ic1的型号,但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将以一个usb公头3、三个usb母头4为例进行介绍。请参考图2~6,图2是控制ic的电路原理图,图2是usb公头的电路原理图,图4~6依次是第一usb母头、第usb母头、第三usb母头的电路原理图;
控制ic的第一数据正极接口dp0、第一数据负极接口dm0分别与usb公头的第三数据正极接口dp、所述第三数据负极接口dm连接;
控制ic的第二数据正极接口dp1、第二数据负极接口dm1分别与第一usb母头的第四数据正极接口dp、所述第四数据负极接口dm连接;
控制ic的第二数据正极接口dp2、第二数据负极接口dm2分别与第二usb母头的第四数据正极接口dp、所述第四数据负极接口dm连接;
控制ic的第二数据正极接口dp4、第二数据负极接口dm4分别与第三usb母头的第四数据正极接口dp、所述第四数据负极接口dm连接。
优选的,所述无线收发模块2为蓝牙模块、wifi模块、2.4ghz模块或红外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优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运行状态指示灯;
所述运行状态指示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面,且与所述控制ic1连接,用于指示所述无线收发装置的运行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收发装置,通过将扩展的usb接口集成在无线收发装置上,使得在有限的体积内既实现了原本无线外设的使用,又能够将占用的电子设备的usb接口扩展出来,解决了当需要插入的外部设备数量过多时usb接口不够用的问题,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使用便利,能够满足用户对usb接口的日常使用需求,具有用户体验更好,结构简单,可靠实用等优点。
至此,以说明和描述的目的提供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不意指穷举或者限制本公开。特定的实施例的单独元件或者特征通常不受到特定的实施例的限制,但是在适用时,即使没有具体地示出或者描述,其可以互换和用于选定的实施例。在许多方面,相同的元件或者特征也可以改变。这种变化不被认为是偏离本公开,并且所有的这种修改意指为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提供示例实施例,从而本公开将变得透彻,并且将会完全地将该范围传达至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为了透彻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阐明了众多细节,诸如特定零件、装置和方法的示例。显然,对于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不需要使用特定的细节,示例实施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而且两者都不应当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某些示例实施例中,不对公知的工序、公知的装置结构和公知的技术进行详细地描述。
在此,仅为了描述特定的示例实施例的目的使用专业词汇,并且不是意指为限制的目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作出相反的表示,在此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该”可以意指为也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和“具有”是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因此指定存在所声明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不排除存在或额外地具有一个或以上的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除非明确地指示了执行的次序,在此描述的该方法步骤、处理和操作不解释为一定需要按照所论述和示出的特定的次序执行。还应当理解的是,可以采用附加的或者可选择的步骤。
当元件或者层称为是“在……上”、“与……接合”、“连接到”或者“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其可以是直接在另一个元件或者层上、与另一个元件或层接合、连接到或者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也可以存在介于其间的元件或者层。与此相反,当元件或层称为是“直接在……上”、“与……直接接合”、“直接连接到”或者“直接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则可能不存在介于其间的元件或者层。其他用于描述元件关系的词应当以类似的方式解释(例如,“在……之间”和“直接在……之间”、“相邻”和“直接相邻”等)。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该相关联的所罗列的项目的一个或以上的任一和所有的组合。虽然此处可能使用了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以描述各种的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可以只用于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组件、区域或部分区分。除非由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在此使用诸如术语“第一”、“第二”及其他数值的术语不意味序列或者次序。因此,在下方论述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者部分可以采用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或者部分的术语而不脱离该示例实施例的教导。
空间的相对术语,诸如“内”、“外”、“在下面”、“在……的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在此可出于便于描述的目的使用,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和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特征之间的关系。空间的相对术语可以意指包含除该图描绘的取向之外该装置的不同的取向。例如如果翻转该图中的装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者特征的下方”或者“在元件或者特征的下面”的元件将取向为“在其他元件或者特征的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的下方”可以包含朝上和朝下的两种取向。该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取向(旋转90度或者其他取向)并且以此处的空间的相对描述解释。
1.一种无线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ic、无线收发模块、usb公头和至少一个usb母头;
所述无线收发模块、所述usb公头和至少一个所述usb母头分别与所述控制ic连接;
所述控制ic用于对所述无线收发模块、所述usb公头和至少一个所述usb母头进行统一控制;
所述无线收发模块用于接收与发送无线信号;
所述usb公头用于连接电子设备;
所述usb母头用于将外部设备连接到所述电子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安装腔;
所述控制ic和所述无线收发模块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usb公头和至少一个所述usb母头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sb公头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其中一个侧面,所述usb母头均匀间隔分布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另一个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ic设置有第一数据正极接口、第一数据负极接口、至少一个与所述usb母头相对应的第二数据正极接口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usb母头相对应的第二数据负极接口;
所述usb公头设置有第三数据正极接口和第三数据负极接口;
每个所述usb母头分别设置有第四数据正极接口和第四数据负极接口;
所述第一数据正极接口与所述第三数据正极接口连接,所述第一数据负极接口与所述第三数据负极接口连接,一个所述第二数据正极接口对应与一个所述第四数据正极接口连接,一个所述第二数据负极接口与一个所述第四数据负极接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收发模块为蓝牙模块、wifi模块、2.4ghz模块或红外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运行状态指示灯;
所述运行状态指示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面,且与所述控制ic连接,用于指示所述无线收发装置的运行状态。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