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站光伏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6-23  72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供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电站光伏系统。



    背景技术:

    光伏发电的主要原理是半导体的光电效应。光子照射到金属上时,它的能量可以被金属中某个电子全部吸收,电子吸收的能量足够大,能克服金属内部引力做功,离开金属表面逃逸出来,成为光电子。硅原子有四个外层电子,如果在纯硅中掺入有五个外层电子的原子如磷原子,就成为n型半导体;若在纯硅中掺入有三个外层电子的原子如硼原子,形成p型半导体。当p型和n型结合在一起时,接触面就会形成电势差,完成光伏发电,所以光伏发电具有情节性与资源充足性等优势。

    现有的发电站通常为火力发电或核能发电,是通过将常规能源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进行使用,但是无论从世界还是我国来看常规的能源都是有限的,所以现有的发电站无法做到长期有效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资源充足可长期有效发展的发电站光伏系统。

    一种发电站光伏系统,包括: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撑脚;所述撑脚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呈圆弧状向外凸起的第一缓冲板与第二缓冲板;

    横梁,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横梁包括主体、与所述主体连接的安装架、及设置在所述主体背向所述安装架一侧的连接座;所述安装架包括连接所述主体的立板、连接所述立板的支撑板、及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引流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阻流槽,所述阻流槽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引流板的连接处;

    调节组件,分别连接所述横梁与支撑架;所述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座与支撑架之间,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横梁相对于所述支撑架的距离;

    排水槽道,与所述横梁连接,所述排水槽道设置在所述主体一侧对应所述引流板的位置处;及

    光伏板,与所述横梁连接,所述光伏板与所述安装架连接固定。

    上述发电站光伏系统,通过设置支撑架将光伏板架设以保证充足日照,再通过设置调节组件实现对光伏板的水平调节,提高发电站光伏系统的安装适应性;再通过设置横梁与排水槽道,防止雨水对发电站光伏系统的影响,保证了发电站光伏系统的资源充足与可长期有效的发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滑设在所述连接座上的支撑件、安装在所述支撑件上的升降座、与所述升降座卡接的压块、及分别连接所述压块与支撑件的调节件;所述升降座与所述支撑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座包括水平部与竖直部;所述竖直部夹持固定在所述压块与横梁之间,所述竖直部与所述支撑架连接固定;所述竖直部上设置有长条状的调节孔,所述支撑件穿设所述调节孔,并与所述调节件螺纹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竖直部上设置有调节槽,所述压块上设置有顶槽;所述调节槽呈锯齿状设置在所述竖直部靠近所述压块的一侧,所述顶槽呈锯齿状设置在所述压块靠近所述竖直部的一侧,所述顶槽对应与所述调节槽相互啮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流板呈长条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所述引流板自所述支撑板向所述排水槽道方向延伸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流槽与所述引流板的设置方向相同,所述阻流槽呈凹槽状自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排水槽道的一侧向远离所述主体方向延伸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槽道与主体之间设置有托座;所述托座对应与所述主体连接固定,所述排水槽道对应嵌设在所述托座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槽道包括底板、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两侧的挡板与延伸板;所述底板对应与所述托座抵接,所述挡板自所述底板向所述导水槽道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挡板的端部与所述导水槽道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板自所述底板靠近所述主体的一侧向所述安装架向主体方向呈倾斜状延伸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呈凸块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背向所述主体的一侧,所述光伏板对应与所述挡块抵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发电站光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撑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横梁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升降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压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排水槽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的含义为:

    100-发电站光伏系统;

    10-支撑架、11-立柱、12-支撑柱、13-撑脚、15-撑板、16-第一固定板、17-第二固定板、18-第一缓冲板、19-第二缓冲板;

    20-横梁、30-主体、31-开孔、35-拉钩、40-安装架、41-立板、42-支撑板、45-阻流槽、46-挡块、43-引流板、50-连接座、55-嵌置槽;

    60-调节组件、61-支撑件、62-升降座、621-水平部、625-竖直部、626-调节孔、627-调节槽、63-压块、630-顶槽、64-调节件;

    70-排水槽道、71-底板、72-挡板、73-延伸板、75-托座;

    80-光伏板、81-固定件、85-固定块、86-夹块、87-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发电站光伏系统100,包括支撑架10、与支撑架10连接的横梁20、分别连接横梁20与支撑架10的调节组件60、及分别连接横梁20的排水槽道70与光伏板80;该发电站光伏系统100用于将太阳辐射的光能转化为电能,以供人们使用。

    该支撑架10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发电站光伏系统100的两侧,该支撑架10用于支撑整体的发电站光伏系统100;该支撑架10包括立柱11、及连接立柱11的支撑柱12。该立柱11呈长条状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该支撑柱12呈长条状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该立柱11沿垂直支撑柱12方向设置,该支撑柱12设置在立柱11的顶端。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撑架10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架10呈并列状结构设置;各支撑柱1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立柱11,各立柱11沿支撑柱12设置方向呈并列状间隔设置。

    该支撑架10上设置有撑脚13,撑脚13对应设置在各立柱11背向支撑柱12的一端,该撑脚13用于将支撑架10与外界地面连接固定;该撑脚13包括撑板15、设置在撑板15上的第一固定板16与第二固定板17、分别连接撑板15与第一固定板16的第一缓冲板18、及分别连接撑板15与第二固定板17的第二缓冲板19。可以理解地,该撑脚13的设置数量与立柱11的设置数量相对应,各撑脚13分别对应与各立柱11的底端连接固定。

    该撑板15呈直板状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撑板15的顶部对应与立柱11相抵接;该第一固定板16与第二固定板17呈直板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撑板15上,第一固定板16与第二固定板17设置在撑板15的一侧,立柱11对应插设在撑脚13的第一固定板16与第二固定板17之间,两侧的第一固定板16与第二固定板17分别与立柱11连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固定板16与第二固定板17的设置方向与撑板15的设置方向相垂直,第一固定板16与第二固定板17呈梯形直板状结构设置,该第一固定板16与第二固定板17的两端自靠近撑板15向远离撑板15方向呈相互靠近状倾斜结构设置,以提高立柱11沿第一固定板16与第二固定板17设置方向的承载能力。

    该第一缓冲板18设置在第一固定板16背向第二固定板17的一侧,该第一缓冲板18自撑板15向第一固定板16呈圆弧状向远离第一固定板16的方向凸起设置,第二缓冲板19设置在第二固定板17背向第一固定板16的一侧,第二缓冲板19自撑板15向第二固定板17呈圆弧状向远离第二固定板17方向凸起设置,该第一缓冲板18与第二缓冲板19相对设置在撑板15的两侧,通过设置第一缓冲板18与第二缓冲板19,第一缓冲板18与第二缓冲板19可以有效吸收支撑架10与撑脚13之间产生的载荷,进而提高了立柱11的抗冲击性能,提高支撑架10的稳定性,同时圆弧状结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撑脚13与人体碰撞时对人体造成的损坏。

    该横梁20呈长条状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在支撑柱12的顶部,该横梁20的设置方向与支撑柱12的设置方向相垂直,该横梁20对应连接两端的支撑架10;该横梁20包括主体30、与主体30连接的安装架40、及与主体30连接的连接座50。可以理解地,该横梁20设置有至少两个,各横梁20沿所述支撑柱12的方向间隔设置,该横梁20对应设置在光伏板80的周缘处,该横梁20用于固定光伏板80。

    该主体30呈矩形长条状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该主体30上设置有开孔31;所述开孔31呈矩形通孔状结构连通主体30的两端,进而降低主体30的重量,降低制作材料减少生产成本。在本实施例中,该主体30上设置有拉勾;该拉钩35对应设置在主体30的两侧,拉钩35设置在主体30靠近安装架40的一端,该拉钩35自主体30向外向连接座50方向勾起设置,该拉钩35用于安装排水槽道70。

    该安装架40对应设置在主体30的顶端,该安装架40用于与光伏板80连接;该安装架40包括与主体30连接的立板41、与立板41连接的支撑板42、及设置在支撑板42远离主体30一端的引流板43。在本实施例中,该安装架40呈相对状设置在主体30的两侧,两侧的安装架40分别对应与相邻的两光伏板80连接。

    该立板41矩形直板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主体30的顶部,立板41自主体30向上延伸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该立板41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两个立板41成并列状设置在主体30的两侧。该支撑板42呈矩形直板状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该支撑板42设置在立板41背向主体30的一端,该支撑板42的设置方向与立板41的设置方向相垂直,该支撑板42的顶部用于与光伏板80相抵接。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撑板42与立板41呈t状结构设置,该支撑板42自立板41背向所述主体30的一端向两侧延伸设置;进一步地,该支撑板42的设置数量与立板41的设置数量相对应,各个支撑板42分别对应与各立板41连接。

    该支撑板42上设置有阻流槽45,该阻流槽45对应设置在支撑板42与引流板43的连接处,该阻流槽45沿水平方向设置,阻流槽45呈凹槽状自支撑板42靠近主体30的一侧向远离主体30方向延伸设置,该阻流槽45对应设置在支撑板42的底部,阻流槽45用于防止雨水沿横梁20的侧壁渗漏。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撑板42上设置有挡块46;该挡块46呈凸块状设置在支撑板42背向主体30的一侧,该挡块46对应设置在支撑板42的顶部,挡块46自支撑板42向上延伸设置,该挡块46的设置方向与阻流槽45的设置方向相同,该挡块46用于对光伏板80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进而提高安装效率。

    该引流板43呈长条状设置在支撑板42上,该引流板43自支撑板42向排水槽道70方向延伸设置,该引流板43的设置方向与支撑板42的设置方向相垂直,该阻流槽45对应沿引流板43靠近主体30一侧延伸设置,阻流槽45与引流板43的设置方向相同,该引流板43自支撑板42向主体30方向勾起,以保证雨水流经支撑板42的顶部后沿引流板43的外壁向下流入排水槽道70内,该引流板43用于对雨水进行导流操作。在本实施例中,该引流板43的设置数量与支撑板42的设置数量相对应,该引流板43与支撑板42呈l状结构设置。

    该连接座50对应设置在主体30的底部,该连接座50设置在主体30背向安装架40的一侧,该连接座50呈矩形方块状自主体30向远离安装架40方向延伸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座50上设置有嵌置槽55;该嵌置槽55呈凹槽状设置,嵌置槽55的设置方向与引流板43的设置方向相同,该嵌置槽55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更进一步地,嵌置槽55呈并列状设置在连接座50的两侧,该嵌置槽55用于与调节组件60连接。

    该调节组件60设置在连接座50与支撑架10之间,调节组件60用于调节横梁20相对于支撑架10的距离,以调整安装在横梁20上光伏板80的水平度;该调节组件60包括滑设在横梁20上的支撑件61、安装在支撑件61上的升降座62、与升降座62卡接的压块63、及分别连接压块63与支撑件61的调节件64。在本实施例中,各调节组件60沿横梁20间隔设置,更进一步地,各调节组件60呈并列状设置在横梁20两侧的嵌置槽55内。

    该支撑件61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支撑件61对应嵌设在嵌置槽55内,该支撑件61依次穿设升降座62与压块63,并与所述调节件64螺纹连接;该升降座62对应抵设在横梁20的一侧,该升降座62包括水平部621与竖直部625。该水平部621呈矩形直板状沿水平方向设置,该竖直部625呈矩形直板状沿竖直方向设置,该水平部621对应设置在竖直部625的底端,该水平部621自竖直部625底端向远离横梁20方向延伸设置,该水平部621与支架连接固定,该升降座62呈l状结构设置,该水平部621的设置方向与竖直部625的设置方向相互垂直。在本实施例中,该升降座62上设置有调节孔626,该调节孔626呈长条形通孔状结构设置在竖直部625上,该支撑件61对应滑设在调节孔626内,调节孔626的设置方向与水平部621的设置方向相垂直,该调节孔626用于保证升降座62的调节空间;更进一步地,该竖直部625上设置有调节槽627;该调节槽627呈锯齿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竖直部625靠近压块63的一侧,该调节槽627用于卡接固定压块63的位置。

    该压块63呈矩形直板状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该压块63对应设置在竖直部625的一侧,该竖直部625对应夹持固定在压块63与横梁20之间;该调节件64对应沿竖直方向设置,该调节件64对应套设在支撑件61的螺纹部上,调节件64将压块63压设在升降座62上,该调节件64用于对压块63施加压力。在本实施例中,该压块63上设置有顶槽630;该顶槽630呈锯齿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压块63靠近竖直部625的一侧,该顶槽630与调节槽627对应设置,顶槽630对应与调节槽627相互啮合,以通过该压块63将升降座62固定在横梁20的一侧。

    该排水槽道70对应设置在安装架40与光伏板80的连接处,该排水槽道70用于容置自光伏板80间隙之间渗漏的雨水,并将雨水导出至外界,该排水槽道70呈长条状设置在主体30的外侧,该排水槽道70设置在引流板43的下方;该排水槽道70包括底板71、及分别设置在底板71两侧的挡板72与延伸板73。该底板71呈矩形直板状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该挡板72呈矩形直板状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该挡板72自底板71向光伏板80方向延伸设置,该挡板72设置在底板71背向主体30的一侧,该延伸板73自底板71靠近主体30的一侧向安装架40向主体30方向呈倾斜状延伸设置,该延伸板73用于提高排水槽道70顶部开口的尺寸,进而使雨水更好的进入排水槽道70内,同时防止雨水溅落至排水槽道70外部。在本实施例中,该排水槽道70与主体30之间设置有托座75;该托座75对应与主体30连接固定,托座75与主体30连接一侧的顶部对应嵌设在拉钩35内,以对托座75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排水槽道70对应嵌设在托座75内,该托座75支撑在排水槽道70的底部,该托座75用于将排水槽道70固定在主体30上。

    该光伏板80呈矩形直板状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该光伏板80对应与安装架40连接固定,各光伏板80呈并列状结构间隔设置,该光伏板80用于将太阳辐射至表面的光能转化为电能,进而实现对外界的供电;可以理解地,该光伏板80呈矩形阵列状排布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该光伏板80与横梁20之间设置有固定件81,该固定件81将光伏板80固定在横梁20上;该固定件81包括固定块85、夹块86、及分别连接固定块85与夹块86的紧固螺栓87。该固定块85与光伏板80顶部相抵接,该固定块85大致呈t状结构设置,固定块85的两侧分别与两侧的光伏板80抵接;该夹块86对应沿水平方向设置,该夹块86设置在支撑板42的下方,该夹块86对应与安装架40相抵接;该紧固螺栓87呈圆柱状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紧固螺栓87对应穿设该固定块85,并与夹块86螺纹连接,通过该紧固螺栓87对应调整固定块85与夹块86之间的相对距离,以将光伏板80压设在支撑板42上。

    上述发电站光伏系统100,通过设置支撑架10将光伏板80架设以保证充足日照,再通过设置调节组件60实现对光伏板80的水平调节,提高发电站光伏系统100的安装适应性;再通过设置横梁20与排水槽道70,防止雨水对发电站光伏系统100的影响,保证了发电站光伏系统100的资源充足与可长期有效的发展。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发电站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撑脚;所述撑脚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呈圆弧状向外凸起的第一缓冲板与第二缓冲板;

    横梁,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横梁包括主体、与所述主体连接的安装架、及设置在所述主体背向所述安装架一侧的连接座;所述安装架包括连接所述主体的立板、连接所述立板的支撑板、及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引流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阻流槽,所述阻流槽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引流板的连接处;

    调节组件,分别连接所述横梁与支撑架;所述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座与支撑架之间,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横梁相对于所述支撑架的距离;

    排水槽道,与所述横梁连接,所述排水槽道设置在所述主体一侧对应所述引流板的位置处;及

    光伏板,与所述横梁连接,所述光伏板与所述安装架连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站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滑设在所述连接座上的支撑件、安装在所述支撑件上的升降座、与所述升降座卡接的压块、及分别连接所述压块与支撑件的调节件;所述升降座与所述支撑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电站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座包括水平部与竖直部;所述竖直部夹持固定在所述压块与横梁之间,所述竖直部与所述支撑架连接固定;所述竖直部上设置有长条状的调节孔,所述支撑件穿设所述调节孔,并与所述调节件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电站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部上设置有调节槽,所述压块上设置有顶槽;所述调节槽呈锯齿状设置在所述竖直部靠近所述压块的一侧,所述顶槽呈锯齿状设置在所述压块靠近所述竖直部的一侧,所述顶槽对应与所述调节槽相互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站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呈长条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所述引流板自所述支撑板向所述排水槽道方向延伸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电站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流槽与所述引流板的设置方向相同,所述阻流槽呈凹槽状自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排水槽道的一侧向远离所述主体方向延伸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站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道与主体之间设置有托座;所述托座对应与所述主体连接固定,所述排水槽道对应嵌设在所述托座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电站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道包括底板、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两侧的挡板与延伸板;所述底板对应与所述托座抵接,所述挡板自所述底板向所述导水槽道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挡板的端部与所述导水槽道相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电站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自所述底板靠近所述主体的一侧向所述安装架向主体方向呈倾斜状延伸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站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呈凸块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背向所述主体的一侧,所述光伏板对应与所述挡块抵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电站光伏系统,包括支撑架、与支撑架连接的横梁、分别连接横梁与支撑架的调节组件、及分别连接横梁的排水槽道与光伏板;支撑架上设置有撑脚;撑脚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呈圆弧状向外凸起的第一缓冲板与第二缓冲板;横梁包括主体、与主体连接的安装架、及设置在主体背向安装架一侧的连接座;调节组件设置在连接座与支撑架之间,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横梁相对于支撑架的距离。上述发电站光伏系统,通过支撑架将光伏板架设以保证充足日照,再通过设置调节组件对光伏板水平调节,提高安装适应性;再通过设置横梁与排水槽道,防止雨水对发电站光伏系统的影响,保证了发电站光伏系统的资源充足与可长期有效的发展。

    技术研发人员:李印权;陶小亮;钟建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博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2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790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