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油管弯制用扳手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3-07  124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件弯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喷油管弯制用扳手机构。



    背景技术:

    发动机喷油嘴主要由阀座、喷油管、支架片及定位钉组装而成,其中,喷油管在组装前需要弯制。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喷油管的弯制已由人工套管弯制改进为在模具中完成,通过气动缸、液压缸或者电动缸等动力机构来驱使模具压合。但是,在模具压合后,脱模通过切换动力机构的动作方式来实现,需要配套较多设备(如电磁阀),运行成本高,另外,气动缸冲击较大、液压缸容易漏油、电动缸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每次操作前都要进行相应的检查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其维护成本也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喷油管弯制用扳手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模具压合后,脱模通过切换动力机构的动作方式来实现,需要配套较多设备(如电磁阀),运行成本高,另外,气动缸冲击较大、液压缸容易漏油、电动缸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每次操作前都要进行相应的检查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其维护成本也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喷油管弯制用扳手机构,设于底板上,用于驱使上模向下模贴合,包括:

    底座,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传动件,其一端滑动贯穿所述底座左端后与所述上模相连接;

    连接板,其一端与所述传动件另一端铰接;

    扳手,其下端与所述底座右端铰接;及

    拉簧;

    其中,所述扳手设有折弯部和位于所述折弯部上方的销轴,所述连接板另一端与所述折弯部铰接;所述拉簧上端与所述销轴铰接、下端与所述底板顶面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顶面上设有与其螺纹连接的调节螺钉,所述调节螺钉位于所述底座右侧、其顶端设有柱销,所述拉簧下端与所述柱销铰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底座螺纹连接的支撑螺钉,所述支撑螺钉位于所述折弯部的转动轨迹上且其端头顶面在所述扳手转动时与所述折弯部侧面抵触,用于限制所述扳手的继续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螺钉的端头顶面略高于所述传动件的最低点。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件通过螺杆与所述上模侧面螺纹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喷油管弯制用扳手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相对如气动缸、液压缸或者电动缸等动力机构而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在施加给扳手的外力撤去后,扳手能够自动复位,完成模具的脱模,减少了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

    2、通过设置在底板上的调节螺钉,可以调节拉簧的复位力,同时该复位力能够使得扳手自动复位,达到上模顺利脱离下模的目的;

    3、设置的支撑螺钉,其端头顶面略高于传动件的最低点,可以限制扳手的继续转动,同时在扳手复位时限制传动件的继续滑动,并有牵制扳手过度复位的作用;

    4、设置的螺杆,通过旋转可以改变与传动件、上模的螺纹配合深度,从而改变上模与下模之间的间距,同时也可以达到调整扳手转动角度的目的,通过改变扳手的转动角度可以改变外力的施加时间,进而降低了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底板2:底座3:传动件

    4:连接板5:扳手51:折弯部

    52:销轴6:拉簧7:调节螺钉

    71:柱销8:支撑螺钉9:螺杆

    10:上模11:下模12:喷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油管弯制用扳手机构,设于底板1上,用于驱使上模10向下模11贴合,包括:

    底座2,固定在底板1上;

    传动件3,其一端滑动贯穿底座2左端后与上模10相连接;

    连接板4,其一端与传动件3另一端铰接;

    扳手5,其下端与底座2右端铰接;及

    拉簧6;

    其中,扳手5设有折弯部51和位于折弯部51上方的销轴52,连接板4另一端与折弯部51铰接;拉簧6上端与销轴52铰接、下端与底板1顶面相连接。

    工作时,如图1所示,施加一外力给扳手5以使其绕底座2右端的铰接点转动,在克服拉簧6的复位力后驱使连接板4转动并推着传动件3沿底座2左端向外滑动(即传动件3将扳手5的旋转运动变为自身的直线运动),实现上模10向下模11的滑动,并在扳手5大约转过90°后,上模10与下模11贴合,完成固定在下模11上的喷油管12的弯制;之后撤去外力松开扳手5,在拉簧6的复位力作用下,扳手5自动回到原位,上模10离开下模11完成模具的脱模。相对如气动缸、液压缸或者电动缸等动力机构而言,此扳手机构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在施加给扳手5的外力撤去后,扳手5能够自动复位,完成模具的脱模,减少了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

    底板1顶面上设有与其螺纹连接的调节螺钉7,调节螺钉7位于底座2右侧、其顶端设有柱销71,拉簧6下端与柱销71铰接。通过拧动调节螺钉7与底板1的螺纹配合深度,适度且适中地调节拉簧6的复位力,以尽量减小施加给扳手5的外力,同时该复位力能够使得扳手5自动复位,达到上模10顺利脱离下模11的目的。

    上述的喷油管弯制用扳手机构还包括与底座2螺纹连接的支撑螺钉8,支撑螺钉8位于折弯部51的转动轨迹上且其端头顶面在扳手5转动时与折弯部51侧面抵触,用于限制扳手5的继续转动;支撑螺钉8的端头顶面略高于传动件3的最低点,如此,在扳手5复位时,支撑螺钉8利用其端头的侧面抵触在传动件3的侧端面上可以限制传动件3的继续滑动,并可以牵制扳手5的过度复位。

    传动件3通过螺杆9与上模10侧面螺纹连接。通过旋转螺杆9改变与传动件3、上模10的螺纹配合深度,可以调整传动件3与上模10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上模10与下模11之间的间距,同时也可以达到调整扳手5转动角度的目的,通过改变扳手5的转动角度可以改变外力的施加时间,进而降低了劳动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喷油管弯制用扳手机构,设于底板(1)上,用于驱使上模(10)向下模(11)贴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2),固定在所述底板(1)上;

    传动件(3),其一端滑动贯穿所述底座(2)左端后与所述上模(10)相连接;

    连接板(4),其一端与所述传动件(3)另一端铰接;

    扳手(5),其下端与所述底座(2)右端铰接;及

    拉簧(6);

    其中,所述扳手(5)设有折弯部(51)和位于所述折弯部(51)上方的销轴(52),所述连接板(4)另一端与所述折弯部(51)铰接;所述拉簧(6)上端与所述销轴(52)铰接、下端与所述底板(1)顶面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油管弯制用扳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顶面上设有与其螺纹连接的调节螺钉(7),所述调节螺钉(7)位于所述底座(2)右侧、其顶端设有柱销(71),所述拉簧(6)下端与所述柱销(71)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油管弯制用扳手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底座(2)螺纹连接的支撑螺钉(8),所述支撑螺钉(8)位于所述折弯部(51)的转动轨迹上且其端头顶面在所述扳手(5)转动时与所述折弯部(51)侧面抵触,用于限制所述扳手(5)的继续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油管弯制用扳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螺钉(8)的端头顶面略高于所述传动件(3)的最低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油管弯制用扳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3)通过螺杆(9)与所述上模(10)侧面螺纹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喷油管弯制用扳手机构,设于底板上,用于驱使上模向下模贴合,包括固定在底板上的底座、其一端滑动贯穿底座左端后与上模相连接的传动件、其一端与传动件另一端铰接的连接板、其下端与底座右端铰接的扳手及拉簧;扳手设有折弯部和位于折弯部上方的销轴,连接板另一端与折弯部铰接;拉簧上端与销轴铰接、下端与底板顶面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相对如气动缸、液压缸或者电动缸等动力机构而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在施加给扳手的外力撤去后,扳手能够自动复位,完成模具的脱模,减少了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林;林大力;李勇;刘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内江恒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18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6429.html

    最新回复(0)