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电路板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器件固定座和车载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充电产品中,新能源充电机的体积较小于其他类型汽车的充电机的体积。为了进一步减小充电机的体积,在充电机内部的电路板中,电子器件存在叠层设计,但是这种叠层设计会导致电子器件连接不稳定、尤其在汽车行驶过程更容易导致电子器件松动或脱离原来的安装位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器件固定座和车载充电装置,以解决叠层设计的电子器件连接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器件固定座,包括:承载部和支撑部;所述承载部用于承载电子器件;所述支撑部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承载部,所述第二端用于将所述电子器件固定座固定于电路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设有线槽,所述线槽用于放置承载于所述承载部的电子器件的引脚,以供所述电子器件的引脚通过所述线槽电连接所述电路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还包括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线槽,承载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电子器件的引脚穿过所述线槽而伸入所述通孔,并通过所述通孔电连接所述电路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设有至少一个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电子器件的主体;或者,所述承载部设有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用于承载所述电子器件的主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支撑部对应所述容纳腔并且间隔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周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承载部形成容置空间;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支撑部通过第二端固定于电路板上时,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对应位置的其他电子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包括第一面、第二面和周面,所述周面位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之间;其中,所述周面包围所述第二面而形成所述容纳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还设有缺口,所述缺口连通所述容纳腔和外部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缺口朝向所述支撑部,所述电子器件的引脚通过所述缺口、所述线槽和所述通孔连接所述电路板。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包括各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器件固定座。
本申请通过电子器件固定座,实现了层叠的电子器件与电路板之间的稳定连接,并且通过承载部和支撑部的配合以确保所述电子器件不会脱离原来的安装位置,进而保证使用电子器件固定座的车载充电装置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器件固定座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电子器件固定座的俯视图。
图3是本申请又一形态的电子器件固定座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的电子器件固定座的俯视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车载充电装置局部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第二电子器件和电子器件固定座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器件固定座100,用于确保(在电路板上)层叠设置的电子器件连接稳定、并且保证电子器件不会脱离原来的安装位置。所述电子器件固定座100可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装置,并用于保护如保险丝、电阻或电容等电子器件;即使是汽车由于路况复杂而存在高频率且大幅度的动作,车载充电装置中的电子器件通过电子器件固定座100也可以稳固地连接在电路板上,进而保证车载充电装置的正常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器件固定座100包括承载部200和支撑部300。所述承载部200用于承载电子器件。其中,所述电子器件包括主体和引脚,所述引脚连接所述主体,并用于实现所述主体和其他器件的电连接。所述承载部200设有至少一个容纳腔210;所述容纳腔210用于容纳所述电子器件的主体;或者,所述承载部200设有承载平台(图未示),所述承载平台用于承载所述电子器件的主体。所述支撑部30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301和第二端302,所述第一端301连接所述承载部200,所述第二端302用于将所述电子器件固定座100固定于电路板。
具体的,所述承载部200和所述支撑部300之间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独立的两个部件进行组装而形成。所述电子器件固定座100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塑胶,例如为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a66(polyamide66,聚酰胺66)、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301和所述第二端302之间设有线槽310,所述线槽310用于放置承载于所述承载部200的所述电子器件的引脚。应当理解,所述电子器件可以是靠近主体的一部分引脚位于所述线槽310内;并且远离所述主体的另一部分引脚位于所述线槽310外。其中,远离所述电子器件的主体的另一部分引脚用于与电路板连接。以此,可以通过所述线槽310实现所述电子器件的引脚电连接所述电路板。并且,由于电子器件的一部分引脚位于所述线槽310内,电子器件的主体位于容纳腔210或承载平台上,通过承载部200和支撑部300的配合,该电子器件即使是层叠在其他电子器件上也能保证与电路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300还包括通孔320。所述通孔320连通所述线槽310,承载于所述承载部200的所述电子器件的引脚穿过所述线槽310而伸入所述通孔320;进而,所述电子器件的引脚通过所述通孔320电连接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通孔320位于所述支撑部300的第二端302并且该通孔320贯穿所述支撑部300。可理解的,所述电子器件的所述另一部分引脚位于所述通孔320内,并能够通过该通孔320连接电路板。由此,所述电子器件的引脚通过所述线槽310和所述通孔320实现与所述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200设有至少一个容纳腔210。所述容纳腔210用于容纳所述电子器件的主体,每一个容纳腔210能够容纳至少一个电子器件的主体。可理解的,所述容纳腔210是由所述承载部200向其内部凹陷而形成的容纳结构,电子器件的主体容纳于所述容纳腔210内可以防止器件在水平方向上晃动而导致偏离原安装位置的问题。
或者,所述承载部200设有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用于承载所述电子器件的主体。可理解的,所述承载平台具有承载面,所述承载面可例如为平面或凹弧面,电子器件设于所述承载平台上并与所述承载面接触。每一承载平台可承载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器件的主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300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支撑部300对应所述容纳腔210并且间隔设置于所述承载部200的周围。可理解的,所述电子器件常态下具有两个引脚,并位于所述主体的两端;如图1至图4所例示的,所述支撑部300对应所述引脚的数量而为两个。所述支撑部300分别位于所述承载部200的两端,并且对应于所述容纳腔210。所述电子器件的主体位于所述容纳腔210内,每一支撑部300具有一线槽310和一通孔320,用于供所述电子器件的两个引脚放置和穿过,以实现电子器件和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
此外,在一些具体的情况中,电子器件的引脚可位于主体的同一端;例如为电容器件。在将该电容器件设于电子器件固定座100上时,可以将所述同一端的引脚通过同一支撑部300的线槽310和通孔320连接电路板。其中,所述同一支撑部300的线槽310和通孔320的数量分别与引脚的数量对应,可为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进而,此结构可以不对另一个支撑部300的结构进行限定。具体的,该另一个支撑部300可以包括线槽310和/或通孔320,也可以不包括线槽310和通孔320。其中,该另一个支撑部300主要起到支撑、平衡电子器件和稳定电子器件固定座100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支撑部300与所述承载部200形成容置空间400(如图6所标示);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支撑部300通过第二端302固定于电路板上时,所述容置空间400用于容置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对应位置的其他电子器件。可理解的,通过电子器件固定座100,能够实现电子器件的层叠设置;即能够在承载部200的两侧均设置电子器件,以在有限的电路板上设置更多的电子器件,并减小电子器件和电路板整体所占有的体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200包括第一面211、第二面212和周面213,所述周面213位于所述第一面211和所述第二面212之间。其中,所述周面213包围所述第二面212而形成所述容纳腔210。所述周面213和所述第二面212用于与所述电子器件相贴设,进而用于限制所述电子器件的移动。可理解的,所述第二面212是作为承载所述电子器件的主体的主要承载面,所述第二面212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凹弧面或凹球面等具有较大表面积的面,以更好地承载所述电子器件。
例示的,如图1和图2所示出的电子器件固定座10,其第二面212为凹弧面。如图3和图4所示出的另一形态的电子器件固定座10,其第二面212为平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200还设有缺口220。所述缺口220连通所述容纳腔210和外部空间。具体的,所述第二面212通过所述缺口220延伸至外部。以此,在所述电子器件的主体置于容纳腔210内时,所述电子器件的引脚能够通过所述缺口220伸出,而可以不对引脚做弯折设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缺口220朝向所述支撑部300,所述电子器件的引脚通过所述缺口220、所述线槽310和所述通孔320连接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电子器件可以是以插接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电子器件固定座100上并连接所述电路板。
例示的,电子器件可沿着第一方向将其主体放置于容纳腔210内,该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端301朝向所述第二端302的方向。具体的,连接主体的引脚通过线槽310同步沿着第一方向插入。进一步的,当该电子器件的主体设于第二面212上,连接该主体的部分引脚置于所述缺口220内,引脚的中部置于线槽310内,远离该主体的部分引脚置于所述通孔320内,并且该部分引脚能够与电路板连接。
可理解的,所述缺口220可以不朝向所述支撑部300;即,所述电子器件的引脚可以直接与电路板连接,而不需要通过所述线槽310和所述通孔320。所述支撑部300仅起到电子器件和稳定电子器件固定座100的作用。
为方便理解,如图1至图4所示的电子器件固定座100,所述承载部200例示为具有一个容纳腔210,所述支撑部300例示为两个,对应的缺口220、线槽310和通孔320均例示为两个。应当理解,依据电子器件的类型和结构,该些结构的数量可相应适配性调整。
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载充电装置10,包括但不限于第一电子器件21、第二电子器件22、电路板30、以及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器件固定座100。所述第一电子器件21和所述第二电子器件22层叠设置。具体的,第一电子器件21设于所述第二电子器件22和所述电路板30之间,并位于容置空间400内;第二电子器件22层叠于所述第一电子器件21上。为了防止所述第二电子器件22由于离所述电路板30较远而导致该器件22的引脚容易脱落或弯折,进而导致二者连接不稳定等问题,通过所述电子器件固定座100对所述第二电子器件22进行支撑和固定。所述第二电子器件22的主体位于容纳腔210内,所述第二电子器件22的引脚通过缺口220、线槽310和通孔320而与电路板30连接。
可理解的,所述第一电子器件21和所述第二电子器件22与所述电路板30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子器件22不需要通过点胶等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一电子器件21上。尤其是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由于各种路况,汽车可能会有较高频率的振动或转向,通过点胶等方式并无法保证第二电子器件的稳定连接和正常工作。而通过电子器件固定座100对第二电子器件22的主体和引脚分别固定,能够确保第二电子器件22在各种复杂路况中保持正常工作。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具体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1.一种电子器件固定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部和支撑部;
所述承载部用于承载电子器件;
所述支撑部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承载部,所述第二端用于将所述电子器件固定座固定于电路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器件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设有线槽,所述线槽用于放置承载于所述承载部的电子器件的引脚,以供所述电子器件的引脚通过所述线槽电连接所述电路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器件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还包括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线槽,承载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电子器件的引脚穿过所述线槽而伸入所述通孔,并通过所述通孔电连接所述电路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器件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设有至少一个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电子器件的主体;或者,所述承载部设有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用于承载所述电子器件的主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器件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支撑部对应所述容纳腔并且间隔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周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器件固定座,其特征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承载部形成容置空间;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支撑部通过第二端固定于电路板上时,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对应位置的其他电子器件。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器件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包括第一面、第二面和周面,所述周面位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之间;其中,所述周面包围所述第二面而形成所述容纳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器件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还设有缺口,所述缺口连通所述容纳腔和外部空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器件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朝向所述支撑部,所述电子器件的引脚通过所述缺口、所述线槽和所述通孔连接所述电路板。
10.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器件固定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