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触控感应电路以及使用该电路的灯条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6-24  100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非触控感应电路以及使用该电路的灯条。



    背景技术:

    感应灯是采用进口技术mcu电路设计而成,主动式红外线工作方式,具有稳定好,抗干扰强等特点,带有红外解码方式,广泛应用在要求较高的商业和工业等场合。是新一代的绿色节能照明灯具。

    现有感应方式,只能通过红外感应,或声控感应,(误报率很高)或触摸感应(在特定环境使用起来比较麻烦)控制方式单一,不能调节色温,亮度,变化模式,使用场景比较有一定局限性。

    在某些场景照明中,不方便触控开关,比如洗手台(手上有水),厨房(手上有油),但是又想控制灯的开关,调节亮度,变化颜色,部分场景中,用到红外感应,但是超出感应距离后,又需要灯保持灯的亮度状态。

    因此,市面上亟需一种能够解决上述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的非触控感应电路以及使用该电路的灯条。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非触控感应电路以及使用该电路的灯条。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非触控感应电路,所述电路包括输入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接,输出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用于发射和接收红外信号,并将红外信号转化成电信号的pir探测器;输入端与所述pir探测器的输出端电连接,将所述电信号中的干扰信号滤除的电容耦合电路;输入端与所述电容耦合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输出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用于将pir探测器探测到的外界感应信号信号放大的放大电路;以及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第二输入端与电源正极电连接,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接,用于接收和处理信号,同时,通过处理后的信号来控制负载工作的控制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正极和所述pir探测器之间还设有一起到滤波作用的滤波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波电路包括一端与电源正极电连接,一端接地的电容c1和电容c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容耦合电路为一串联在所述pir探测器和所述放大电路之间的电容c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放大电路包括基极与所述电容耦合电路输出端电连接,集电极与电源负极电连接,发射极接地的三极管q2;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4;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另一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5;以及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输入端电连接的电阻r6。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载包括指示灯、红色灯、绿色灯和蓝色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pir探测器和所述控制单元之间还设有一用于无外界触发信号时,将pir探测器的反馈信号放大的第二放大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放大电路包括一端与所述pir探测器电连接的电阻r2;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电连接,发射极接地的三极管q1;以及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电阻r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pir探测器包括用于红外信号发射的发射单元;以及用于信号感应接收的接收单元。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非触控感应灯条,包括灯条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灯条本体内,用于控制灯条工作的,如上述所述的非触控感应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电容耦合信号滤除部分光线干扰信号,从而达到降低误报率的效果,同时在电路中加了一路信号放大电路,以增加感应探头信号传输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种非触控感应电路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种非触控感应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10、pir探测器;20、电容耦合电路;30、放大电路;40、控制单元;50、滤波电路;60、负载;70、第二放大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浅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非触控感应电路,所述电路包括输入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接,输出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用于发射和接收红外信号,并将红外信号转化成电信号的pir探测器10;输入端与所述pir探测器10的输出端电连接,将所述电信号中的干扰信号滤除的电容耦合电路20;输入端与所述电容耦合电路20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输出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用于将pir探测器10探测到的外界感应信号信号放大的放大电路30;以及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放大电路30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第二输入端与电源正极电连接,输出端与负载60相连接,用于接收和处理信号,同时,通过处理后的信号来控制负载60工作的控制单元4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正极和所述pir探测器10之间还设有一起到滤波作用的滤波电路5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波电路50包括一端与电源正极电连接,一端接地的电容c1和电容c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容耦合电路20为一串联在所述pir探测器10和所述放大电路30之间的电容c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放大电路30包括基极与所述电容耦合电路20输出端电连接,集电极与电源负极电连接,发射极接地的三极管q2;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4;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另一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5;以及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40输入端电连接的电阻r6。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载60包括指示灯、红色灯、绿色灯和蓝色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pir探测器10和所述控制单元40之间还设有一用于无外界触发信号时,将pir探测器10的反馈信号放大的第二放大电路7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放大电路70包括一端与所述pir探测器10电连接的电阻r2;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电连接,发射极接地的三极管q1;以及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40电连接的电阻r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pir探测器10包括用于红外信号发射的发射单元;以及用于信号感应接收的接收单元。

    具体的,本方案在实施时,首先通过pir探测器10进行检测,当检测到有触发信号时,首先通过电容耦合对其进行部分杂光过滤,然后通过放大电路30将信号放大,传递至控制单元40,控制单元40接收信号,控制负载60工作。整个过程无需手动接触,即可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误操作,本方案采用的是多次信号感应,信号灯层级变化,来对灯条进行亮暗控制,具体如下:

    本方案负载60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灯珠以及指示灯。当无触发信号时,pir探测器10中的信号通过第二放大电路70,传递至控制单元40,在控制单元40的控制下,指示灯d1处于工作状态。当pir探测器10接收到外界的指示动作时,一般为人手在pir探测器10前方扫过,此时,pir探测器10发出触发信号,该信号通过电容c3进行电容耦合,滤除部分干扰信号(即模拟信号),接着经过放大电路30,将信号放大,最终传输至控制单元40,此时控制单元40在接收到该信号时,标记为一次信号,此时,控制红灯亮起;当人手第二次在pir探测器10前方扫过时,电信号同上最终流至控制单元40,此时的控制单元40将该信号标记为二次信号,同时控制绿灯亮起,红灯熄灭;当人手第三次在pir探测器10前方扫过时,电信号还是同上流至控制单元40,此时控制单元40将该信号标记为三次信号,同时控制蓝灯亮起,绿灯熄灭;当人手第四次在pir探测器10前方扫过时,电信号还是同上流至控制单元40,此时控制单元40将该信号标记为四次信号,同时控制红灯、绿灯和蓝灯同时亮起,混合成白光,进行照明。

    本方案采用多次信号累加,信号灯逐级变化,来控制灯条亮起,避免了人们走动或者晃动的过程中,直接触发其打开的问题。同时,在人手扫过的过程中,可以非常直观的通过红灯、绿灯和蓝灯来判断人手扫过的次数,非常方便。

    同时,为了避免人在无意间的一次动作被pir探测器10检测到,导致红灯长时间点亮的问题,本方案还可以在电路中加入时钟电路,将其与控制单元40相连接,只需设定好相应的时间阈值,当第二次人手扫描在设定的时间阈值内没有进行二次触发,那么控制单元40即可控制红灯熄灭,d1灯亮起,进入待机状态。

    同时,本方案还可以在控制单元40中进行设定,当pir探测器10长时间向控制单元40发出长时间检测到物体时,此时控制单元40即可控制红灯、绿灯和蓝灯进行亮暗的调节,即由暗到亮,再从亮到暗,当人觉得某个状态的灯光亮度正好适合时,即可移开人手,此时控制单元40即可将该状态下得灯光亮度进行保持,非常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非触控感应灯条,包括灯条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灯条本体内,用于控制灯条工作的,如上述所述的非触控感应电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输入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接,输出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用于发射和接收红外信号,并将红外信号转化成电信号的pir探测器10;输入端与所述pir探测器10的输出端电连接,将所述电信号中的干扰信号滤除的电容耦合电路20;输入端与所述电容耦合电路20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输出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用于将pir探测器10探测到的外界感应信号信号放大的放大电路30;以及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放大电路30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第二输入端与电源正极电连接,输出端与负载60相连接,用于接收和处理信号,同时,通过处理后的信号来控制负载60工作的控制单元40。本方案采用电容耦合信号滤除部分光线干扰信号,从而达到降低误报率的效果,同时在电路中加了一路信号放大电路30,以增加感应探头信号传输准确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两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非触控感应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输入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接,输出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用于发射和接收红外信号,并将红外信号转化成电信号的pir探测器;输入端与所述pir探测器的输出端电连接,将所述电信号中的干扰信号滤除的电容耦合电路;输入端与所述电容耦合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输出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用于将pir探测器探测到的外界感应信号信号放大的放大电路;以及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第二输入端与电源正极电连接,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接,用于接收和处理信号,同时,通过处理后的信号来控制负载工作的控制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触控感应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正极和所述pir探测器之间还设有一起到滤波作用的滤波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触控感应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电路包括一端与电源正极电连接,一端接地的电容c1和电容c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触控感应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耦合电路为一串联在所述pir探测器和所述放大电路之间的电容c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触控感应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电路包括基极与所述电容耦合电路输出端电连接,集电极与电源负极电连接,发射极接地的三极管q2;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4;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另一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5;以及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输入端电连接的电阻r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触控感应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包括指示灯、红色灯、绿色灯和蓝色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触控感应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ir探测器和所述控制单元之间还设有一用于无外界触发信号时,将pir探测器的反馈信号放大的第二放大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触控感应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大电路包括一端与所述pir探测器电连接的电阻r2;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电连接,发射极接地的三极管q1;以及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电阻r1。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非触控感应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ir探测器包括用于红外信号发射的发射单元;以及用于信号感应接收的接收单元。

    10.一种非触控感应灯条,其特征在于,包括灯条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灯条本体内,用于控制灯条工作的,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非触控感应电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非触控感应电路。该电路包括包括输入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接,输出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的PIR探测器;与PIR探测器的输出端电连接的电容耦合电路;输入端与电容耦合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输出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用于将PIR探测器探测到的外界感应信号信号放大的放大电路;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第二输入端与电源正极电连接,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接,用于接收和处理信号,通过处理后的信号来控制负载工作的控制单元。上述方案采用电容耦合信号滤除部分光线干扰信号,从而达到降低误报率的效果,同时在电路中加了一路信号放大电路,以增加感应探头信号传输准确性。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使用上述电路的灯条。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吴俊明
    技术研发日:2019.08.22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79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