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6-24  70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太阳能光伏项目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设置太阳能光伏项目时,需要将光伏组件安装在空旷的地面、屋面等环境,从而利用光伏组件进行光电转换以获得电能。

    目前,现有的光伏组件近似板件,且边框一般为矩形,这种结构不仅导致光伏组件受风不合理,表面风载荷大,且容易发生涡激共振,进而造成系统破坏;此外,现有的光伏组件结构在极端工况下还会对光伏支架产生较大拉力,对光伏支架的强度要求高,增加了光伏支架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用以降低光伏组件涡激共振的发生概率,进而降低光伏支架成本,所述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及至少一个扰流件,其中:

    各所述扰流件贴合设置于所述光伏组件的各迎风侧外部,所述扰流件的内侧具有探出本体设置的两个卡合部,两个所述卡合部与所述扰流件本体的贴合侧形成一夹持角以将所述扰流件夹持连接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迎风侧;所述扰流件的外侧呈具有两个迎风面的尖顶状,两个所述迎风面的交汇线平行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迎风侧。

    具体实施中,所述扰流件还包括螺栓,夹持于所述光伏组件底部一侧的所述卡合部通过所述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光伏组件的底部边框。

    具体实施中,两个所述迎风面均为流线型迎风面。

    具体实施中,所述扰流件为工程塑料扰流件。

    具体实施中,所述工程塑料扰流件为透明工程塑料扰流件。

    具体实施中,各所述扰流件均与相匹配的各迎风侧长度相同。

    具体实施中,夹持于所述光伏组件上表面一侧的所述卡合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光伏组件上表面倾斜设置的过渡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及至少一个扰流件,各扰流件贴合连接于光伏组件各迎风侧外部,扰流件通过两个探出本体的卡合部夹持连接于光伏组件的迎风侧;扰流件的外侧呈尖顶状,尖顶两侧具有两个迎风面,两个迎风面的交汇线平行于光伏组件的迎风侧。该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创造性的将呈尖顶状的扰流件加装在光伏组件的迎风侧,改变光伏组件在风场中的流线分布,在降低涡激共振发生可能性同时减少了光伏组件所受的风荷载,从而有效避免光伏组件系统在大风天气对光伏支架产生过大拉力,提高了光伏组件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的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光伏组件迎风侧及扰流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扰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具体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用以降低光伏组件涡激共振的发生概率,进而降低光伏支架成本,所述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包括光伏组件100及至少一个扰流件200,其中:

    各所述扰流件200贴合设置于所述光伏组件100的各迎风侧外部,所述扰流件200的内侧具有探出本体设置的两个卡合部210,两个所述卡合部210与所述扰流件200本体的贴合侧形成一夹持角以将所述扰流件200夹持连接于所述光伏组件100的迎风侧;所述扰流件200的外侧呈具有两个迎风面220的尖顶状,两个所述迎风面220的交汇线平行于所述光伏组件100的迎风侧。

    具体实施中,扰流件200可根据光伏组件100安装情况定制安装,即根据当地风场的玫瑰分布图,确定常规风向,再将扰流件200安装在光伏组件100的迎风侧,从而有效降低扰流件200的安装数量,降低成本。

    具体实施中,为了避免在极端天气工况下扰流件200脱落,该扰流件200还可以设置有加固装置。进一步的,加固装置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例如,如图1及2所示,所述扰流件200还可以螺栓连接于光伏组件100,同时,为了避免螺栓211对光伏组件100的上表面产生遮挡,进而影响光伏组件100的发电效率,所述扰流件200可以螺栓连接于光伏组件100的底部边框,即扰流件200及光伏组件100的底部框架均设置螺纹孔,夹持于所述光伏组件100底部一侧的所述卡合部210可以通过所述螺栓211固定连接于所述光伏组件100的底部边框。设置螺栓211时,螺栓211数量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如设置多个螺栓211,则可以沿所述扰流件200的卡合部211等间距设置,以保证受力均价,提升连接稳定性。

    具体实施中,扰流件200的两个迎风面220形状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例如,如图2、图3所示,两个所述迎风面220可以均为流线型迎风面。流线型迎风面可以进一步的降低组件涡激共振的发生概率及所受风荷载,从而提升光伏组件系统的可靠性。

    具体实施中,扰流件200材质的选用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例如,由于工程塑料材质具有质量轻、强度高及耐候性强的特点,因而所述扰流件200可以为工程塑料扰流件。工程塑料扰流件可以有效降低光伏组件系统对底部光伏支架的压力,同时在大风工况下不变形,可靠性高。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工程塑料扰流件对光伏组件100的上表面及对相邻的阵列的光伏组件100造成阴影遮挡,所述工程塑料扰流件可以为透明工程塑料扰流件。

    具体实施中,扰流件200长度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例如,为了保证扰流件200的工作可靠性,各所述扰流件200可以均与相匹配的各迎风侧长度相同。

    具体实施中,夹持于所述光伏组件100上表面一侧的卡合部210形状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例如,如图2、图3所示,为了避免在光伏组件100表面堆积灰尘,进而导致光伏组件100的热斑效应,夹持于所述光伏组件100上表面一侧的所述卡合部210可以具有相对于所述光伏组件100上表面倾斜设置的过渡面。倾斜设置的过渡面可以有效利用风力清除灰尘,有效避免了对光伏组件100表面的遮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包括光伏组件100及至少一个扰流件200,各扰流件200贴合连接于光伏组件100各迎风侧外部,扰流件200通过两个探出本体的卡合部210夹持连接于光伏组件100的迎风侧;扰流件200的外侧呈尖顶状,尖顶两侧具有两个迎风面220,两个迎风面220的交汇线平行于光伏组件100的迎风侧。该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创造性的将呈尖顶状的扰流件200加装在光伏组件100的迎风侧,改变光伏组件100在风场中的流线分布,在降低涡激共振发生可能性同时减少了光伏组件100所受的风荷载,从而有效避免光伏组件系统在大风天气对光伏支架产生过大拉力,提高了光伏组件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包括光伏组件(100)及至少一个扰流件(200),其中:

    各所述扰流件(200)贴合设置于所述光伏组件(100)的各迎风侧外部,所述扰流件(200)的内侧具有探出本体设置的两个卡合部(210),两个所述卡合部(210)与所述扰流件(200)本体的贴合侧形成一夹持角以将所述扰流件(200)夹持连接于所述光伏组件(100)的迎风侧;所述扰流件(200)的外侧呈具有两个迎风面(220)的尖顶状,两个所述迎风面(220)的交汇线平行于所述光伏组件(100)的迎风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200)还包括螺栓(211),夹持于所述光伏组件(100)底部一侧的所述卡合部(210)通过所述螺栓(211)固定连接于所述光伏组件(100)的底部边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迎风面(220)均为流线型迎风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200)为工程塑料扰流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塑料扰流件为透明工程塑料扰流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扰流件(200)均与相匹配的各迎风侧长度相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其特征在于,夹持于所述光伏组件(100)上表面一侧的所述卡合部(210)具有相对于所述光伏组件(100)上表面倾斜设置的过渡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扰流件的光伏组件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及至少一个扰流件,其中:各所述扰流件贴合设置于所述光伏组件的各迎风侧外部,所述扰流件的内侧具有探出本体设置的两个卡合部,两个所述卡合部与所述扰流件本体的贴合侧形成一夹持角以将所述扰流件夹持连接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迎风侧;所述扰流件的外侧呈具有两个迎风面的尖顶状,两个所述迎风面的交汇线平行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迎风侧。该系统将呈尖顶状的扰流件加装在光伏组件的迎风侧,改变光伏组件在风场中的流线分布,在降低涡激共振发生可能性同时减少了光伏组件所受的风荷载,从而有效避免光伏组件系统在大风天气对光伏支架产生过大拉力,提高了光伏组件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创修;罗易;李春阳;周承军;陆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5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792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