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4-01  122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电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发热器件与金属散热片接触固定,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片快速传导到空气中,从而实现降低发热器件表面温度的目的,同时现有散热结构往往会在机器上增设风机,以达到加速空气流通的目的。然而现有散热结构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小,现有散热结构中的散热板通常只设置在电路板边缘或者电路板的底部,散热效率较为低下,需要对此作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散热结构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小,现有散热结构中的散热板通常只设置在电路板边缘或者电路板的底部,散热效率较为低下等缺陷,提供了一种新的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包括电路板、用电元件、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冷风机,所述用电元件设置在电路板上,所述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两侧,所述冷风机与所述电路板相配合,还包括第三散热板,所述第三散热板一端与所述第一散热板连接,所述第三散热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散热板连接。

    在电路板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是为了将用电元件产生的热量快速传导到空气中,从而实现降低用电元件表面温度的目的。设置有冷风机是为了与电路板相配合,以达到加速空气流通的目的,提高散热效率。在此基础上増设第三散热板是为了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散热效率。三个方位散热板的设置使得产生的热量向不同的方位扩散,加快了热量扩散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三面散热板的结构设置,有效的增大了与空气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增加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安全,十分符合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所述第三散热板包括连接件、散热件,所述散热件一端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散热板连接,所述散热件另一端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散热板连接,所述散热件与所述连接件移动连接。

    将第三散热板分设为连接件、散热件并将散热件与连接件移动连接设置,从而可以根据需要接触的用电元件的高度进行相应的高度调节,从而确定最佳散热位置,提高散热效率。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顶部都阵列设置有若干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件穿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相配合。

    设置有第一定位件是为了穿过连接件与第一定位孔相配合,起到固定连接的作用。在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顶部都阵列设置有若干第一定位孔是为了更加准确的与用电元件的发热位置相契合,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二定位件,所述散热件两侧竖直设置有若干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件穿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定位孔相配合。

    设置有第二定位件是为了穿过连接件与第二定位孔相配合,起到固定连接的作用。在散热件两侧竖直设置有若干第二定位孔是为了实现调节散热件高度的目的,减小散热件与用电元件之间的间隙,提高散热效率。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所述连接件底部设置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第二散热板顶部相配合。

    在连接件底部设置有限位凹槽是为了与第二散热板顶部相配合,起到定位导向作用,确保连接件能够始终沿水平方向直线移动,使调节过程更加方便、准确。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所述第三散热板与所述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移动连接。

    第三散热板与所述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形成移动连接是为了根据实际情况调节第三散热板的具体位置,从而使第三散热板更加准确的与用电元件的发热位置相契合,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所述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第三散热板上都设置有若干散热翅。

    在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第三散热板上都设置有若干散热翅一方面是为了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另一方面第三散热板上设置的散热翅以及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内侧设置的散热翅都处于风道之中,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还包括绝缘件,所述第一散热板通过所述绝缘件与所述第三散热板连接。

    在第一散热板与第三散热板之间设置有绝缘件是为了防止金属散热板影响电路绝缘性能,提高产品的使用安全。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还包括弹性导热件,所述用电元件通过所述弹性导热件与所述第三散热板底部连接。

    设置有弹性导热件一方面是为了填充用电元件与第三散热板之间的间隙,提高散热效率,同时弹性导热件自身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另一方面弹性导热件还具有较好的减震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三散热板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3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它们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包括电路板5、用电元件11、第一散热板3、第二散热板7、冷风机1,所述用电元件11设置在电路板5上,所述第一散热板3、第二散热板7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5两侧,所述冷风机1与所述电路板5相配合,还包括第三散热板2,所述第三散热板2一端与所述第一散热板3连接,所述第三散热板2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散热板7连接。

    使用时,如图1-2所示,首先将用电元件11设置在电路板5上,接着将第一散热板3、第二散热板7分别设置在电路板5两侧,接着将第三散热板2设置在用电元件11上方,在通电使用过程中,用电元件11由于长时间工作会散发出大量热量,用电元件11与第一散热板3、第二散热板7、第三散热板2相配合,将自身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板快速传导到空气中,从而实现降低用电元件11表面温度的目的,同时冷风机1能够加速空气流通,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从而有效的增加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保证了产品的使用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散热板2包括连接件21、散热件22,所述散热件22一端通过所述连接件21与所述第一散热板3连接,所述散热件22另一端通过所述连接件21与所述第二散热板7连接,所述散热件22与所述连接件21移动连接。

    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一定位件6,所述第一散热板3、第二散热板7顶部都阵列设置有若干第一定位孔31,所述第一定位件6穿过所述连接件21与所述第一定位孔31相配合。

    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二定位件9,所述散热件22两侧竖直设置有若干第二定位孔221,所述第二定位件9穿过所述连接件21与所述第二定位孔221相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21底部设置有限位凹槽211,所述限位凹槽211与所述第二散热板7顶部相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散热板2与所述第一散热板3、第二散热板7移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散热板3、第二散热板7、第三散热板2上都设置有若干散热翅4。

    作为优选,还包括绝缘件8,所述第一散热板3通过所述绝缘件8与所述第三散热板2连接。

    作为优选,还包括弹性导热件10,所述用电元件11通过所述弹性导热件10与所述第三散热板2底部连接。

    使用时,如图1-2所示,首先将用电元件11设置在电路板5上,接着将第一散热板3、第二散热板7分别设置在电路板5两侧,接着将第三散热板2设置在用电元件11上方。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接触的用电元件11的高度选择散热件22两侧竖直设置的不同的第二定位孔221以调节第三散热板2的纵向位置,并通过第二定位件9穿过连接件21与第二定位孔221相配合实现固定,同时也可以根据用电元件11的发热位置选择不同的第一定位孔31以调节第三散热板2的横向位置,并通过第一定位件6穿过连接件21与第一定位孔31相配合实现固定,从而确定最佳散热位置,提高散热效率。在通电使用过程中,用电元件11由于长时间工作会散发出大量热量,用电元件11与第一散热板3、第二散热板7、第三散热板2相配合,将自身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板上设置的若干散热翅4快速传导到空气中,从而实现降低用电元件11表面温度的目的,同时冷风机1能够加速空气流通,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从而有效的增加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保证了产品的使用安全。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的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包括电路板(5)、用电元件(11)、第一散热板(3)、第二散热板(7)、冷风机(1),所述用电元件(11)设置在电路板(5)上,所述第一散热板(3)、第二散热板(7)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5)两侧,所述冷风机(1)与所述电路板(5)相配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散热板(2),所述第三散热板(2)一端与所述第一散热板(3)连接,所述第三散热板(2)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散热板(7)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散热板(2)包括连接件(21)、散热件(22),所述散热件(22)一端通过所述连接件(21)与所述第一散热板(3)连接,所述散热件(22)另一端通过所述连接件(21)与所述第二散热板(7)连接,所述散热件(22)与所述连接件(21)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定位件(6),所述第一散热板(3)、第二散热板(7)顶部都阵列设置有若干第一定位孔(31),所述第一定位件(6)穿过所述连接件(21)与所述第一定位孔(31)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定位件(9),所述散热件(22)两侧竖直设置有若干第二定位孔(221),所述第二定位件(9)穿过所述连接件(21)与所述第二定位孔(221)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1)底部设置有限位凹槽(211),所述限位凹槽(211)与所述第二散热板(7)顶部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散热板(2)与所述第一散热板(3)、第二散热板(7)移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板(3)、第二散热板(7)、第三散热板(2)上都设置有若干散热翅(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件(8),所述第一散热板(3)通过所述绝缘件(8)与所述第三散热板(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导热件(10),所述用电元件(11)通过所述弹性导热件(10)与所述第三散热板(2)底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调节散热结构,包括电路板、用电元件、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冷风机,所述用电元件设置在电路板上,所述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两侧,所述冷风机与所述电路板相配合,还包括第三散热板,所述第三散热板一端与所述第一散热板连接,所述第三散热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散热板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三面散热板的结构设置,有效的增大了与空气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增加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安全,十分符合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

    技术研发人员:倪捷;王松根;王豪;羊淑华;傅国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0
    技术公布日:2020.03.3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676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