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及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6-26  111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供电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及支撑架。



    背景技术:

    光伏供电站中最重要的装置就是光伏板,光伏板是通过吸收太阳光,将太阳辐射能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或间接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大部分光伏板的主要材料为半导体“硅”,相对于普通供电站来说,光伏供电站更节能环保。

    光伏板都需要安装在支撑架上,但是现有的支撑架直接固定在地面上,由于光伏板架设有一定的高度,需要承受风的冲击,所以支撑架需要承受一定的冲击载荷,现有的支撑架长时间的使用与地面的连接处都会出现变形的情况,严重影响光伏板使用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支撑架直接与地面连接固定,稳定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及支撑架。

    一种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包括底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及底板连接的第一缓冲板、及分别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及底板连接的第二缓冲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缓冲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背向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缓冲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板背向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缓冲板自所述底板向所述第一固定板呈圆弧状向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的方向凸起设置,所述第二缓冲板自所述底板向所述第二固定板呈圆弧状向远离所述第二固定板的方向凸起设置。

    上述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保证与支撑架连接固定,并通过设置呈圆弧状结构的设置的第一缓冲板与第二缓冲板,提高了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分别与底板的连接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呈并列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缓冲板与第二缓冲板相对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的设置方向与所述底板的设置方向相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呈梯形直板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的两端自靠近所述底板向远离所述底板方向呈相互靠近状倾斜结构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板与第二缓冲板的两端对应自靠近所述底板向远离底板方向呈相互靠近状倾斜结构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板与第二缓冲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安装孔的设置位置与所述固定孔的设置位置相对应。

    一种支撑架,包括:

    侧梁,所述侧梁对应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两侧,所述侧梁包括立柱、及连接所述立柱的支撑柱;

    横梁,与所述侧梁连接,所述横梁对应连接两侧的所述侧梁,所述横梁与所述支撑柱连接固定;及

    上述的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与所述侧梁连接,所述立柱背向所述横梁的一端对应与所述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连接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梁呈并列状设置在所述横梁的两端,所述立柱沿垂直所述支撑柱方向设置,所述横梁沿垂直所述支撑柱方向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梁设置有至少两个;各所述横梁沿所述支撑柱的设置方向呈并列状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柱对应插设在所述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的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所述立柱分别与两侧的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连接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的支撑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的含义为:

    100-支撑架;

    10-侧梁、11-立柱、15-支撑柱;

    20-横梁;

    30-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40-底板、50-第一固定板、55-第二固定板、56-固定孔、60-第一缓冲板、65-第二缓冲板、66-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架100,包括侧梁10、与侧梁10连接的横梁20、及与侧梁10连接的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30;该支撑架100用于与外界的光伏板(图未示)连接固定。

    该侧梁10沿竖直方向设置支撑架100的两侧,该侧梁10用于将光伏板撑起;该侧梁10包括立柱11、及连接立柱11的支撑柱15。该立柱11呈长条状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该支撑柱15呈长条状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该立柱11沿垂直支撑柱15方向设置,该支撑柱15设置在立柱11的顶端。在本实施例中,该侧梁10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两个侧梁10呈并列状结构设置;各支撑柱15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立柱11,各立柱11沿支撑柱15设置方向呈并列状间隔设置。

    该横梁20呈长条状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该横梁20对应连接两侧的侧梁10,横梁20与支撑柱15连接固定,横梁20对应设置在支撑柱15的顶部,两侧的分别侧梁10对应设置在横梁20的两端,该横梁20沿垂直支撑柱15方向设置,该横梁20用于与外界的光伏板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横梁20设置有至少两个;各横梁20沿支撑柱15的设置方向呈并列状间隔设置。

    该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30对应与侧梁10的底端连接,各立柱11背向横梁20的一端对应与该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30连接固定,该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30用于将支撑架100与外界地面连接固定;该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30包括底板40、设置在底板40上的第一固定板50与第二固定板55、分别连接底板40与第一固定板50的第一缓冲板60、及分别连接底板40与第二固定板55的第二缓冲板65。可以理解地,该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30的设置数量与立柱11的设置数量相对应,各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30分别对应与各立柱11的底端连接固定。

    该底板40呈直板状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该底板40对应设置在立柱11的底端,底板40的顶部对应与立柱11相抵接;该第一固定板50与第二固定板55呈直板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底板40上,第一固定板50与第二固定板55设置在底板40的一侧,该第一固定板50与第二固定板55对应设置在立柱11的两侧,立柱11对应插设在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30的第一固定板50与第二固定板55之间,两侧的第一固定板50与第二固定板55分别与立柱11连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固定板50与第二固定板55的设置方向与底板40的设置方向相垂直,第一固定板50与第二固定板55呈梯形直板状结构设置,该第一固定板50与第二固定板55的两端自靠近底板40向远离底板40方向呈相互靠近状倾斜结构设置,以提高立柱11沿第一固定板50与第二固定板55设置方向的承载能力。

    该第一缓冲板60设置在第一固定板50背向第二固定板55的一侧,该第一缓冲板60自底板40向第一固定板50呈圆弧状向远离第一固定板50的方向凸起设置,第二缓冲板65设置在第二固定板55背向第一固定板50的一侧,第二缓冲板65自底板40向第二固定板55呈圆弧状向远离第二固定板55方向凸起设置,该第一缓冲板60与第二缓冲板65相对设置在底板40的两侧,第一缓冲板60与第二缓冲板65的两端对应自靠近底板40向远离底板40方向呈相互靠近状倾斜结构设置,通过设置第一缓冲板60与第二缓冲板65,保证第一缓冲板60以弹性结构设置在第一固定板50与底板40之间,第二缓冲板65以弹性结构设置在第二固定板55与底板40之间,第一缓冲板60与第二缓冲板65可以有效吸收侧梁10与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30之间产生的载荷,进而提高了立柱11的抗冲击性能,提高了侧梁10的稳定性,同时圆弧状结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30与人体碰撞时对人体造成的损坏。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缓冲板60与第二缓冲板65上设置有安装孔66,该第一固定板50与第二固定板55上设置有固定孔56;该安装孔66呈圆形通孔状结构设置在第一缓冲板60与第二缓冲板65上,该固定孔56呈圆形通孔状结构设置在第一固定板50与第二固定板55上,该固定孔56用于与立柱11连接固定,该安装孔66用于方便将立柱11与第一固定板50及第二固定板55连接,该安装孔66的设置位置与固定孔56的设置位置相对应。

    上述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30,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板50与第二固定板55保证与支撑架100连接固定,并通过设置呈圆弧状结构的设置的第一缓冲板60与第二缓冲板65,提高了第一固定板50与第二固定板55分别与底板40的连接可靠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及底板连接的第一缓冲板、及分别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及底板连接的第二缓冲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缓冲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背向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缓冲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板背向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缓冲板自所述底板向所述第一固定板呈圆弧状向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的方向凸起设置,所述第二缓冲板自所述底板向所述第二固定板呈圆弧状向远离所述第二固定板的方向凸起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呈并列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缓冲板与第二缓冲板相对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的设置方向与所述底板的设置方向相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呈梯形直板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的两端自靠近所述底板向远离所述底板方向呈相互靠近状倾斜结构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板与第二缓冲板的两端对应自靠近所述底板向远离底板方向呈相互靠近状倾斜结构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板与第二缓冲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安装孔的设置位置与所述固定孔的设置位置相对应。

    7.一种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梁,所述侧梁对应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两侧,所述侧梁包括立柱、及连接所述立柱的支撑柱;

    横梁,与所述侧梁连接,所述横梁对应连接两侧的所述侧梁,所述横梁与所述支撑柱连接固定;及

    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与所述侧梁连接,所述立柱背向所述横梁的一端对应与所述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连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梁呈并列状设置在所述横梁的两端,所述立柱沿垂直所述支撑柱方向设置,所述横梁沿垂直所述支撑柱方向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设置有至少两个;各所述横梁沿所述支撑柱的设置方向呈并列状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对应插设在所述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的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所述立柱分别与两侧的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连接固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架,包括侧梁、横梁及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其中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上的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第一缓冲板及第二缓冲板;第一缓冲板设置在第一固定板背向第二固定板的一侧,第二缓冲板设置在第二固定板背向第一固定板的一侧,第一缓冲板自底板向第一固定板呈圆弧状向远离第一固定板的方向凸起设置,第二缓冲板自底板向第二固定板呈圆弧状向远离第二固定板的方向凸起设置。上述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撑脚,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保证与支撑架连接固定,并通过设置呈圆弧状结构的设置的第一缓冲板与第二缓冲板,提高了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分别与底板的连接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印权;陶小亮;钟建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博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9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79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