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的外围走线结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制作显示面板时,显示面板会在组合段贴合上柔性电路板和中控板,进而能够点亮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被划分为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在非显示区设置有外围走线,比如显示面板在测试阶段,如arraytest(阵列测试)、cellcuring(放电信元修补),celltest(点屏测试)等阶段需要通过外围走线给显示区内灌输讯号,这时只能通过外围走线传入显示区内,传入的过程中会有跨线产生,即会有金属层交叠,很容易静电击穿使得金属层短路,导致功能异常;尤其是在大片金属交叠或者金属跨线位置,走线面积大,容易积累比较多的电荷,更容易在交叠位置的出现静电炸伤。
如何避免在交叠位置处出现静电击穿,使得功能正常,提高良率,成为本技术领域重视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外围走线结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防止在交叠区域静电炸伤。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外围走线结构,形成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所述外围走线结构包括多条第一讯号线、多要第二讯号线以及导电层;多条所述第一讯号线与多条所述第二讯号线垂直;所述多条第二讯号线与所述多条第一讯号线形成在不同层且相互绝缘,所述多条第一讯号线分别与对应的多条第二讯号线一一对应导通;所述第一讯号线与不导通的第二讯号线的交叠形成交叠区域;其中,所述第一讯号线对应至少一处交叠区域的位置断开形成缺口,对应的,所述导电层设置在缺口处,所述导电层导通所述缺口两侧的第一讯号线。
可选的,所述第一讯号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边缘,所述多条第二讯号线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讯号线的方向;对应的,所述导电层沿所述第一讯号线的延伸方向线跨过所述交叠区域,所述导电层导通所述缺口两侧的所述第一讯号线。
可选的,所述第二讯号线平行于所述显示区的边缘,所述多条第一讯号线沿垂直于所述第二讯号线的方向馈入显示区,对应的,所述导电层沿所述第一讯号线的方向跨过所述交叠区域,所述导电层导通所述缺口两侧的所述第一讯号线。
可选的,所述第二讯号线对应所述交叠区域断开,所述外围走线还包括:第四讯号线,所述第四讯号线与所述第一讯号线同层设置,所述导电层跨过所述交叠区域,所述导电层导通所述缺口两侧的所述第一讯号线。第四讯号线导通所述第二讯号线。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一绝缘层、第二金属层,第二绝缘层、以及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一讯号线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二讯号线形成在所述第二金属层,所述导电层形成在所述第三导电层。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一绝缘层、第二金属层,第二绝缘层、以及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一讯号线形成在所述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讯号线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导电层形成在所述第三导电层。
可选的,所述导电层的线宽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讯号线的线宽。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一绝缘层、第二金属层,第二绝缘层、以及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一讯号线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层,沿平行于所述显示区的边缘延伸;所述第二讯号线形成在所述第二金属层,垂直于所述显示区的边缘馈入显示区,所述第一金属层分别与对应的第二金属层一一导通;
所述第一绝缘层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所述第二绝缘层形成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厚度;第一过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连接第一金属层的断开的缺口的一端;以及第二过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连接第一讯号线的断开的另一端;所述导电层形成在所述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通过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将所述第一金属层导通。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非显示区包括上述所述的外围走线结构。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显示面板、驱动所述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和连接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覆晶薄膜。
本申请不同层的第一讯号线与第二讯号线交叠形成交叠区域,对应交叠区域的的第一讯号线断开,第一讯号线可以减少静电的所在外围走线上的面积,可以防止大面积外围走线积累电荷,同时使用导电层导通,导通后所有的走线之间是串接的,积累的静电可以快速由于导电层导通外围走线分散到整个显示面板上,降低了电荷积累导致静电击伤的风险,提高产品良率。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第一讯号线断开的俯视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第一金属层断开的俯视图;
图4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第二金属层断开的俯视图;
图5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讯号线同时断开的俯视图;
图6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走线区的剖视图。
其中,100、显示面板;110、显示区;120、非显示区;130、外围走线;131、第一讯号线;132、第二讯号线;133、交叠区域;134、缺口;135、第一金属线;136、第二金属线;140、导电层;141、第三导电层;142、第四讯号线;150、基板,151、第一金属层;152、第二金属层;153、第一绝缘层;154、第二绝缘层;155、第一过孔;156、第二过孔;200、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
如图1至2所示,作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100,所述显示面板100被划分为显示区110和非显示区120,包括外围走线130,形成在所述的非显示区120;所述外围走线130包括多条第一讯号线131、多条第二讯号线132以及导电层140;多条所述第一讯号线131与多条所述第二讯号线132垂直;所述多条第二讯号线132与所述多条第一讯号线131形成在不同层且相互绝缘,所述多条第一讯号线131分别与对应的多条第二讯号线132一一对应导通;所述第一讯号线131与不导通的第二讯号线132的交叠形成交叠区域133,其中,所述第一讯号线131对应至少一处交叠区域133的位置断开形成缺口134,对应的,所述导电层140设置在缺口134处,所述导电层140导通所述缺口134两侧的第一讯号线131。
对于显示面板100来说,对于非显示区120内走线区的外围走线130,为了减低走线阻值可以设计的比较宽,因此会成为面积很大的走线,因为走线面积大,容易积累比较多的电荷,特别是在大片金属线交叠区域或者金属跨线位置,更容易在交叠位置的出现静电炸伤,使得金属短路,导致功能异常。箭头表示方向,本申请首先对应不同层的多条第一讯号线131和多条第二讯号线132的交叠区域133,第一讯号线131对应至少一处交叠区域133的位置断开形成缺口134,缺口134可以减少静电的所在外围走线130上的面积,可以防止大面积外围走线130积累电荷,同时使用导电层140在最上层导通缺口134两侧的第一讯号线131,走线之间是串接的,沉积第一讯号线131积累的静电可以快速由于最后沉积的导电层140导通外围走线130分散到整个显示面板100上,降低了电荷积累导致静电击伤的风险,提高产品良率。
所述导电层140的线宽可以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讯号线131的线宽,导电层140的宽度为d2,第一讯号线131的宽度为d1,以降低导电层140的阻值,导通第一讯号线131迅速带走积累的电荷分散到显示面板100,避免断线,造成电荷积累,降低良率;当然所述导电层140跨过所述交叠区域133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交叠区域的长度,交叠区域的宽度为w1,导电层140的宽度为w2,导电层140的长度等于断开缺口134的长度,断开的长度越长,积累的电荷越少,静电击穿的几率越小,导通后迅速分散静电;当然还可以所述导电层140材质与透明导电极的材质一致,节省物料成本,与所述显示面板100内的像素电极同时制程,减少制程时间和制程成本。
显示面板有四个边缘,以其中一边缘为例定义的第一方向c1和第二方向c2,第一方向c1和第二方向c2仅相对显示面板的一个边缘处的第一讯号线和第二讯号线来说的,四个边缘的第一方向c1可以是不同的。如图3所示作为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方向c1可以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10的边缘,所述第一讯号线沿第一方向c1延伸,所述多条第二讯号线132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讯号线131的方向馈入显示区;对应的,所述导电层沿所述第一讯号线的延伸方向线跨过所述交叠区域导通所述缺口134两侧的所述第一讯号线131;尤其在第一讯号线131和第二讯号线132的交叠区域133,静电击穿的风险是最大的,首先在交叠区域断开第一方向上的第一讯号线131,减小第一讯号线131积累电荷的面积,当导电层140沿平行于所述显示区110的边缘导通所述第一讯号线131的缺口134时,导电层140在进行导通使得第一讯号线131与显示面板100串接,可以迅速带走第一讯号线131上缺口134两侧积累的电荷,把积累的电荷分散到显示面板100上,不会造成静电聚集,使得外围走线130短路,造成相邻外围走线130信号异常。
具体的,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151、第一绝缘层153、第二金属层152,第二绝缘层154、以及第三导电层141;所述第一讯号线131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层151,所述第二讯号线132形成在所述第二金属层152,所述导电层140形成在所述第三导电层141;首先,沉积第一金属层151,面积大,静电容易附在第一金属层151上,第一金属层151上对应交叠区域133处断开,形成缺口134,减少了静电落在第一金属层151上的几率,使用第三导电层141导通,迅速带走第一金属层151上积累的电荷,避免静电击穿,其次,第一金属层151与第三导电层141的间距最长,不但减少第一金属层151与第二金属层152的静电面积,而且减少寄存电容;当然还可以是传输线信号线与时钟信号线的交叠区域也可以断开形成缺口134,使用第三导电层141导通,避免信号传输错误。
以三条第一金属线135与三条第二金属线136为例,所述第一金属线135与所述第二金属线136通过金属桥接洞连接,每条所述第一金属线135与每条所述第二金属线136一一对应导通,所述第一金属线135与所述第二金属线136为不同层,所述第一金属线135与所述第二金属线136交叠形成三个交叠区域,所述第一金属线135对应所述交叠区域133至少两处断开,形成缺口134,所述导电层140设于所述第二金属线136上,导通缺口134两侧的第一金属线135,三处交叠区域133,断开了两处缺口134,在走线正常的情况下,最大化减小第一金属线135的面积,最大程度防止静电击穿;当然对应所述交叠区域133的第一金属线135也可以全部断开,全部断开的第一金属线135的面积减小,静电落在第一金属线135上的几率减小,避免静电击穿,保证走线功能正常。
如图4所示,示出了另一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第一方向c1为直接馈入显示区110,所述第二方向c2平行于所述显示区110的边缘,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对应的,所述导电层140沿所述第一方向跨过所述交叠区域导通所述缺口134两侧的所述第一讯号线131;避免在馈入显示区110较近的地方造成静电击穿,造成不必要的修复成本,费时费力,首先,对应断开交叠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直接馈入显示区110的第一讯号线131,第一讯号线131此时承载的静电可能会对显示区110直接造成影响,影响显示效果,断开,形成缺口134,减少了静电的面积,进而减少了电荷的存在,使用导电层140导通,直接把静电分散到显示面板100上,提升良率。
具体的,所述第一讯号线131形成在所述第二金属层152,所述第二讯号线132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层151,所述导电层140形成在所述第三导电层141;在第二金属层152离显示区110较近的交叠区域断开,形成缺口134,减小第二金属层152的接触静电的面积,使用第三导电层141导通,带走积累的电荷,并分散,提升显示面板100的良率。
另外,如图5所示,还示出了又一实施例,所述第二讯号线132对应所述交叠区域133也断开,所述外围走线130还包括第四讯号线142,所述第四讯号线142与所述第一讯号线131同层设置,所述导电层跨过所述交叠区域,所述导电层导通所述缺口134两侧的所述第一讯号线131。第四讯号线142导通所述第二讯号线132;所述第四讯号线142始于所述第一讯号线131同时形成,处于同一层,此时交叠区域的讯号线同时断开,利用上一层断开的讯号线导通,最上层的讯号线用导电层140导通,最大化减少组合中落在讯号线上的静电面积,避免出现静电炸伤的几率减少,提高良率。
作为本申请的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形成在所述的非显示区120的外围走线130,所述外围走线130包括:第一金属线135、第二金属线136以及导电层140;所述第一金属线135沿平行于所述显示区110的边缘延伸,所述第二金属线136垂直于所述显示区110的边缘馈入显示区110,所述第二金属线136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线135的上方,所述第一金属线135分别与对应的第二金属线136一一导通,所述第一金属线135与所述第二金属线136交叠形成交叠区域,第一金属线135对应与所述第二金属线136的交叠区域133处断开,形成缺口134;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线135对应至少一处交叠区域133的位置断开形成缺口134,对应的,所述导电层140设置在缺口134处,所述导电层140导通所述缺口134两侧的第一讯号线131;所述导电层140的线宽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讯号线131的线宽,所述导电层140跨过所述交叠区域133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交叠区域的长度;所述导电层140为透明导电线,与所述显示面板100内的像素电极同制程形成。
非显示区120内走线区的外围走线130,为了减低走线阻值会设计的比较宽,因此会成为面积很大的走线,因为走线面积大,容易积累比较多的电荷,尤其是金属线的交叠区域,更容易在交叠位置的出现静电炸伤,使得金属短路,导致功能异常;本申请首先对应不同层的第一金属线135号线和第二金属线136的交叠区域133,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金属线135对应至少一处交叠区域133的位置断开形成缺口134,缺口134可以减少静电的所在外围走线130上的面积,可以防止大面积外围走线130积累电荷,同时使用导电层140导通缺口134两侧的第一金属线135,走线之间是串接的,之前积累的静电可以快速由于导电层140导通外围走线130分散到整个大板上,降低了电荷积累导致静电击伤的风险,提高产品良率。
所述导电层140的线宽比较宽,降低导电层140的阻值,避免断线,造成电荷积累,降低良率;所述导电层140跨过所述交叠区域133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交叠区域的长度,导电层140的长度等于断开缺口134的长度,断开的长度越长,积累的电荷越少,静电击穿的几率越小,导通后迅速分散静电;透明导电极的材质一致,节省物料成本,与所述显示面板100内的像素电极同时制程,减少制程时间和制程成本。
具体的,如图6所示,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板150、第一金属层151、第一绝缘层153、第二金属层152,第二绝缘层154、以及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形成在所述基板150上,所述第一讯号线131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层151,沿平行于所述显示区110的边缘延伸;所述第二讯号线132形成在所述第二金属层152,垂直于所述显示区110的边缘馈入显示区110,所述第一金属层151分别与对应的第二金属层152一一导通,所述第一绝缘层153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层151上;所述第二绝缘层154形成在所述第二金属层152上;所述第二绝缘层154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153的厚度;第一过孔155,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153连接第一金属层151的断开的缺口134的一端;以及第二过孔156,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153连接第一讯号线131的断开的另一端;所述导电层140形成在所述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通过第一过孔155和第二过孔156将所述第一金属层151导通。第一绝缘层153的厚度为c1,第二绝缘层154的厚度为c2,所述第二绝缘层154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153的厚度,致使整体的高度拔高,减少第一金属层151与第二金属层152的交叠区域的电容,提高加载速率,降低阻值,在第一金属层151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加快带走积累电荷的速率,防止静电击穿。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广泛用于各种显示面板,如tn(twistednematic,扭曲向列型)显示面板、ips(in-planeswitching,平面转换型)显示面板、va(verticalalignment,垂直配向型)显示面板、mva(multi-domainverticalalignment,多象限垂直配向型)显示面板,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显示面板,如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均可适用上述方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1.一种显示面板的外围走线结构,形成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围走线结构包括:
多条第一讯号线,
多条第二讯号线,多条所述第一讯号线与多条所述第二讯号线垂直;所述多条第二讯号线与所述多条第一讯号线形成在不同层且相互绝缘,所述多条第一讯号线分别与对应的多条第二讯号线一一对应导通;所述第一讯号线与不导通的第二讯号线的交叠处形成交叠区域,以及
导电层;
其中,所述第一讯号线对应至少一处交叠区域的位置断开形成缺口,对应的,所述导电层设置在缺口处,所述导电层导通所述缺口两侧的第一讯号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外围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讯号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边缘,所述多条第二讯号线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讯号线的方向馈入显示区;
对应的,所述导电层沿所述第一讯号线的延伸方向跨过所述交叠区域,所述导电层导通所述缺口两侧的所述第一讯号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外围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讯号线平行于所述显示区的边缘,所述多条第一讯号线沿垂直于所述第二讯号线的方向馈入显示区;
对应的,所述导电层沿所述第一讯号线的方向跨过所述交叠区域,所述导电层导通所述缺口两侧的所述第一讯号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外围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讯号线对应所述交叠区域断开,所述外围走线还包括:第四讯号线,所述第四讯号线与所述第一讯号线同层设置,所述导电层跨过所述交叠区域,所述导电层导通所述缺口两侧的所述第一讯号线,第四讯号线导通所述第二讯号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外围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一绝缘层、第二金属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一讯号线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二讯号线形成在所述第二金属层,所述导电层形成在所述第三导电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外围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一绝缘层、第二金属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一讯号线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二讯号线形成在所述第二金属层,所述导电层形成在所述第三导电层。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外围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的线宽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讯号线的线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外围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一绝缘层、第二金属层、第二绝缘层和透明导电层;
所述第一讯号线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层,沿平行于所述显示区的边缘延伸;
所述第二讯号线形成在所述第二金属层,垂直于所述显示区的边缘馈入显示区,所述第一金属层分别与对应的第二金属层一一导通,
所述第一绝缘层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所述第二绝缘层形成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厚度;
第一过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连接第一金属层的断开的缺口的一端;以及
第二过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连接第一讯号线的断开的另一端;
所述导电层形成在所述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通过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将所述第一金属层导通。
9.一种显示面板,被划分为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外围走线结构。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所述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和连接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覆晶薄膜。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